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月攻坚克难,所有省份救护员培训课程全部达标
中国红十字会成全球首个获国际急救认证国家红会
9月1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的第五届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决赛现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全球急救资源中心(GFARC))将国际急救认证(IFAA)正式授予书颁发给中国红十字会,有效期5年。此举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得IFAA的国家红会。
“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应急救护培训的发展,提升了全国应急救护培训的标准和水平,标志着中国以后的应急救护培训将会更加国际化、规范化、标准化。”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主任赵建忠说。
“中国体系”引入“国际标准”
应急救护培训是世界各国红十字会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之一,但目前世界各国尚未完全统一培训标准。
2018年,为持续提升应急救护工作水平,推动建立统一的救护培训标准,在时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积极推动下,中国红十字会开始开展国际急救认证工作,并于当年12月向全球急救资源中心正式提出国际急救认证申请。
赵建忠介绍,此前,中国的应急救护培训一直采用的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自己研发的“四统一”标准,而在获得国际急救认证后,中国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将加入国际标准的培训方法和要求。
根据GFAR认证要求,开展培训的主要目标是让学员掌握有效组织实施培训的方法和“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微课试讲等形式,提高应急救护培训授课技能,鼓励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全方位提高师资救护培训水平,鼓励师资把新型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救护员培训中,提高人民群众对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接受程度,进而提高面对突发情况时的施救意愿。
“相比之前,现在的培训更加强调“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更加科学、有效了。”赵建忠说。
认证过程中的苦与甜
要获得国际急救认证,首先必须由提出申请的国家向全球急救资源中心提交自评材料。
“由于之前中国红十字会在应急救护培训方面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工作,我们的自评材料获得了GFARC主任帕斯卡·卡姗(Pascal Cassan)博士高度赞扬。”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国际急救认证项目联系人程晓青表示,中国红十字会此次申请国际急救认证如此高效成功,绝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建立在良好工作基础上的。
然而,尽管如此,要让全国各级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全部达到统一标准,却没有那么简单。“最终认证的是救护员培训的课程。”程晓青解释,这意味着,只有中国所有省份的救护员培训课程全部达标,中国红十字会才能拿到国际急救认证。
2019年2月,项目启动会召开完毕,已近春节,总会赈济救护部和训练中心的同志却来不及松口气,又全身心扑在师资培训师培训班筹备工作上,并于3月1至10日、9至18日、18至27日分批完成3期培训班,实现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及总会训练中心认证师资培训全覆盖。
“3期累计培训82名应急救护资深师资,均为有丰富应急救护培训经验、英语听说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结束后,所有学员和助教都获得了GFARC 颁发的‘师资培训师’认证,8位助教获得‘高级师资培训师’认证。”程晓青介绍。
4月至5月,各省按照总会赈济救护部要求,稳步推进本省师资提高班培训工作,全国34个省级红十字会每省都完成了至少1期师资提高班,共培训师资751人,占全国所有注册师资人数的3.05%。此外,各省在完成师资提高班后,还需要按照联合会标准和理念,由国际认证TOT师资或由其培训过的师资,按照《2016年国际急救与复苏指南》的内容,完成至少1期救护员培训。
5月中旬至6月,短短一个半月时间内,总会训练中心国际认证工作组在总会赈济救护部统筹协调下,先后组织18个督导组共42人的工作团队,前往34个省级分会(含香港、澳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督导检查。
8月18日至23日,GFARC委派项目官员、认证专家组成督导委员会来到中国,前往总会训练中心、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红十字会和上海市红十字会,完成了所有检查清单中所列项目的督导验收工作,对中国红十字会良好的应急救护工作基础、较高的工作效率、详实的支撑材料和完整的应急救护培训体系表示充分肯定,并与总会和训练中心共同制定了中远期行动计划,以期持续提高中国应急救护培训水平。
“开展此项工作既是积极承担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一个大国红会的责任,也是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护培训水平、不断促进‘四统一’要求的落实,更是一次对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水平的提升。”赵建忠说,通过这次认证,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质量和竞争力都得到了提升。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