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评论】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8-9-30 8:10:11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www.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204

【图书评论】

沟通历史和现实的对话

——《红十字运动: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简评

郭进萍

 

池子华教授所著《红十字运动: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一书,于20185月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红十字文化丛书”再添新葩,值得庆贺。

该书是池子华教授继《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散论》、《红十字运动:历史与发展研究》、《红十字运动:历史回顾与现实关怀》、《红十字运动:历史审视与现实思考》之后推出的第五部有关红十字运动研究的专题文集。文集37万字,收录了最近几年来作者研究红十字运动的部分成果。与前几部文集类似,根据论文的性质,文集大致归为理论探索、文化研究、能力建设、观察思考、历史纵横、学术评论等几大类,新增“杂文随笔”。有些文章是他和弟子共同完成的,书中均一一注明。附录收录《奋力挖掘不该被遗忘的“角落”——一位历史学者与红十字运动的缘分》,将作者与“红十字”结缘的心路及实践历程娓娓道来,令人动容。

几部文集的旨趣,大抵都着眼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与前几部文集相比,该文集虽与之一脉相承,但也呈现出诸多亮点。在此笔述一二,以飨读者。

其一,理论研究紧扣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关切。

任何工作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就将迷失方向,“或南辕北辙,或事倍功半”。基于此,作者孜孜不倦地开展理论探索,与时俱进,以红十字事业的发展现实作为研究的立足点,着眼于新的实践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理论探索”版块紧扣改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以下简称《红十字会法》)修订及志愿服务的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关切。以新时期红十字会改革为例,作者从红十字会改革的目标、实现的路径、改革的焦点与难点等方面入手条分缕析,为改革助力。

《红十字会法》修订是近几年攸关红十字事业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作者围绕这一主题,先是探讨了依法治会的基础、依据、路径,辨析了依法治会与依法治国及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关系,彰显了依法治会的重要性。接着作者缕析了《红十字会法》修订草案中的若干表述,建议宗旨、定位、职责进一步斟酌,积极为《红十字会法》的修订贡献一己之力。

创新是引领红十字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对红十字人而言,首要的就是牢固树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理念,其次是创新行动。作者指出,红十字事业的创新发展可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四个维度入手,开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创新能力建设关乎红十字事业的长久发展。作者通过“盘点”近年来各地红十字会创新能力建设的经验及成就,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可资借鉴:创新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创新动员方式,提升红十字会的社会参与度;创新传播方式,展现红十字会的成绩和亮点;创新奖励机制,为志愿者服务创新提供平台。针对红十字会能力建设的议题,作者还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就中国红十字会如何适应“新常态”和人道需求与中国红十字会能力建设等议题畅所欲言,群策群力,为红十字会的能力建设出谋划策。

志愿服务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七项基本原则之一。新时期如何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新时期志愿服务应着眼于精准化,突出“五有”(正确的轨道、主动的意识、鲜明的特色、高质量的服务、健全的机制),为新时期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指明了发展方向。

其二,文化研究以“传播”为宗,彰显理论研究和文化传播的良性互动。

2009年,作者撰文呼吁“文化工程”应成为红十字会总体建设目标之一。此后,作者将打造红十字会的“文化工程”作为核心理念躬行践履。

该书“文化研究”版块,作者聚焦传播,重点关注新媒体在红十字会公信力建设、《红十字会法》传播及红十字文化传播方面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并积极倡言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建设,推动红十字文化传播走出“体内循环”,走近公众。

以《红十字会法》传播为例,作者考察了新媒体在《红十字会法》传播中的优势,呼吁红十字会系统善用新媒体助推普法宣传,并对《红十字会法》的传播渠道作了理性思考,建议《红十字会法》在传播过程中照准“结合点”,开辟“新渠道”。具体而言,《红十字会法》传播可以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重要文件的宣传相结合,与世界红十字日相结合,与“两微一端”相结合,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与文化传播相结合,与典型案例相结合。

建设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是推动红十字文化传播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手笔”。作者对此殚精竭虑,积极推动。在《润物细无声》一文中,作者探讨了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集传播与教育为一体的“双核”功能,继而对基地的遴选与认定条件、建设模式、管理与运行等一一解说,为基地的打造和建设导引了方向。

与学界理论研究相得益彰的是来自业界的积极呼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十三五”期间确立重点建设上海、辽宁营口、贵州图云关、陕西延安四个文化传播教育基地。这些举措高瞻远瞩,为传播红十字文化、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红十字会以生动鲜活的文化传播实践有力地印证了理论研究在红十字事业发展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扮演着文化传播“轻骑兵”的角色。在这个意义上,理论研究和文化传播的良性互动是增强红十字会软实力建设、推进红十字文化传播的有效利器。

其三,历史研究凸显红十字会的功绩,并倾注问题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要了解今日之现实,必须扎根昨日之历史。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作者在重点关注红十字“今生”的基础上,孜孜探源红十字运动的“前世”。

“历史研究”版块大体以时间为序,内容涵盖红十字会在中国的诞生、发展和壮大等史实,重点凸显红十字会的功绩。作者紧紧围绕红十字会的业务活动展开,如在战地救护领域,截取第一次江浙战争、抗日战争等场景浓墨重彩地叙写;在灾害救济方面,作者聚焦1918年浙江时疫、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和1930年代水旱灾害救济等事件集中考察。除铺陈红十字会的业务活动彰显红十字会的功绩外,作者的其他关注焦点颇予人启迪,尤其体现在历史研究的选题来源上。

其一,刨根究底的问题意识。作者从问题出发,抱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考察了“中国红十字会”称谓的由来及其演变、中国红十字会何以首先诞生于上海及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分会何以设在营口、中国红十字会工作重心何以从战地救护走向社会服务等议题,破解了中国红会史上发展的一些谜题。此外,作者尝试转换视角,突破单纯“叙述史”的束缚,以水旱灾害救济为例,剖析中国红十字会救灾机制的转变,重新建构史实和解释历史,令人耳目一新。

其二,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将历史与现实无缝链接。作者在审视《红十字会法》修订现实的基础上,相继撰写了《从<红十字会条例><红十字会法>——中国红十字事业的法制化进程》和《中国红十字会史上的“监事会”》及《红十字标志保护史》等文章,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希冀以史为鉴,启迪现实。

红十字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际性组织,研究红十字运动必然要关注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新动态。“观察思考”版块体现了作者开放的国际意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520162017年国际红十字运动新动态的梳理有助于中国红十字事业与国际接轨,对推进中国红十字运动的深入开展不无裨益。

近几年来,学界积极参与红十字理论研究,业界重视和支持理论研究,并积极吸纳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加以创造性转化。学界和业界联手举办了多场理论研讨会,共商红十字事业发展大计,突破了以往红十字会工作交流或理论研讨“体内循环”的桎梏,实现了“体外循环”。这一新气象也反映在本书中。“杂文随笔”版块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在所出席的理论研讨会上的一些发言,集中体现了作者在红十字运动研究方面的心得体悟。通过公开场合的这些发言,红十字理论开始向社会广为传播、积极转化。

通览全书,作者弥漫于纸间的现实关怀意识尤令我感触良多。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作者以求真的精神埋首于故纸堆,探赜索隐,又以致用的治学观关照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不断穿梭、游走。作者一再强调现实是历史研究的源头活水,史学研究理应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像关心历史那样关心现实。作者如是说,也如是践履。该书所汇编之论文凝聚着作者辛勤思索的结晶,是作者现实关怀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之写照。诚如书名所昭示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发展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当代与历史更是紧密相连,难以割裂,该书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研究旨趣,在沟通历史和现实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对话,余韵悠长,值得体味。

(作者单位: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