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大清没了”之后的盛宣怀》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8-5-4 9:05:11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www.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097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大清没了”之后的盛宣怀》

2018年5月4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池子华的《“大清没了”之后的盛宣怀》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盛宣怀被罢免包括会长在内的一切职务,“永不叙用”,隐居日本。

但被“罢官”后的盛宣怀,并未与新政权下的中国红十字会“一刀两断”,不仅在“二次革命”“豫皖兵灾”中向红十字会捐款,并在生前立下遗嘱,捐出白银580万两建设“愚斋义庄”。

 

“二次革命”慷慨解囊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1月12日,中国红十字会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正式承认,成为国际红十字大家庭中的一员。5月7日至17日,第九届红十字国际大会在华盛顿举行,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首次“亮相”国际舞台。9月29日、10月30日,中国红十字会先后在上海召开首届会员大会、统一大会,通过章程,公举吕海寰为会长、沈敦和为副会长兼常议会议长,红十字事业开启新局面。

但好景不长,1913年,旨在捍卫共和的“二次革命”爆发,其中尤以江苏战场最为惨烈,成千上万民众被困城中,逃生无路,渴望红十字会救其出险。

8月21日,如皋、镇江绅士杨鸿发、李耆卿、焦霭堂等向中国红十字会发出电报,“乞速借轮船”,驶往南京,救护难民脱离险境。

8月23日,中国红十字会计划租用英国太古洋行商轮“大通”号作为红十字救护医船,不过租船费用很高,每天需750两白银,经沈敦和反复沟通,最后减价500两,租用9天,租费高达4500两。

中国红十字会一时没有这么多现银,沈敦和只好请盛宣怀解囊相助。盛宣怀二话不说,包下全部租船费用,并分两次将银票转交。

此前,他还应沈敦和之请,捐洋银500元用于“二次革命”战事救护。

盛宣怀的慷慨支持,解了红十字会的燃眉之急。8月24日、29日,“大通”号两度开赴南京,救护难民3000余人、伤兵伤民160余人。

 

“豫皖兵灾”再施援手

“二次革命”战地救护告一段落,“狼”烟又起——白朗起义引发豫皖兵灾,中国红十字会紧急开展新的救援行动。

2月2日,沈敦和副会长分别致电固始、颍州、庐州、正阳、临淮等地分会,请速“遣队出发”,实施救援,又电请庐州、芜湖等地分会派员前往被兵之地,调查灾情,以便实施赈济。

调查结果显示,“难民不下百余万口”,因此如果没有“大宗款项,万难救济”。沈敦和以总会总办事处名义不断在《申报》刊登募捐广告,急切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救助遭受兵灾的难民,盛宣怀再次挺身而出。

2月26日,安徽都督倪嗣冲致电盛宣怀,告知六安、霍山因“狼”战致数万难民遭受池鱼之殃,请他派员赈济。盛宣怀认为,兵灾救护是红十字会的职责,特别向中国红十字会捐银1万两,并致信沈敦和,请他安排专人前往六安、霍山等地救济难民。

沈敦和正为筹款之事发愁,盛宣怀雪中送炭,令他感动不已。他与安徽旅沪同乡会联系,委托同乡会张瑞臣、朱星五、周谷生携带善款、药物、食品等奔赴六安、霍山,在分会和地方官绅协助下,散放急赈,直到5月底才完成使命。

4月30日,沈敦和致函盛宣怀,尊称“补公会长”(盛宣怀字“杏荪”,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感谢他慷慨支持,同时特制金表两块,作为纪念。5月6日,沈敦和又致函盛宣怀,再次感谢,并遵照《中国红十字会章程》,授予他“有功章”及“特别会员”荣誉。

对红十字会的褒奖,盛宣怀复函沈敦和表示谢意。回首往事,他感慨万千,称“以红会言之,推轮伊始,略有微劳,其后日益扩充,至今更臻美备,声鉴及远,功德在民,皆公提携于上,全体诸君服务于下,心力交瘁,有以致之也。鄙人曷敢忝窃耶!乃荷宏奖过情,不胜感愧”。作为创始人之一的盛宣怀,对红十字事业如今蒸蒸日上的局面感到欣慰。

豫皖兵灾的救护持续到1914年8月初才结束。在这半年里,中国红十字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投入救援,救助数万人。这其中,盛宣怀鼎力相助,功不可没。

 

“身后”的人道情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球经济危机加重,盛宣怀经营的工商企业受到冲击。此后的日德青岛之战、水灾旱灾,他都很关注,但已经没有了从前的经济实力,。

为此,他总觉得愧对红十字会。他在给任锡汾的信中倾诉衷肠,称对红十字事业,“自问热心何减昔日?”虽然不再是红十字会领导人,但作为“老红会”,他与红十字会有未了之情,只是“迫于实力,只能稍尽绵薄”。

1916年4月27日,73岁的盛宣怀病逝于上海,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红十字会同仁闻此噩耗,悲痛万分。为了缅怀他的业绩,12月10日,中国红十字会与汉冶萍公司、招商总局、通商银行、三新公司联合,在上海天津路红十字会时疫医院举行隆重的追悼会,追思这位先贤。

会上,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沈敦和致词,对盛宣怀兴办轮船、电报、铁路、矿山以及捐助水旱兵灾、资助学校教育等方面的事迹做了回顾,称他为“大实业家而兼大慈善家”。沈敦和深有感触地说,在日俄战争中,众多东北难民,走投无路,正是在盛宣怀支持下,才建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东北同胞才有了生路。中国红十字会走到今天,盛宣怀“开创”之功,永载史册。

但盛宣怀与红十字的“不了情”,并未因其离世而划上句号。生前,他立下遗嘱,将其家产的一半拿出来建立“愚斋义庄”,约580余万两,以救济盛氏族人贫苦人家及支持社会慈善事业,遗嘱指定执行监督人为李鸿章之子李经方。1921年,北京政府还为此专门颁发了嘉奖令。

1924年9月、1925年1月,接连爆发两次江浙战争,长三角地区深受其害。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总办事处及各分会竭力救护。盛宣怀遗孀庄德华夫人继承盛宣怀遗志,给予红十字会力所能及的支持。

1925年2月1日,中国红十字会常州分会会长伍玑(字“琢初”)致信庄夫人,告知常州地方兵灾严重,常州分会不遗余力进行救助,只是经费困难,恳请庄夫人解囊相助。2月17日,庄夫人回信,捐助3000元,并在上海开办一个难民收容所。

遗憾地是,盛宣怀遗产没能发挥更大作用。1927年,庄夫人离世后,盛氏子孙无视盛宣怀遗嘱,为瓜分“愚斋义庄”六成的慈善基金遗产,闹上法庭。江苏省政府趁机插手,命令把愚斋义庄财产的四成上缴国库,充作军需,盛宣怀的慈善遗志完全落空。

尽管如此,盛宣怀仍可谓当时的中国“首善”。在他一生中,有人统计,累计个人捐款一百几十万元,以今天币制来计算,价值人民币上亿元,在民穷财尽的近代中国,这绝对是“天文数字”。而设立愚斋义庄,至死不忘慈善公益,虽然义庄没有维持长久,但这种精神,令人感佩。

(作者系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