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吕海寰:辛亥革命后再度扛起红十字旗帜》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8-6-8 15:14:38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www.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123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吕海寰:辛亥革命后再度扛起红十字旗帜》

2018年6月8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傅亮的《吕海寰:辛亥革命后再度扛起红十字旗帜》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吕海寰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虽然他不是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但是公认的“中国红十字会先师”。难能可贵的是,在辛亥革命的危难之际,吕海寰毅然挺身而出,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第二任会长,将红十字旗帜扛在自己的肩上继续前行。

 

从官派会长到公选会长

武昌起义爆发后,盛宣怀作为“替罪羊”被清政府革除一切职务,中国红十字会一时“群龙无首”。清政府考虑红十字会没有在国内战争中进行战地救护的先例,计划重新起用吕海寰组织慈善救济会赴鄂救济难民。

此时,吕海寰已因政治倾轧赋闲在家,心灰意冷,本不愿再参与政事。但危难关头,大量伤兵、难民亟待救治,他考虑再三,毅然挑起重担。但清政府抛开红十字会的名义,又让吕海寰难以接受。

在给朝廷上的奏折中,吕海寰表示,中国已经加入《日内瓦公约》,“若此次不用红十字会之名称,是无端暗行取消,亦恐无此办法。”清政府同意了吕海寰的请示,并于1911年11月13日发布上谕派吕海寰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

担任会长后,吕海寰积极筹募款项,向武汉派遣救护队,为救护伤兵难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红十字会也翻开了新的一页。9月29日,中国红十字会召开首届会员大会召开,推举34名常议员。10月6日,吕海寰经大会推选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正会长。

 

古稀之年救护青岛战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企图取代德国在我国山东的地位。8月23日,日本正式向德国宣战。9月2日,日军向青岛进发,战事逐渐展开。

日德两国在青岛对垒交锋,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战地救护是红十字会的天职,青岛战事发生之后,中国红十字会立即行动,组织救援,派出救护队开赴青岛等地。

此时,寓居青岛的吕海寰已经是72岁高龄了,但他不顾年事已高,仍然活跃在青岛救护的第一线。他在青岛组织红十字分会,设立战地医院,就近救护伤兵。后因青岛战事危急,吕海寰将青岛分会迁驻潍县,继续进行战事救护。除了设立青岛分会之外,他还在高密设立分会,救护伤兵难民出险。

日德战争结束之后,青岛等地满目疮痍,哀鸿遍野。为了能够筹措赈济款项,已经迁往天津居住的吕海寰于12月4日在天津红十字会召集各界人士开会筹募赈款,救济灾民。

寓居天津之后,吕海寰也非常关心天津红十字事业发展。1917年7月8日,他在天津红十字会考察水灾救济队,当场认捐大洋二百元。他还多次与天津红十字会理事长徐华清商量天津红十字会发展事宜。

1917年8月,因天津红十字会拯救伤兵得力,吕海寰以会长身份发给特别正会员每人一面徽章,作为纪念。1918年底到1919年,因广东发生大水灾,吕海寰等还在天津组织广东水灾筹赈会,筹募捐款,救济广东灾黎。

 

屡次请辞身后留名

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第一任公选会长,吕海寰曾因年事已高,又因京沪遥远,多次请求辞去会长一职,但一直没有获得同意。

“二次革命”结束之后,1913年10月,吕海寰发了一封电报给副会长兼常议会议长沈敦和,请求辞职。该电文翻译为白话文,大意是:我已经年纪很大了,精神非常疲惫。我一直僻居在青岛一隅,遇到战事或灾害都很难及时了解。现在中国红十字会各项事业都急需发展,事关名誉,并非推诿塞责,实在是觉得无法胜任,因此请求辞职。

从这封电报中,可以看出吕海寰对中国红十字会事业发展的拳拳之心、赤子之心,他希望由更加年轻精干的红十字人担任会长,从而带领中国红十字会更好地发展。由于吕海寰的地位和声望,这次请辞没有得到沈敦和以及常议会的同意。

青岛战事结束不久,1915年2月,吕海寰转而向大总统请求辞职,再次被大总统以“该会长任事多年,诸赖筹划”而挽留。

1920年7月5日,一直与吕海寰亲密合作的前副会长沈敦和病逝,吕海寰有痛失老友之感,于9月再次请求辞职,这次终于获得批准。10月3日,北洋政府下令同意吕海寰辞去会长职务,派汪大燮为会长。

(作者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