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国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掠影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9-8-13 9:49:14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www.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464

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国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掠影

一个生命逝去,数个生命重生。这不是神话传说,而是一个个每天都在发生的奇迹——人体器官捐献,让衰颓的生命重新蓬勃。

“参与、推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截至2019年7月14日,全国已有1405857人登记捐献人体器官,累计实现捐献24702例,捐献器官70539个。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关于生命与希望的温暖故事。

 

捐献者:我终将离去,但大爱不朽

“把爱给你,千万个爱来到我心里/把爱给你,爱的翅膀飞过千万里/把爱给你,找到生命的意义/奉献,才是快乐的开始。”

2019年5月12日,广东深圳,姚峰含泪朗诵女儿姚贝娜原唱的公益歌曲《把爱给你》,父女俩通过屏幕隔空合唱,催人泪下。人们不由再次想起那个善良、爱笑、爱唱歌的年轻女孩。

2015年1月16日,歌手姚贝娜因病去世,弥留之际提出,把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出去,以其坚强和善良谱写了生命最后也是最辉煌的乐章。姚贝娜的大爱之举为4名患者带去光明。

活着,敢奋斗、有尊严、有希望;离开,很静美、有温度、有印记——这是千千万万器官捐献志愿者的心声。

近年来,在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参与、大力推动下,“器官捐献”已不再是陌生话题,这项“让生命接力前行”的事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认可。

2019年3月,山东省莱州市粮建小区迟宗琳一家5口来到市红十字会,签订《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自愿在去世后捐献全部器官。迟宗琳一家的爱心行为,在莱州掀起了一股文明之风。

5月21日,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淳口镇高田村,88位村民做了一个刷新传统丧葬观念的决定——集体签署志愿书,在去世后捐献遗体器官。

“人死了什么都带不走,如果能救别人,何乐不为?”56岁的高田村村民朱际葵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后,妻子周世贵和儿子朱涛也在一旁填表,签下遗体器官自愿捐献协议。

8月6日,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完秀寺僧人仁欠本来到省红十字会,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这是青海省首位宗教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仁欠本今年26岁,家境贫寒,自幼出家为僧。父母从小教育他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他说:“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2016年9月23日,13岁女孩果果突发疾病离世,全家做出捐献孩子有用器官的决定。两年后的5月12日,果果的家人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盘来自女儿器官接受者的录音带。

“这让我坚信女儿还活着。”果果妈妈说。如今,果果妈妈牵头成立了一支红十字心理志愿服务队,致力于为“器官捐献事业相关群体的心理支持”,支持器官捐献事业,关爱器官捐献协调员、捐献者家庭以及相关群体。

从捐献者家属,到捐献志愿者,再到器官捐献事业的推动者与传播者。果果妈妈说:“女儿的捐献,让我内心充满了能量和信心,我要做有意义的事,我要成为女儿的骄傲,我要让世界因为我而更加美好!”

 

受捐者:你在我梦里,也在我心里

器官捐献是一项链接生死的事业,饱含着志愿者的无私大爱,饱含着家属失去至亲的悲痛欲绝,也饱含着受捐者重获新生的欣喜与感恩。

“第一年,我怀抱感恩;第二年,我学会了爱自己;第三年,我明白不攀比;第四年,我做到了抓机遇;第五年,我懂得取舍。我可以不成功,但是我要成长……”

这是器官移植接受者、南京女孩吴玥写给“放牛小弟”的第五封信。

2013年8月31日,26岁的吴玥在无锡市人民医院接受双肺移植。捐献者是一位广西男孩,在放牛时不慎摔落导致脑死亡。获得新生的吴玥,称他“放牛小弟”。

2014年8月,术后一周年,吴玥给自己、也给“放牛小弟”写了一封信,并约定以后每年都用这种方式向“放牛小弟”诉说自己的感谢、思考和际遇。

“我时常在想,那些器官捐献者,与我们这些受者素昧平生,是一个善举将我们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我们感恩、乐观、坚强,热爱生命,再努力地将爱心传递出去,以爱改变生命。我想,这正是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庭对我们的启发。”吴玥说。

在吴玥第二次进入手术室接受移植时,另一例器官捐献故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热切关注。故事的主人公叫叶沙。

“我是叶沙,叶沙的肺。”黑暗中,一个脸色黑黄、有些谢顶的中年男人慢慢浮现,右手放在胸口。他的暗红色球衣上用白色线条写着“YE SHA”“20”,胸口处简单勾勒出肺的模样。他叫刘福,湖南涟源人,是一名肺移植受益者。他的肺来自16岁的男孩叶沙。

2017年4月27日,叶沙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父母捐献了他的心脏、肝脏、肺脏、左右肾脏和左右眼角膜,挽救了7个人。

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安排下,7人中的5人从湖南、江西来到北京,拍摄了一部宣传短片。片中,他们选择了叶沙生前最喜爱的篮球,组成了一支名叫“叶沙”的特殊球队。

48岁的刘福是叶沙的肺,在队里列20号;49岁的胡伟是叶沙的肾,列1号;53岁的周斌是叶沙的肝,列4号;13岁的颜晶、22岁的黄山是叶沙的眼睛,分别列7号、27号。五人站成一排,球衣上的数字正好定格在叶沙离世、他们获得新生的2017年4月27日。

“我们就是叶沙,叶沙就是我们。”周斌说,“我们是一个人。”

协调员: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2018年10月31日5时30分,辽宁省沈阳市29岁白血病女孩李良子离世。父母用颤抖的手签下了遗体和器官捐献登记证书,帮助爱女实现了遗愿。

告别仪式简短而沉重。医护人员和良子父母痛哭失声,沈阳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窦伟连忙转过身,擦干泪水。

窦伟今年55岁,从事遗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7年,也是一名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

“我和捐献者是‘一伙的’,只是他先走了一步,我愿意为他服务。”面对不解和误解,这是窦伟最常说的话。7年来,他已经送别了近400位“战友”。

一位志愿者临终前决定捐献遗体,指名要窦伟前去办理手续。窦伟当时正在外地出差,赶到捐献者家里后,他的姐姐对窦伟说:“我弟弟已经昏迷三次,他一定要等到你来,不然死不瞑目。”办完捐献手续,弥留之际的捐献者轻轻点头,向窦伟艰难地竖起了大拇指。

三天后,捐献者离世。临终前,他比划着让姐姐给窦伟打电话。“这是老百姓对我的认可,我很感动,永远忘不了。”窦伟说。

远在千里之外,郑方做着与窦伟类似的工作。她是一名公司财务,也是我国首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近10年来参与协调了上百例捐献,在捐献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了一座座宝贵的生命桥梁。2017年,郑方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道德模范”称号。

上百例捐献案例中,最让郑方难忘的是她的妈妈。2012年元旦,生病两年多的郑妈妈表示,死后想捐出器官。郑妈妈去世后,郑方同时以协调员和逝者家属的身份见证了整个捐献过程.郑妈妈的眼角膜移植给了一名21岁的宁波女孩。

“器官捐献面临的好像是人的死亡,但是它是给生命架起新生的桥梁,捐献者因为捐献获得生命的延续,接受者因为捐献而重启新的生命,他们对生命满怀敬意,也让我深深感动,我觉得这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郑方说。

 

工作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器官捐献让深陷绝望中的人看到曙光,化素昧平生为血脉相连。生死接力,缅怀逝者,弘扬大爱,各级红十字会一直在不懈努力。

2016年清明节前夕,一只只千纸鹤从山城重庆翩翩起飞,飞往全球各地,又从各地飞回山城,于4月1日齐聚江南殡仪馆重庆市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园,成为人们寄托哀思与敬意的祈福之鹤。

这是重庆市红十字会发起的“博爱山城 纸鹤传情”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活动号召广大爱心市民和志愿者通过折叠千纸鹤、用A4纸书写心愿,然后以晒照片的形式缅怀遗体和器官捐献者,向他们致敬,为他们祈福。

活动收到了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和地区,以及加拿大、法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葡萄牙、孟加拉、韩国、越南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传来的祈福,逾10万人参加活动。

近年来,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支持下,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先后在山东、江西、北京、上海、湖北举办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暨宣传普及活动,全国各地红十字会也在清明节期间举办缅怀纪念活动,缅怀和纪念人体器官捐献者,树立良好社会新风尚,进一步推动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发展。

2017年11月,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出台全国首个区级关爱红十字生命文件《江干区关于推进红十字关爱生命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对器官、遗体捐献家庭定期居家养老服务、捐献者子女就近入托入学等与捐献者家庭及个人密切相关的问题,以文件形式予以明确。

“红十字关爱生命工程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赋予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也是红十字事业‘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和生动诠释,更是红十字组织区别于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的显著特征。”江干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区红十字会会长朱君说。

除缅怀纪念、宣传推广、帮扶关爱之外,江西,重庆、福建、湖北、天津、云南、贵州等省(直辖市),以及南京、深圳等市纷纷出台遗体器官捐献条例,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开始驶入“有法可依”的快车道。

挽救垂危生命、弘扬人间大爱、展现人性光辉、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这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窦伟说:“我们在努力改变人们面对死亡的看法和态度,树立虽死尤荣,虽死尤生的价值观。”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