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推动红十字文化繁荣发展》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8-2-9 17:55:52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www.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029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推动红十字文化繁荣发展》

2018年2月9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池子华的《推动红十字文化繁荣发展》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推动红十字文化繁荣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如此、民族如此,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红十字会也不例外。在新时代,红十字文化建设要有新作为、新举措,就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同时注重以点带面,推进重点工程,具体可从五个方面扎实推进。

 

加快红十字国际学院建设

联合国、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运动被称为“三大国际组织”,其中联合国、国际奥委会都有所属大学,唯独红十字运动没有,这与其身份地位极不相称。

开创红十字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新局面,必须推动红十字国际学院的早日落成,把学院建设与红十字会人才培养、干部培训、继续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国际交流、新型智库有机结合起来,构筑红十字文化建设高地。这是红十字文化建设的大手笔,将在中国以及国际红十字运动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铺设红十字文化传播基地网络

建设上海、辽宁营口、贵州图云关、陕西延安等四大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是总会“十三五”期间确立的重点建设项目。基地名称即昭示了其具有的传播和教育“双核”功能,是新时代有效拓展红十字文化输出的重要路径,是增强红十字会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平台,因此多多益善。

但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的设立不能是随意的,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有红十字历史遗存且保存完好,具备承载文化传播功能的基础设施;二是有名垂青史、感动人心的红十字历史“故事”,可供世人倾听,感染人,教育人。如江苏常州是盛宣怀出生地,且盛宣怀故居保存完好,盛是中国近代史的传奇人物,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是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维持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依托盛宣怀故事创建常州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是可行的。

再如,抗战时期通过红十字组织驰援沂蒙革命事业的奥地利医生罗生特,足迹遍布山东莒南、河东、沂南、临沭等县区,被陈毅同志称为“活着的白求恩”。将纪念罗生特医生的山东临沂罗生特医院,打造成中国红十字会文化传播教育基地,把弘扬沂蒙精神与红十字精神结合起来,也是可行的。

总而言之,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类似红十字历史故事、人道印迹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发现、挖掘、建设。试想,当一个又一个国家级、省市级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拔地而起”,形成网络,会产生多么强大的传播势能?

 

推动红十字理论研究蔚然成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红十字运动亦如此。

历史需要总结,现实需要面对,未来需要思考,这些都需要理论研究的不断加强。当前,学界业界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总会出版的《中国红十字会通志》,各地红十字会出版的红十字会志及研究成果等,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尤其是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支持下,出版“红十字文化丛书”70余部,填补了很多空白,其中《中国红十字运动通史》在2016年正式入选国家“十三五”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出版规划重点图书以来,并联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申报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已正式批准立项。

但相比波澜壮阔的中国红十字运动百年史,红十字运动理论研究的氛围尽管正在形成,但远未“蔚然成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需要我们紧跟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在推动成立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专业机构,依托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巩固和建立若干红十字运动理论研究基地等方面下功夫。

 

把红十字运动历史档案用起来

档案是红十字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档案,服务于红十字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理应提上日程。

目前来看,与中国红十字运动有关的档案资料存量巨大,非常可观。其中,解放前部分主要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贵州省档案馆、贵阳市档案馆等,如贵州省档案馆藏有相关档案3260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有相关档案3318件,贵阳市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等,也都有大量档案馆藏;解放后部分,国家及各省市县档案馆、各级红十字会档案室所藏档案更多。

尽管红十字会已经推动公布了一些档案,但仍是星星点点、九牛一毛。绝大部分档案还沉睡在档案馆,无人问津,令人惋惜。如何整合人力、资源对相关档案进行开发利用,是一个值得关注、探索的问题,也是一项浩大的基础性工程,值得红十字系统及富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共同推进,共襄盛举。

特别要强调的是,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也给我们以信心。据悉,救护总队档案非常完整,而且涉及国际援华医疗队所属多个国家对华人道救援资料,共40号全宗909卷,集中保存在贵阳市档案馆,贵州省档案馆也存有部分救护总队档案。这些资料可以考虑“打包”申报“中国文献档案遗产名录”及“世界记忆遗产”,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对于加强国际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也具有重要价值。

 

启动红十字文物文献普查工作

《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与建设,其中一项重点项目为“红十字文化遗产保护:启动红十字运动文物、文献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加强历史文化设施保护,开展史志研究,总会及有条件的省份建立红十字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创建中国红十字运动历史博物馆是大势所趋,文物文献普查与征集认定工作应该及早启动,“红十字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等相关机构也应尽快成立。征集物品应包括文献、音像图片、实物三类,涵盖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献、题词、音像、出版物、图片、字画、各类奖章、奖牌、锦旗、会徽、会旗、条幅、纪念品、宣传品以及与红十字会活动相关的私人笔记、日记、书信、文稿、名人遗物等,以及与红十字运动历史相关的遗迹、遗址、碑刻等。

红十字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要务,是推动红十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遵循。远离了这个认知,红十字事业发展将无异于“缘木求鱼”。

(作者:池子华 系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