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杜月笙的红十字情缘》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8-7-13 21:39:46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www.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159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杜月笙的红十字情缘》

2018年7月13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郭进萍的《杜月笙的红十字情缘》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杜月笙 (1888—1951)是上海青帮首领,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曾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一职长达15年,为中国抗战救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结缘红十字

杜月笙的慈善生涯始于1922年浙江特大水灾。当时,杜月笙在募捐游艺大会上捐出300元大洋赈济灾民,在上海一时名声大震。此后,他积极组织和参与各方赈灾工作,并组织发起各种形式的游艺演剧助赈。

1929年3月,豫、陕、甘等7省发生罕见饥荒。中国红十字会专门成立筹赈委员会,杜月笙等18人担任委员,这是杜月笙首次参与红十字会事务。

同年,中国红十字会筹赈处第三次委员会决议成立中国红十字会灾童留养院,公举杜月笙为名誉院长。杜月笙主张“收容沿途遗弃之幼孩,派员驰赴要区,设难民接济所、收容灾童分所”。他还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院董,1930年为给医院募捐,他甚至加入演戏募捐“会串”。鉴于杜月笙致力于慈善事业的义举,1931年,中国红十字会在杜氏宗祠落成之时,赠给杜月笙“源远流长”金匾一方。

1934年4月,杜月笙担任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征求会员委员会总队长。同年9月,杜月笙经中国红十字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公选为理事,并由理事会推选为常务理事,11月13日被推举为副会长。此后,他出任中国红十字会第二次征求会员委员会副委员长,领衔征募运动,并为《中国红十字会月刊》题词。1936年,他还担任中国红十字会经济委员会委员,筹划绥远救护慰劳事宜。

 

为抗战奔走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杜月笙等组织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积极支援十九路军,在工商界带头募捐,并冒着战火为十九路军送去大量罐头食品和生活用品。

1937年8月13日,日军全面进攻上海,上海守军奋起抵抗。杜月笙联合各团体组织上海市救护委员会,成立救护队10队,急救队13队,临时救护医院24所,征集救护汽车98辆,并特约公私医院16所,督促救护输送医疗等工作,救护受伤军民44398人。他还参与筹划在松江、昆山、苏州、无锡、杭州、南京等地设立重伤医院,收治伤员,并应潘汉年之请,从国外进口1000套防毒面具,专门送给八路军使用。

南京沦陷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各地工作人员大多撤退到汉口。杜月笙亲赴汉口,与政府有关部门会商救护方针,决定成立临时救护委员会,组建救护总队部,以林可胜为总队长。1938 年春,总会理事室迁至香港,杜月笙亲自主持工作,并设立香港总办事处,以接受海外捐助的物资。

在战时举行的大型征募运动中,杜月笙也事必躬亲,不辞劳苦。1942 年,他筹建重庆医院,设置病床300 张,各科设备齐全,“为战时后方医院之冠”。据统计,至抗战胜利,中国红十字会共救护军民2600万人,其中,杜月笙发挥了积极作用。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返回上海,督促上海红十字会复员工作,推进各项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

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病逝,结束了极具争议性的一生。斯人已逝,功过难评,但他热衷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在抗战中领导中国红十字会开展医疗救护和物资接收、转运工作,为取得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一点应当为我等牢记。

(作者系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