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思考]栏目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0-3-30 1:06:43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www.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1853
 
两次地震两岸救援不同命运的政治剖析
——以红十字为中心的考察
邓通
 
    本文以台湾“9·21”地震和大陆“5·12”汶川地震为案例,以红十字会为中心,探讨两次地震两岸救援的不同命运及其内在原因,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1999年9月21日1时47分,我国台湾省南投县集集镇发生了7.6级地震。这是百年来台湾岛内发生的最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统计显示,地震共造成灾区死亡2329人,伤8722人,失踪39人,受灾人口250万,灾民32万,另外,财物损失高达2920.1亿元新台币﹙约92亿美元﹚。[1]
地震发生后,亿万中华儿女感同身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立即发表讲话,对受灾同胞表示亲切慰问,对遇难同胞表示沉痛哀悼,并表示“愿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2]  
    当日,海协会长汪道涵“惊闻噩耗,至感伤痛”。他表示“衷心祝愿受灾同胞尽早克服灾害造成的困难,重建家园”。[3]
    随后,中国红十字会、台盟中央、全国台联和全国妇联、青联、中国记协等机关单位、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纷纷向台湾同胞发出慰问函电,表示祖国大陆的人民迫切尽一切力量,帮助受灾同胞早日渡过难关。[4]
    与此同时,祖国大陆经历过几次强烈大地震的破坏,在地震科学研究工作实践中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地震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先进技术的抢险救灾队伍。为表达两岸同胞之情,迅速组成了以海峡两岸地震交流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何英年为团长,成员包括中科院院士、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陈运泰,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委员会袁一凡研究员,地震分析预报中心刘蒲雄研究员和车时副研究员、地质研究所韩竹军副研究员6人的资深专家团,以及数百人的抢险救灾队伍,随时准备赴台参加抗震救灾。[5]大陆卫生界也已做好各种准备,包括从各大省会城市和专业医院挑选专业医护人士组建医疗队,随时准备赴台参与救助。[6]
    然而遗憾的是,大陆的热情却遭遇了台湾当局的冷落,他们拒绝大陆人员和物资的进入。但是大陆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本着对受灾同胞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大陆红十字会继续援助受灾灾民。
9月23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再次致函台湾海基会,请海基会为祖国大陆方面赈济台湾地震灾区提供协助。函中说:“本会受权通告贵会,祖国大陆方面对台湾地震灾区的赈灾援助工作已全面展开,并由中国红十字总会具体实施。”[7]
    中国红十字会不负众望,根据国际红十字运动的七项基本原则,遵循人道主义宗旨,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系列援助行动。
    ——9月21日,地震当天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对台湾灾区的救助措施:决定向灾区同胞提供第一笔1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款和50万人民币的紧急救灾物资;上午11时,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顾英奇向台湾红十字组织负责人徐亨发去慰问电,并通过其向遇难同胞的家属和受灾同胞表示亲切慰问。
    ——9月22日,中国红十字秘书长孙爱民致函台湾红十字组织代秘书长官启正,表示中国红十字会急切盼望能给受灾的台湾同胞全力支援,提出已组织三支救援队,随时可赴台与台湾红十字组织共同开展人道救援工作。
    ——9月23日,为方便祖国大陆同胞和各界捐助台湾地震灾区,中国红十字会向社会公布了救灾专线电话和银行外汇及人民币账号。
    ——9月28日,首批援台物资准备就绪。这批物资包括300顶帐篷,10000件服装,12500条棉被和价值22万元的药品。 [8]
    ——从中国红十字会云南、南京、西安备灾中心紧急调用和筹备灾区急需的棉被、服装、帐篷、药品等物资,总值达500万元人民币,并迅速在福州、厦门、广州建立了3个对台救灾物资转运站,以应灾区同胞的需求。[9]
    ——中国红十字总会迅速成立多支具有精湛的医术和丰富救援经验的医护人员组成的赴台医疗队,包括以北京协和医院高文华、北京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王雅平、总会上海华山医院泌尿外科张元芳、总会南京医院伍贻和为领队的医疗队。上述医疗队已整装待发,一俟得到台湾方面的同意,将携先进的急救医疗器材和药品奔赴台湾灾区,为台湾受灾同胞解除痛苦。
    此外,福建省红十字会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和协和医院、省立医院也组成了由骨科、外科、神经外科和普外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护师10人的赴台医疗队以及由6名长期从事寄生虫、流行病、传染病等防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专家组成的防疫队伍。
    云南红十字会已组织价值63万元人民币的救灾物资,待中国红十字总会和台湾红十字组织接洽完毕,就立刻运往台湾地震灾区。据了解,这批救灾物资主要来自云南省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为帮助本省台胞台属尽快与在台亲人取得联系,云南省红十字会还开通了义务查询热线电话,并发出查询表。[10]
    但台湾当局却拒绝大陆救援人员和物资入台,在此情况下,总会灵活调整救援方式,加大了对台的现金援助。在第一批赈灾款汇出后,中国红十字总会又分别于10月10日和21日汇出20万和50万美元的赈灾款,2000年5月17日,第六批救灾款168.67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400万元)汇往台湾红十字组织,中国红十字会已陆续将各地募集到的救助台湾“9·21”地震捐款分五批汇出163.08万美元,连同本次汇出捐款168.674万美元,累计331.754万美元。[11]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巨大的灾难在大陆不幸重演。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12]
    地震发生后,世界各国纷纷来涵来电,表示问候并愿意提供援助。同样,在海峡彼岸的台湾同胞也感同身受,高度关注,马英九12日呼吁台湾当局与民间社团发扬人道精神,提供物资及专业救援的协助。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当日致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表达对四川汶川等地遭受地震灾害的关切。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同日致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对四川遭受严重震灾表示慰问。新党主席郁慕明致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代表新党向四川地震灾区同胞表达慰问。[13]
台湾红十字组织也迅速行动,地震发生的当晚,台湾红十字组织负责人陈丰义致电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了解四川汶川地震灾情。他在电话中表示,台湾红十字组织已组织了一个由60名人员组成的救灾队,时刻待命参加救援活动。[14]
    13日,台湾红十字组织捐出30万美元协助赈灾,同时发起募款活动,呼吁民众捐款协助四川灾民度过难关,同时紧急调度台中以北10处备灾中心的救援物资,包括睡袋、毛毯、八人帐篷等,一旦四川灾区交通获得改善的时候,将紧急送往灾区分送灾民使用。[15]
    16日,前台北市副市长、现任台湾红十字组织理事欧晋德率领22名搜救队员及搜救犬赴川救灾。
    20日,台湾红十字组织理事彭芳谷率台北医疗救护队共35人,携带2.5吨的医疗物资深入四川灾区。
    截至5月28日,台湾各界向国台办、海协会及各有关地方台办捐款或表达捐款意愿累计约人民币7.8亿元。[16]
    与9年前相反的是,大陆对于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慷慨捐助,照单全收。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杨毅14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体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同胞爱、手足情。对于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我们深表感动,国台办表示衷心的感谢。[17]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5日致函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对台湾红十字组织派遣搜救人员前往四川地震灾区及台湾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援助灾区表达诚挚谢意。[18]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15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也对台湾广大同胞和社会各界为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救援提供大力协助,表示最诚挚的感谢。陈云林表示,我们充分理解台湾各界急灾区同胞之所急的心情。经国务院台办与有关方面联系,决定欢迎台湾红十字组织派遣救援队参与救援。“国台办和我方红十字总会将协助台湾救援人员尽快抵达灾区,并做好相关接待工作。两岸同胞共同谱写的手足情、同胞爱,将永载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册。”[19]
    5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考察汶川灾情并特意看望在一线工作的台湾红十字医疗队队员,并送给台湾联合医院护理长王玲玲蛋糕,向她祝贺生日。[20]用这种充满温暖的细节表达对台湾医疗队的感激之情。
 
    由上述可知,同样是地震,但在对待地震的善后援救事宜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这背后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众所周知,“9·21”地震前李登辉极力兜售“两国论”,彻底抛弃“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的原则,公然推行台独路线,从而导致台海局势一度剑拔弩张,险些到了临战的边缘。震后,面对这场空前的劫难,大陆从民族大义和台湾同胞的福祉出发,对“两国论”的口诛笔伐立即降温,公众关注的焦点也由批判“两国论”迅速转移到赈灾和其他善后事宜。仅仅几天之内,大陆痛斥李登辉的浓烈火药味,完全被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所取代。[21]不过,令人痛心是,台湾当局不仅置台湾受灾同胞于不顾,拒绝大陆人员物资入台,  而且还肆意的歪曲大陆的善意,“指控北京当局试图利用这次天灾宣示对台湾的主权”,[22]更有甚者台湾“外长”胡志强竟指责大陆有“趁火打劫”之嫌。[23]正是这种 “泛政治化”的人为因素在作祟,浅浅的海峡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尽管 2000年大选,持有台独倾向的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台湾当局仍然继承李登辉的衣钵,继续制造两岸对立的政策,甚至于2002年8月2日抛出“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再次挑衅一个中国政策。
    但两岸关系并没有因此中断,就在2005年,两岸关系出现新转机。在江丙坤3月28日“经贸之旅”、“缅怀之旅”后,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150多人庞大代表团展开8天的访问大陆行,并于4月29日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举行历史性“胡连会”,这是国共两党领袖自1945年后的再次握手。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也分别于5月和7月率团访问大陆。台湾三大在野政党和中共在这一年共谋两岸和平发展和国家前途大计,两岸互动再次掀起高潮。[24]
    两岸民间交往也再创新高,2006年两岸间接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1078.5亿美元;2007年,据商务部的统计,大陆批准台资项目3299项,实际利用台资11.7亿美元;全年两岸贸易额为1244.8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2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大陆自台湾进口10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大陆继续是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25]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的红十字组织及大量的物资可以畅通无阻的奔赴内地,大陆也以真挚的情怀感谢来自海峡彼岸的关心和问候。
    总之,正如《东方早报》评论员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样,“大地震是一种天灾,在现今条件下是很难抗拒的。而就两岸来说,如果因为有人搞分裂,搞‘台独’,而不幸发生战争,那就是人祸,是应该避免,应是可以避免的。”这与5月22日台湾《联合报》说的“两岸不会没有地震,但两岸可以没有战争”,内涵完全一样。[26]所以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我们要始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和两岸人民的福祉为最高准则,用红十字 “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超越政治和地域的阻隔,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作者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


[1]  宋俭、王红主编:《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台湾地区发生强烈地震表示慰问》,《人民日报》1999年9月21日。
[3]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对台湾地震灾区同胞表示慰问》,《人民日报》1999年9月22日。
[4]  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主编:《台湾大地震目击记》,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页。
[5]  龙翔、周立著:《骨肉情深——台湾大地震9·21 灾情纪实和反思》,台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页。
[6] 《中国红十字总会迅速组成多支医疗队随时准备赴台参与救助》,《人民日报》1999年10月3日。
[7] 《就为祖国大陆赈济台湾地震灾区提供协助事海协会致函台湾海基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公布对台地震救援救助账号和专线电话》,《人民日报》1999年9月24日。
[8]  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主编:《台湾大地震目击记》,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216页。
[9] 《中国红十字会又向台提供50万美元救灾款》,《人民日报》1999年10月22日。
[10]  贡正:《云南省红十字会赈灾物资待运》,《经济日报》1999年9月30日。
[11] 《赈济台湾地震灾区的第六批救灾款汇出》,《人民日报》2000年5月18日。   
[12]  中国新闻网:《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3] 《台湾各界关注灾情海协致谢海基会》,《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5月14日。
[14] 《台湾红十字组织致电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了解地震灾情》,《汕头日报》2008年5月14日。
[15] 《台红十字会捐卅万美元救灾》,《明报》2008年5月13日。
[16] 《台湾驰援四川救灾大事纪》,《文汇报》2008年6月4日。
[17]  张勇、陈斌华:《台湾各界关切灾情踊跃捐助 国台办赞许体现“同胞爱、手足情”》,《经济日报》2008年5月15日。
[18] 《海协致函海基会感谢台湾红十字组织派遣搜救人员》,《人民日报 》2008年5月16日。
[19] 《大陆欢迎台湾救援队参与救灾两岸同胞亲情至爱再搭患难与共心桥》,《海峡都市报》2008年5月16日。
[20] 林萍:《血浓于水,情缘于根》,《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5月28日。
[23] 《台湾“外长”胡志强指大陆有“趁火打劫”之嫌》,
[24]  黄少华:《两岸:曲折的两会商谈与频密的民间交流》,《大地》2008年第10期。
[25] 《2007年两岸贸易额达1244亿美元 同比增长15.4%》,
[26]  李家泉:《共患难中迎接两岸关系的春天》,《东方早报》2008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