[图书评论]栏目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09-3-30 11:57:05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www.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1430
 
评中国首部红会志书《苏州红十字会志》
阎智海
 
    苏州红十字会始建于1911年,历经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作为全国较早建立的地方分会,苏州红十字会早在创会伊始,就对辛亥革命期间的伤员进行了积极的救护。百年风雨沧桑,苏州红十字会秉承人道主义精神,以博爱之襟怀扶危济困,于危难之中雪中送炭,对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008年10月,郝如一、池子华教授主编并参与编修的《苏州红十字会志》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现阶段全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关于红十字会的志书,也是“红十字书系”的又一重要成果,该书的出版对于理清苏州红十字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脉络具有重大的史料参考价值,对推动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深入裨益良多。
 
 
   《苏州红十字会志》共计八章,文后附录“大事记”,洋洋洒洒近四十万字,再现了1982年至2005年苏州大市范围内红十字会的历史风貌。兹结合其内容评述如下,以飨读者。
    第一章“历史沿革”。为厘清苏州红十字运动兴起发展的线索,编者对新中国成立以前苏州红会的史迹作了较为详尽的梳理,不仅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衔接了起来,而且有助于完整把握苏州红会近百年来嬗递变迁的历史轨迹。
    第二章到第八章是本书的重心所在,主要通过七大块的内容,完整地再现了苏州红十字会自1982年正式复会以来走向蓬勃发展的风采。这七块内容包括:组织建设、救护、赈济、宣传、青少年、友好往来及台湾事务。在第二章中,编者充分地运用表格这一形式并相应作了较灵活的处理,清晰地向读者呈现了苏州红会在新时期的运作机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全的经过,表图文相结合,一目了然。比如:1982年至1986年,苏州红会领导干部变更频繁,而从苏州红会理事名单的表格中能看出1987年至2004年苏州红会会长人选未再变动,侧面反映出苏州红会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正是由于复会后机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进,苏州各级红会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蓬勃发展,推动了红十字事业的欣欣向荣。
    第三章“救护”、第四章“赈济”。在这一时期,苏州红十字会组织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救护培训,积极组织参加灾难救助和赈济,组织推动无偿献血、捐髓、捐遗等有意义的工作,在与一系列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协助地方政府,为百姓排忧解难。与此同时,苏州红会还开展了日常救助,对弱势群体献爱心、送温暖。不难看出,灾难救助和赈济成为和平时期苏州红会工作的一大重点。
    第五章“宣传”。通过新闻报道、报刊征订、各种纪念活动的举办等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舆论运作,苏州红十字走近大众,其人道、博爱、奉献的襟怀为人所熟悉和理解。
    第六章“青少年”,记录了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开展情况。
    第七章“友好往来”,涉及两部分,即苏州红会与国内其他省市红十字会同行的互动以及与各国红会组织的相互交流学习。
    第八章“台湾事务”,反映出苏州红会在对台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苏州红十字会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纵览全书,不难发现其特色和价值。
    其一,开山之功不可没。虽然此前对于红十字运动的研究成果卓著,但作为现阶段全国第一部结集出版的关于红十字研究的志书,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该书不仅填补了中国红会无志书的遗憾,也为其他地区红会志的编写提供了一种参照和范例,无疑将不断深化对中国红十字会历史的研究,其价值和意义不容低估。
    其二,资料翔实,图表文相互参照,考据确凿,足资佐证。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志书的编纂,史料搜集整理的前期工作可以说是相当难的,如果史料充足、准备充分,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大半的工作。而《苏州红十字会志》就是在占有大规模资料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该志书的资料不仅有来自苏州、上海等地档案馆的相关档案,而且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相关档案及报刊资料、回忆录、红会网站的信息等,资料来源广泛。诚如编者在前记中所说,2006年底就有了编纂该志书的动议,2007年初就投入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中。通过大规模档案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在2007年9月份,编者首先完成了百万余字的《苏州红十字会志资料长编》及《苏州红会大事记》,这成为编写《苏州红十字会志》的坚实基础。正因为有精心的史料准备工作,夯实了基础,言必有据,考证确凿,从而使得《苏州红十字会志》的问世也就具有较大的史料参考价值,足资佐证。该志书在编排上还充分地运用表格这一形式并配有一百多幅插图,尤其是书末所附大事记和图表文相互参照印证,大大增加了该志书的说服力。
    其三,内容完整,详略得当。《苏州红十字会志》编录了苏州大市范围内红十字运动的光辉历程,将重点放在对苏州红十字会的记录上。以苏州红十字会在这一时期的活动为主,辅之以苏州市所属县(市)、区红十字会的活动,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没有因为要面面俱到而忽略重心所在。该书用七个章节的篇幅编录苏州红十字会自1982年正式恢复建会以来的历史,通过对其在组织建设、救护、赈济、宣传、青少年的组织与管理、与国内国际其他红十字组织之间的友好往来及对台事务的翔实考查中,较完整地再现了新时期苏州红会在人道主义领域多姿多彩的感人风貌。同时,也突出体现了和平时期苏州红会工作活动的一些特点,从中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印迹。该书对这段历史的梳理对于把握中国红会在新时期逐渐步入正轨并走上依法建会之路不无意义。
    其四,精心梳理,脉络清晰。通盘考查该志书,我们不难发现《苏州红十字会志》的编写经过精心的安排。编者首先从历史沿革中钩沉旧迹,挖掘源流,使苏州红十字在历史的起承转合中徐徐拉开帷幕,进而通过七章的篇幅重点展开了苏州红十字会在改革开放以来重新雄起再振的历史。在这七章中,编者又把苏州红会的组织建设放在首位,在对苏州红会的领导决策机制、运作模式、制度的建设等的历史考察中,把苏州红会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清晰的呈现出来。正是机制制度的不断改进完善为其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随后的几章中,围绕苏州红会在救护、赈济、宣传、青少年等领域的活动所作出的编排也就显得更加合乎逻辑。
 
 
    中国编史修志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志书的修纂并非易事。为历史研究提供史料的高质量志书,不仅要全盘考虑志书的资料来源、规范格式、章节设计、时间断限、表述风格等,也应该考虑到校对编排及出版流程,因为即使是校对印刷的一个小疏忽有时也会影响到志书的可信度。而面对如此悠久的修志传统,如何在统筹策划的时候安排创新,既不违背修志的要求规范,又能体现新时期志书的时代特征,笔者认为,在《苏州红十字会志》中多少看到了编者的这一思想和努力。
    中国红十字会创建至今已经一百零四个年头,其所宣扬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逐渐被人们所了解,苏州红十字会作为创建较早的地方分会,在其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为社会的进步也点燃过希望之光,其不平凡的经历有必要被世人所了解,其复会以来光芒四射的奉献精神更需要人们去传承,尤其是在中国正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苏州红十字会志》的推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当然,正如编者在前记中所说的,作为红会系统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志书,它不可能完美无缺,但其所昭示的意义却是多重的。《苏州红十字会志》的问世,不仅仅有助于理清苏州红会在新时期的发展脉络,也将进一步推动对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深入。这是在红会史研究领域不懈求索的重要成果,也是这一领域继续深入研究取得的新突破。
                      (作者: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关于修订《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的建议
池子华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资料建设方面,应该说倾注了大量心血,整理出版了两部资料选编,即《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分别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①]。这两部资料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具有连贯性,是研究中国红十字会百年史的最基础性的资料。
   《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共分三编:第一编晚清时期(1904—1911),第二编民国时期(1911—1949),第三编综合资料,共计50余万字。“晚清时期”的资料包括“大清红十字会正副会长照片”、“大阪华商孙淦呈请裕钦使转咨总署奏设红十字会禀”、“晚清关于红十字会开创之奏折”、“清廷关于红十字会的外交照会与信札”、“《申报》关于红十字会初创与活动的报道”、“大清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活动成绩”、“红十字会日记摘存”等7个方面;“民国时期”的资料包括“电文、信函、名人题词、会刊发刊词及论文”、“总会与各地分会组织状况”、“章程、法规、条例”、“历次会员大会与会务活动成绩”、“国际交往与活动”等5个方面;“综合资料”包括“中国红十字会20年大事纲目”、“中国红十字会历史与工作概况”、“中国红十字会战时工作概要”、“总会颁发各分会许可证、图记、奖状等”、“总会历届名誉会长、正副会长一览表”、“总会部分正副会长生平与简介”、“日内瓦红十字公约推行于海战条约”、“民国元年陆军部对红十字条约解释”等8个方面。这些资料所传达的历史信息,“大体上能够反映出中国红十字会在旧中国几个历史阶段的真实面貌,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过去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②]。事实上,这部资料的出版,对推动中国红十字运动的研究,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选编》也存在着不能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体例上不统一。编者在《后记》中也说,“原史料印刷不少未加标点符号;有的虽标句,但为同一‘。’号。现对部分原史料未加标点的,分别标出;其中部分重要标句史料,已酌予改为现代标点。但限于时间、人力,对本选编有些史料,未能全部改动,仍保持原貌”[③]。有的史料加上标点,有的未标点如《赈抚奖章》、《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会员大会记》“附沈君演说词”、“国际活动片断”、《中国红十字会武昌市分会报告》、《万国红十字会秘书白郎致送本会备忘录》等,还有的一“。”到底,如《孙中山大总统等给总会的电文》、《总会要函、要电节录》、《辛亥革命时中国红十字会暨各分会活动成绩》、《中国红十字会癸丑之役成绩撮要》、《中国红十字总会理事长江绍墀上书沈副会长》、《中国红十字会救日本震灾纪事本末》、《中国红十字会过去及将来》、《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年大事纲目》、《日来弗红十字公约推行于海战条约》、《民国元年陆军部对红十字条约解释》等等。汇编资料,务求体例统一。这是基本要求。《选编》体例上的极不统一,给研究者利用资料带来不便。
    其二,内容不够全面。如从癸丑之役(1913年)到北伐战争(1926年)救护,有十几年没有相关专题资料,北伐救护也只有一条从1983年5月27日《人民日报》转摘的《宋庆龄、何香凝在北伐中组织红十字会》,寥寥几百字。从北伐战争到抗战爆发前,这十年中,又是一个“空挡”。谋篇布局的不够合理,使《选编》难以再现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历史全貌,对研究者来说,多少有一些缺憾。而且,从选编的内容看,业务方面偏重于战争救护,这在战火连天的近代中国,的确能够凸显红十字会的独特作用,但红十字会的工作领域并不止于战争救护,他如救灾救荒、难民灾民救济、社会福利事业等等,这方面的资料显得过于薄弱,很难彰显红十字会在近代所起的广泛作用。
    其三,目录中的标题与正文中的标题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如目录标题(以下简称“标题”):劝捐万国红十字会经费(申报馆协赈所谨启),正文标题(以下简称“正文”):劝捐万国红十字会经费《申报》馆协赈所谨启;目录:总会关于筹组红十字少年会电文(1948年),正文: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筹组红十字少年会的电文;目录:红十字会基本任务,正文:红十字会的基本任务;目录:红十字会性质与任务,正文:红十字会的性质与任务;目录:总会与各地分会组织状况,正文:总会与各分会组织状况;目录:各省分会分布一览图,正文:中国红十字会各省分会一览图;目录:中国红十字会各地分会地名录,正文: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各地分会地名录;目录: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分会地址及负责人一览表,正文: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分会地址及负责人姓名一览表;目录:中华民红十字会国复员期间(1946—1948)各地分会组织恢复状况,正文: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复员期间最新设施(1946年);目录:总会接收委员接收日本赤十字社台湾支部的代电,正文:日本赤十字社   台湾支部接收委员代电;目录:接收台北赤十字病院第一号令,正文关于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显系重复,原文如此,今照录——引者)附属病院医学专门部热带医学研究所日本赤十字社台湾支部及台北赤十字病院接收事宜之命令第一号;目录:台湾分会成立呈文,正文: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台湾分会呈呈为呈报台湾分会成立事;目录:台湾分会所属支会暂行组织规程,正文:复员期间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台湾分会所属支会暂行组织规程;目录: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及分会章程(1912年),正文: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及分会章程;目录:中国红十字会修正章程(1922年),正文:中国红十字会修正章程;目录: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第三次征求会员章程及给奖办法,正文: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第三次征求会员章程;目录: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团体会员暂行规则(1937年),正文: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团体会员暂行规则;目录:总会奖励参加抗战有功人员暂行办法及国民政府颁发红十字会抗战胜利勋章,正文:总会奖励抗战有功人员暂行办法及国民政府颁给红十字会胜利勋章;目录: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红十字会少年委员会组织暂行简则,正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红十字少年委员会组织暂行简则;目录:红十字少年训练实施办法,正文:红十字少年会训练实施办法;目录:中华民国红十字会颁发解放区分会目前会务注意要点(1949年5月),正文:中华民国红十字会颁发解放区分会目前会务注意要点;目录: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会员大会记(1912年9月),正文: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会员大会记;目录:黎副总统祝词,正文:中国红十字会名誉总裁黎副总统祝词;目录:会长吕海寰宣布开会宗旨,正文:正会长吕海寰君宣布开会宗旨;目录:外交部代表演说中国红十字会与外交关系,正文:外交部代表陈征宇、王继曾君演说中国红十字会与外交部之关系;目录:内务部代表演说词,正文:内务部代表刘伯刚君演说词;目录:海军部代表演说词,正文:红十字会与海军之关系:海军部代表谢卫臣医博士演说词;目录:业医会代表演说稿,正文:红十字会应有医士之协助:中华民国业医会代表演稿;目录:外交部代表演说禁止滥用红十字记章问题,正文:外交部代表陈征宇君演说禁止滥用红十字记章问题;目录:谢医博士报告,正文:谢隽甫医博士报告;目录:总会常议员秘书演说,正文:中国红十字会常议员秘书王阁臣君演说初级救伤关于工艺厂工人;目录:理事长江趋丹君报告,正文:(上海)理事长江趋丹君报告;目录:国务院赵秉钧总理等祝电,正文:中国红十字会统一大会祝电北京国务院总理赵秉钧君;目录:中国红十字会第二次会员大会记事本末,正文:中国红十字会第二次会员大会纪事本末;目录:总会理事总长沈敦和关于辛亥革命救护工作的报告,正文:红十字会理事总长沈敦和报告;目录:辛亥年中国红十字会活动大事记,正文:辛亥年中国红十字会大事记;目录:辛亥革命时期总会暨各分会成绩,正文:辛亥革命时中国红十字会暨各分会活动成绩;目录:中国红十字会癸丑之役成绩撮要,正文:中国红十字会癸丑成绩撮要;目录:总会理事长江绍墀上书沈副会长(1914年会刊),正文:中国红十字总会理事长江绍墀上书沈副会长;目录:全国第二次征求会员成绩报告,正文:中国红十字会第二次征求会员成绩报告;目录:抗战胜利前东北及台湾红十字会,正文:抗战胜利前东北及台湾之红十字会;目录:上海市分会会务报告(1936年),正文: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市分会会务报告;目录:广州分会半年来会务概况报告,正文:广州红十字会分会半年来会务概况报告;目录:中国红十字会武昌市分会报告(1938年),正文:中国红十字会武昌市分会报告;目录:抗战救护事业的一个断面(1937年),正文:抗战中救护事业底一个断面;目录:沪战一年来难民救济概况(1938年),正文:沪战一年来难民救济概况;目录:延安之山洞医院(1938年),正文:延安之山洞医院;目录:远征军救护概况(原载1944年“会务通讯”),正文:远征军救护概况;目录:儿童福利工作在中国(1946年),正文:儿童福利工作在中国——民国三十五年度的调查;目录:香港区征募委员会报告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第五届征求会员香港第一期征募成绩,正文:香港区征募委员会报告;目录:蚌埠市分会为救急淮海战役兵民向各界人士发出呼救书(1949年1月),正文:蚌埠市分会为救急淮海战役兵民向各界人士发出呼救书;目录:总会代表参加万国红十字会第9次联合大会的报告(1912年),正文:万国红十字会在美京华盛顿开第九次联合大会中国红十字会特派驻美公使张荫棠参赞荣(应为容——引者)揆留美学生监督黄鼎暨本会顾问福开森诸君为代表赴会事毕报告;目录:总会代表参加第16届万国红十字会大会报告书,正文: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参加第十六届万国红十字会大会报告书;目录:蒋梦麟会长出席太平洋会议的报告(1945年),正文:蒋梦麟会长出席太平洋会议的报告;目录:中国红十字会救日震灾本末,正文:中国红十字会救日本震灾纪事本末;中国红十字会过去及将来(译日本赤十字社291号月报),目录:中国红十字会过去及将来(译日本赤十字社二百九十一号月报);目录:总会聘朱宝贤等为驻日内瓦代表,正文:聘朱宝贤等为总会驻日内瓦代表;目录:中国红十字会20年大事纲目(1904—1924),正文: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年大事纲目;目录:中国红十字会历史与工作概况(1946年),正文: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历史与工作概述;目录:中国红十字会战时工作概要(1946年),正文: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战时工作概要(民国三十五年五月);目录:总会颁发各分会许可证、图记、奖状等登记表(1946—1948年),正文:复员期间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分(会)颁发奖状登记册;目录:总会历届名誉会长、正副会长一览表(1—11届),正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历届名誉会长、正副会长一览表(1904—1949);目录:总会部分正副会长生平与简介(吕海寰、沈敦和、盛宣怀、蒋梦麟等),正文:总会部分正、副会长生平与简介;目录:日内瓦红十字公约推行于海战条约,正文:日来弗红十字公约推行于海战条约,等等。目录中的标题与正文中的标题十之八九不一致,情况之严重,令人不寒而栗!这一情况,在中国出版史上也是罕见的。何以至此?不得而知。面对这样的尴尬,选编者固然有责任,出版社也难此其咎,稍微留心一下,何至于此!如此严重的不一致,使研究者引用资料时无所适从。在该资料没有修订再版之前,为研究者计,在使用该资料选编时,最好以正文中的标题为准,同时在注释中注明与目录标题的不一致。
    其四,错误之处不少,其中有职官错误,史实错误,人名错误,时间错误,断句错误,至于错别字就更多了。如:
    ——“再此折系军咨处主稿,会同外务部筹办,海军事务处、陆军部办理,合并声明谨奏”[④]
    这其中有两处错误,一是把“军谘处”误作“军咨处”。军谘处成立于1907年6月7日,归陆军部,1909年7月15日脱离陆军部独立[⑤]。第二个错误为“海军事务处”,清代官僚机构中倒有 “筹办海军事务处”的设置。该处成立于1909年夏,以贝勒载洵、提督萨镇冰为筹办海军大臣,《清史稿》第119卷中记载甚详。所以该段正确的写法应该为“再此折系军谘处主稿,会同外务部、筹办海军事务处、陆军部办理,合并声明谨奏”。这是因对清朝职官制度的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
    ——“此次民军起义。东西南各省。均设立分会五十余处”[⑥]
    此处虽然有断句,但一“。”到底。从字面上看并没有什么语病,但却与事实不符,东南西南各省都设立50余处分会,加起来有好几百处,与史实颇有出入[⑦]。经核对原文,漏一“共”字,为“均设立分会,共五十余处”[⑧]。毫厘之差,而谬以千里。
    ——“该会热心毅力。诚无可表德之处。应即令由内务部准予立案。以昭奖劝”[⑨]
    这里也是一“。”到底。其中“诚无可表德之处”,是否定的语气,显然与史不符,经核对,原文为:“该会热心毅力,诚不可无表彰之处,应即令由内务部准予立案,以昭奖劝。”[⑩]漏一“不”字,意思完全相反。
    ——“时正剧战,车阻不前,高文明、哈达奚尔治、克伦林、宝琅诸医生,乃徒步数十里,得达宿境,及时救护,厥功尤伟”[11]
    这里的“哈达奚尔治”非一人,而是两人,即哈达和奚尔治,《申报》有报道,称“医院经奚尔治、哈达两医生购置药料、器械,添聘医士,每日治病者约有百人”[12],可以为证。
    外国人名固然容易弄错,中国人名错误之处也有不少,如“杨杏城、京卿沈仲礼观察以及鲁君少卿……姚君蕉赓……席君子保”[13],这里的错误涉及到5个人,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杨杏城京卿、沈仲礼观察以及曾君少卿……姚君燕庚……席君子佩”[14]。出现如此多的差错,也令人吃惊的了。
    ——错字漏字现象十分严重,仅以《晚清关于红十字会开创之奏折》(一)为例[15],以见一斑。这份选编的这份奏折中,“奉化”应为“奉天”,“急赈民命”应为“急拯民命”,“柏士琦”应为“杨士琦”,“任苞”应为“任凤苞”,“中西各官绅”应为“中西各国官绅”,“两国伤兵”应为“两国伤兵病兵”,“辽沈等一带”应为“辽沈海盖一带”,“李家鉴”应为“李家鏊”,“该收”应为“核收”,“收支两抵”应为“其间银洋金镑佛郎马克卢布军用手票等类兑解赢耗头绪纷繁,尚须逐细核算。又支旧金山华侨震灾抚款合银二万两。收支两抵”,“造所”应为“造报”,“拟草”应为“拟章”,“会局”应为“全局”,“员神”应为“员绅”,“而战国”应为“两战国”,“择尤”应为“择优”,“此摘”应为“此折”[16]。一段资料中有如此多的错误出现,实在说不过去。这段资料如此,其他资料也是一样,错误较多,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鉴于《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存在问题不少,读者使用起来多有不便,建议总会会同江苏省红十字会,组织人力加以修订,重新出版,以推动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深入。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①]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②] 顾英奇《序》,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③]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后记”,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④]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⑤] 李鹏年等:《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版,第335页。
[⑥] 《武昌黎副总统致南京孙大总统电》,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⑦] 参见池子华、郝如一主编:《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⑧] 见《申报》1912年8月28日。
[⑨] 《武昌黎副总统转孙大总统致总会的电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⑩] 《复黎元洪电》,《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5页。
[11]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页。
[12] 《红会布置之周密》,《申报》1912年2月8日。
[13]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14] 《记普济善会初次议事情形》,《申报》1904年3月4日。
[15]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
[16] 《沥陈创办红十字会情形并请立案奖叙折》,盛宣怀:《愚斋存稿》第13卷,《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