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专干手记] << [图书评论] | 已到尽头 >> 
 发布日期:2012-9-30 8:38:20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生命的厚礼

——写在中华骨髓库实现3000例成功捐献之际

郝 如 一

    2012年9月14日,一个中国大陆可喜可贺的日子——中华骨髓库实现3000例成功捐髓啦!

    当前,举国上下、各行各业争创优异成绩,奉献丰硕成果,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恰逢此时,我国大陆完成了30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移植,为那些不幸罹患血液病的人群送去重获生命的希望、扬起生命续航的风帆,这不仅是给全体国人乃至全球华人的生命厚礼,也是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全体同仁和广大捐髓志愿者向党的“十八大”献上的一份特殊礼物。

    我国大陆的骨髓捐献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发展壮大为库容150多万份的全球四大骨髓库之一,并于今年7月加入世界骨髓库。回顾大陆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发展历程,足以让中国人自豪、红十字人和医务工作者骄傲——自1996年以来的16年间,每千例的实现时间随库容扩大的加速而愈加地缩短——第一个1000例成功捐献历时12年,第二个1000例成功捐献仅用3年,第三个1000例成功捐献只要20个月。在这3000例中,还向海外境外捐献了100例,包含给台湾同胞15例。

    要说这份生命厚礼的特殊意义,以笔者浅见陋识,可用8个字概括:利人、利己、利国、利民。所谓利人,乃挽救他人之生命也;所谓利己,就是捐髓志愿者精神世界的自我享受、爱心升华;所谓利国,谓之促进文明建设、推进社会和谐、增进两岸沟通与和平;所谓利民,既提高民众健康水平,又提升全民道德素质。这不是套话空话,有例为证:笔者所在的苏州市,从2001年开展骨髓捐献10 多年来,在全国400余地市级以上城市中名列前茅,已有1.5万名捐髓志愿者HLA资料加入中华骨髓库(占全国百分之一),成功捐髓65例(占全国五十分之一),捐给台湾同胞3例(占全国五分之一)。骨髓捐献不仅挽救了血液病人的生命,而且成为苏州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大亮点,也为对台服务做出了特别贡献。

    随着中华骨髓库库容的日益壮大,骨髓移植治疗血液病疗效的不断提高,相信实现200万、300万库容,成功捐献4000例、5000例的新目标都会是近两三年的事,直至建成全球最大骨髓库更不是遥不可及!

    我们任重道不远。红十字会和卫生界的同仁们,加倍努力!

通讯处:苏州市红十字会(竹辉路510号)

 

凡人善举微者博大  持之以恒铸就楷模

 ——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赴京接受中华慈善奖侧记

陶婷婷

在江苏南通这座全国文明城市里,有这样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他以磨刀为生,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街串巷为市民村民磨菜刀剪刀,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磨刀老人”。他叫吴锦泉,是南通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一名老党员。近年来,老人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南通市红十字会为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区捐款,向残疾儿童、智障孩子,向身边有困难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进而逐步进入公众视线。其实做好事善事是老人一生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他生活十分俭朴,几乎把磨刀挣得的微薄收入都用于帮助别人,他以能够帮助他人为最大的快乐,这也是他一生行善的最洁净的原动力。

老人用“人人可为”的凡人善举诠释了慈善的真谛,赢得第七届中华慈善奖评委会和众多网民的赞誉,高票当选“最具爱心慈善楷模”。作为南通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我有幸全程陪同老人赴京领奖,担任老人的普通话“翻译”,近距离感受老人的可亲可敬,收获着心的感动与洁净。

“我要去北京领奖啦”

2012年3月28日,南通市红十字会收到了一份发自国家民政部的邀请函,函上写道,吴锦泉:祝贺您荣获第七届中华慈善奖,并感谢您在2011年度对中国慈善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磨刀老人获奖了!”南通市红十字会一片欢腾,大家奔走相告。要知道这是我国慈善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大奖,而且“磨刀老人”吴锦泉是此奖项的江苏省唯一获得者,与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著名歌手韩红同获此奖,全国一共才19人。常务副会长倪瑾指示我们立即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报告给吴爷爷。

其实,中央电视台此前已从众多候选人中遴选“磨刀老人”作为重点采访拍摄对象,在南通进行了数日专题采访;随后又派出第二个拍摄团队,以南通为背景,拍摄制作《大爱中华——第七届慈善奖颁奖盛典》片头。尽管如此,当老人得知获奖的确切消息后,仍然异常激动,如孩子般兴奋。老人逢人就说:我要到北京领奖了!

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吴爷爷开始了北京之行的“精心准备”。他先到市第二人民医院做了体检,得知一切正常时老人显得更加精神,他说我身体很好,我可以继续磨刀把好事一直做下去。按照大会要求所有获奖对象要穿正装,我们特地到老人家帮助准备衣着,找来找去,最新最好的衣服是一件已经洗得发白的深蓝色中山装,这件衣服老爷爷已经穿了三四年,是花几十元钱做的。“这件挺好,就穿这件吧!”老人开心地说,我们很心酸地随了老人心愿。老人平时穿的衣服、鞋子多是别人给的,甚至是捡来的。

4月7日下午,南通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倪瑾亲自率队,我们一行四人开始了“磨刀老人”北京之行。新华社记者张修修对“磨刀老人”由衷敬佩,得知消息后,主动要求承担了接机、送机的任务,之后我们在北京领奖的几天活动,也一直得到她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向雷锋班学习,雷锋是我的榜样”

4月9日,“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报告会”拉开了本届慈善奖系列表彰活动的序幕。吴爷爷在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报告会的背景版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以示自己要一辈子做好事做善事的决心。我也跟随倪会长虔诚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此时此刻我内心的神圣感骤然升腾,能成为红十字人道事业的一员我到感到无比幸运,我暗下决心要倾注一生的精力做好这份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报告会以“我的慈善故事”为主题,由获奖代表亲身讲述各自的慈善感动和慈善历程,“磨刀老人”吴锦泉胸佩南通市红十字志愿者徽章,端坐在台下认真聆听每个代表的获奖故事。当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65639部队64分队雷锋班代表上台讲述他们的故事时,老人激动了,老人一边听,一边喃喃自语:“我要向雷锋班学习,雷锋是我的榜样”。 

倪会长看出了老人的心思,报告会一结束,就赶忙上前与雷锋班代表徐铭晨接触,请他与磨刀老人合影。徐铭晨对磨刀老人的事迹也非常熟悉,并且深受感动,非常乐意地与老人合影留念,老人拉住他的手说,“我儿子也曾经是解放军,我对解放军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我要向雷锋班学习!”

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得知老人的爱心故事,也非常亲和地与老人合影留念,还写下“爱心无价”四个大字赠与老人。崔老师说:磨刀老人的故事非常感人,民间蕴藏着巨大的慈善力量,这是充满爱意的行动,平凡的人献爱心,给社会带来的效应根本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就像一只蝴蝶煽动一下翅膀,虽然很微小,但是她带来的是整个春天!

“李克强副总理和我握了三次手”

4月10日上午,终于到了李克强副总理接见获奖代表的时刻。要去北京中南海了,老人激动得一夜都没睡好,早晨5点多就起了床。两天前,在得知有机会和李克强副总理握手后,他把自己的手用肥皂洗了一遍又一遍。老人不会说普通话, 9号晚上自己写了一张纸条:我是南通的磨刀老人吴锦泉,我只做了一点点……我想和总理合个影,我要做一辈子好事!由于早年家庭困难,老人只上过一年夜校,为了写好这张深情厚意的小纸条,老人一笔一划地认真写,写了又改,改了又写,足足写了四五遍。

考虑到老人语言不通,组委会特许倪会长陪同前往中南海接受总理接见。显然,总理对“磨刀老人”的故事早有耳闻,第一个就和吴爷爷握手,并说“你是磨刀老人,非常不简单!”之后还深深地向代表们鞠躬表达敬意。倪会长抓住机会向李副总理简单介绍了“磨刀老人”的事迹,老人非常激动,摘下胸前的“南通市红十字志愿者”徽章,送给总理做纪念,他说:“我是南通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这个标志送给您做纪念吧!”李克强副总理接过徽章,再次握住老人的手认真地说:“好,我一定好好保存!”接见活动即将结束,老人显得依依不舍,总理第三次走到老人身边与他握手告别。

当天中午12点,老人从中南海返回宾馆,我们早早就在宾馆门前等候,他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我看到国家领导人了,李克强副总理和我握了三次手呢!老人兴奋之余也留露一丝遗憾,他说,太激动了,忘记把写好的纸条递给副总理了,太可惜了!我安慰老人说,其实您不需要递纸条,总理非常了解您,您的故事已传遍全国啦。一位曾经采访报道过“磨刀老人”的首都记者,得知老人非常想有一张与李克强副总理握手的照片做纪念后,奔波了一整天,终于在第二天晚上9时将照片送到老人的房间,吴爷爷用颤抖的手接过这张非常珍贵的照片,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端详了很长时间,非常珍惜地收藏起来。

“军功章有老伴的一大半”

在“大爱中华——第七届慈善奖颁奖盛典”的录制现场,当长达5分钟的关于磨刀老人的事迹纪录片播放过后,大家还沉浸在84岁老人坚持磨刀做好事、做善事的感动中,我有幸搀扶着吴爷爷走上颁奖舞台并担任普通话翻译,接受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对吴爷爷的专访。

敬一丹大姐深情地望着磨刀老人,说:吴爷爷,看到您就想到您外出磨刀时摇动吊金龟的哐铛声和捐款时倒出硬币的哗啦哗啦声,现在我们都想听听您说话的声音。您穿的这件衣服是您最好的衣服吗?穿了多少年了? 

    老人说:我是第一次来北京,这身衣服是挑选的最好衣服,已经穿了三四年了,当时是花几十元做的。

    敬一丹问:您捐款,家里老伴同意吗?

    老人动情地说:老伴非常支持。她心地非常善良,看到别人苦的时候,她都会流眼泪。非常支持我捐款帮助别人家,我今天获这个奖,军功章有老伴的一大半啊!

    敬一丹问:这次来北京给老伴带什么礼物回去?

    老人笑着说:这个奖杯就是给老伴带回的最好礼物!

    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停歇。

    敬一丹指着台下获奖代表对老人说:他们当中有捐了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巨款的,和他们站在一起,您是怎么理解慈善的?

    老人认真地回答:我和他们没法比啊,我捐的钱很少,却得到这么大的荣誉,很惭愧。我就是想表达一份心意,哪怕为社会主义建设添一块砖、加一块瓦,我就满足了。我认为,慈善就是大家都一起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事啊! 

    台下雷鸣般的掌声再次响起…… 

    在前一天央视导演和老人沟通时,曾问老人有多少存款,够不够生活,老人自豪地回答:“我还有蛮多存款的呢,有2万多,我才捐了1万多元,而且我还能继续磨刀捐款啊!”

    多么朴实可敬老人,让我从内心肃然起敬! 

 

“我要听毛主席话,一辈子做好事”

    吴爷爷生长在旧社会,对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次北京之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和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

    为赶上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我们凌晨3点就起床做准备。初春的北京,清晨寒风格外刺骨,但这些都无法阻挡这位84岁高龄老人内心的热情,等了一个多小时候,广场上终于响起了嘹亮的国歌,老人尽力站直已经微躬的身体,庄严地向国旗行注目礼。之后我们步行来到毛主席纪念堂入口处排队等候,这一排就是四个多小时。在毛主席遗体前,老人恭恭敬敬地献上一束白菊花,深深地鞠躬致敬。从毛主席纪念堂出来,一路上,爷爷都在流泪。他说: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要听毛主席话,一辈子做好事!” 

    是的!老人的事迹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在京期间《中国电视报》、《中国红十字报》等多家媒体相约采访。当记者问老人做好事是受谁的影响时,爷爷非常动情地说:我家祖祖辈辈都做好事,我爷爷收养过三个被遗弃的孩子;刚解放时,尽管家里很苦,但我父亲也是省吃俭用接济更加困难的人家。我早年没有钱,就花时间帮大家修桥补路,后来,我学会磨刀挣钱,有能力帮助别人了,能帮助别人,我真的很开心!

4月11日傍晚,飞机徐徐降落南通兴东机场,吴爷爷在我的搀扶下走下弦梯。早已等候在机场停机坪的南通市红十字会秘书长孟纬鸿、第六届中华慈善奖获得者南通市红十字阳光爱心车队的代表王健,媒体记者、学生及有关方面代表手捧鲜花,热烈欢迎中华慈善楷模磨刀老人载誉归来。老人一下飞机,记者们马上簇拥而上进行采访,当问及老人今后打算时,老人显得十分淡然,他说:我就是个磨刀的,我现在身体很好,可以继续磨刀啊,磨到90岁也没问题,等我磨不动了,不能捐款了,我就叫我的儿子、孙子来完成我做好事的心愿。

常务副会长倪瑾依然沉浸在北京之行的兴奋之中,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南通是一个文明之城,大爱之都。南通市红十字会推荐的两个博爱典型,连续两届摘取中国慈善业最高奖项绝非偶然。“磨刀老人”是百姓慈善的典型代表,代表着力所能及、人人可为的“微公益”行动,每一位有社会责任的公民都可以学得到、做得好。微小者博大,作为南通公益慈善形象的代言人,“磨刀老人”已由南通市红十字会申请注册为公益商标,并以此为标识,策划建立了南通“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旨在倡导公民责任,引领公益行动,推进城市文明。

                                                                                            (作者单位:南通市红十字会)

 

爱与责任  幸福相随

——论高中红十字工作的价值

姜红珍

1997年,我开始结缘学校红十字工作,做过江苏省昆山中学红十字会秘书长,现为市红十字会理事、学校红十字会副会长,市高中片片长,学校曾在2007年创建成“江苏省红十字工作示范校”,本人也曾被评为昆山市、苏州市红十字“博爱之星”先进个人。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我个人结缘红十字工作的经历与成长收获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从事学校红十字工作那是一种福气,是培养爱与责任,增强人生幸福感的有意义的学习实践的机会,常怀感恩之心做好学校红会工作会让你心灵圆融,幸福相随,成为行走在校园的有境界的师长。下面以我校红会工作为例,谈一谈对高中红十字工作的看法和体会。

首先要解决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思考定位:要不要做?思考的结果是红十字工作有利于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与“育人”这一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相一致。这项工作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好。要做好先得了解红十字会基本常识。可以用“12345”来理解:1是历史,国际红十字会100多年历史(2012年153年、中国108、苏州101年);2是特征,一是由国家元首任名誉会长;一是有专门的法律(中国仅有红会及工会两个人民团体有专门立法);3是理念,三个人:人道、人权、人文关怀。人道是道德的底线;人权主指生命、生存基本人权,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人文关怀现流行,红会早在100多年前已提出;4是任务,四个“救”:救护、救灾、救济、救助。救护主要有包扎、献血、骨髓、器官、遗体等生命权;救灾有水灾、火灾、震灾等;救济主要以对穷人的困难;救助主要志愿者服务。5是项目,五个“捐”:钱款、物资、血液及骨髓、器官、遗体(年青健康的生命如遇不测,肝可救2人,心脏1人,肾2人,角膜2人。)由此可见,红十字倡导“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红十字工作意义非凡。

江苏省昆山中学作为一所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昆山高中的龙头学校,升学压力无法回避,且高考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开展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明显有限。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参与红十字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不同小学初中,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郭XX事件”以后,红十字活动开展吸引力下降。在重点高中开展红十字工作确有难度。但是,我们始终认为学生是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理应用好教育资源,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既要对学生升学深造负责,更要对其未来发展负责。学校红十字会工作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爱心,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了学生的人格,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正是这些无形的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最近几年我校高考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也用事实证明了:学校红十字工作与素质教育、高考质量并不矛盾,相反,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其次是怎么做的问题。用“123”来概括:

一是健全一个组织网络,活动开展有保障。做到领导重视,计划先行,健全组织,壮大队伍,建章立制。以创建“江苏省红十字工作示范校”为契机,规范加创新地开展学校红十字工作,不断巩固提升工作水平。我校红十字会在多年实践中不断摸索和逐步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如红十字会档案管理制度、理事会例会制度、暑期志愿者服务制度、健康卫生宣传制度等,2010年还创设了红十字会会员评优制度,每学期初每班推优评选出“博爱之星”“优秀志愿者”等先进个人。相关做法曾在苏州市学校红十字秘书长培训班和苏州市“创建“江苏省红十字工作示范校”推进会上作经验介绍,获得好评。

二、坚守两块宣传阵地,“动”“静”结合显张力。(1)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规范教学行为。我校把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作为“红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除了利用晨会课、班会课的时间,向学生传授卫生知识、红十字会基本知识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外,还结合高中学科知识的学习,在生物、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红会知识,用科学知识理解献血、骨髓的价值和意义,用历史和政治的眼光认识红十字的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掌握了相关红会知识并受到了感染和教育。(2)立足课外实践辅阵地,“动”“静”得当重效果。我校以“5.8”世界红十字日、“5.18”世界助残日、 “12.1”世界艾滋病宣传日等节日纪念活动为契机,以广播、板报、主题班会和团队活动等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以宣传红十字精神为内容的活动。静”主要指通过横幅、橱窗、板报、主题展板或手抄报、班级红十字角等营造环境氛围。“动”主要实施四“救”:一救护训练,在高一新生集中封闭式军训落实。二“救灾”主要结合学校安全教育,组织火灾逃生演习和为灾区捐款。三救济,因为学生是没收入者,引导学生开展社团义卖活动。我校的10多个社团中有一个叫 Door社团就曾组织了多次校内外的义卖,还将筹得的钱款捐给市红十字会,在校内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四救助主要通过红十字志愿者活动,如多次组织学生到玉山福利院和银桂山庄的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为社区捐出图书,出黑板报、清洁社区卫生、为群众写春联、打捞河道垃圾等。2009年开始,我校部分师生还资助四川名山县60多名小学生每年400元的学杂费。为了救助身边的人,校红十字会曾为身患白血病的朱晓巍、王慧敏、朱春霞同学,先后组织多次全校师生爱心募捐活动,共募得爱心捐款13万余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2011年,为救助我校发生严重车祸的陈一楠同学,校红会发动校内外各方面力量,最后共筹得36万余元。(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筹得22万余元),让17岁花季少女能重燃生命的火花。一次次发自心灵深处的爱心大行动,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爱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美好的心灵在陶冶中不断升华。这些实践体验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熏陶,爱心得到了加强,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悄然无声地宣传着红十字会宗旨和《红十字会法》,积极传播人道主义,培养了青少年会员“博爱”之心和奉献精神,扩大了社会影响。

三、处理好三对关系,“进”“退”得当做自已。一是学校中心工作与红会活动的关系。在目前的学校工作中,教学工作始终是第一位的。学校红十字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应该是服务于教学这个中心工作的。升学深造事关学生当下的生存与发展,如果红十字工作要以冲击学校中心工作为前提,势必会增大来自家长、学生的阻力,降低活动开展的参与度。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精心设计,有效开展相关活动,才能达双赢的目的。坚持“融合工作法”,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成为主角,服务学生需要。如学校设有学生心理咨询室并成立“心育”小社团对学生特别是针对高三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缓解考试压力,调适心态发挥好作用。还结合青少年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危机干预或生命教育的相关指导。在这对关系中,“退”为主要姿态。二是处理好学校德育实践与红十字工作的关系。如前所说,“爱的奉献”、“面对突发事件”等演讲比赛;“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知识竞赛和 “百年红十字”知识竞赛;红十字青少年文艺汇演;“崇尚科学、珍爱生命”征文比赛;“捐一本书,献一份爱心”课外读物传递工程活动等,与学校德育活动有重叠和交叉的部分;“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十六字方针和“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但要注意给合的度,不能等同或替代。因为红十字工作有其特定的时间、内容和形式。而德育实践更有其特定的内容和特点。三是处理好“有为”和“地位”的关系。

学校红十字工作有其自身的难度,易被人看轻,不为人熟知。但既然安排你做了这项工作,说明学校重视,学生需要唯有全力以赴奋发有为,用作为换地位赢得认可。多年学校红十字工作的实践,使我体会到:(1)领导重视,建立相应的组织是做好学校红十字工作的前提。所以要积极主动争取领导重视与支持、各部门理解与配合、吸引师生踊跃参与。(2)活动开展水平与成效,秘书长是关键。俗话说,生命在运动,组织靠活动。在高中开展红十字活动,一定要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师生参与红十字工作的热情;也只有通过有益有效的活动,促进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才可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师生的积极参与。秘书长是具体工作的操作者,因此,秘书长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决定着学校红十字工作的水平。必须主动学习,认真实践,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学校开展红十字工作,必须讲究实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戒花架子和形式主义。(3)找准定位,根植教育,讲究实效是做好学校红十字工作的生命力所在。学校红十字工作不是独立于学校工作之外的工作,而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部分,与教育工作息息相关,只有找准定位,根植于教育之中,学校红十字工作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新的发展。

我很喜欢这样一段格言:“一个人最壮丽的是青春,最美好的是心灵,最珍贵的是人品,最长寿的是精神。”当年我得知学生王慧敏有救,陪同家长从上海虹桥机场迎接台湾捐献骨髓并护送到苏州经历,前年我代表学校将三十多万善款式送达学生陈一楠家长手中时,家长的感激之情和爱心的震撼力量着实让我体验了红十字会工作是一项功德无量,能给人带来精神财富的有意义的事业。高中教育的对象是充满希望和能量的青年人,作为高中教师的我们有幸与花季少年相伴,在他们最美的年龄,为圆最美的梦想助力,最影响学生的心灵成长、道德形成和“三观”的形成。教书育人的工作本就是触及青春、心灵、人品和精神的工作。在物质财富丰富,精神财富相对匮乏的当今,有什么样的工作有这等荣幸和重要。爱心与责任要求我们全力以赴做好学校红十字工作。既然选择了远方,唯有风雨无阻,不断前行。愿我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同行,收获幸福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中学)

 

“这辈子我活得值了”

——无锡志愿者张海华捐献造血干细胞侧记

无锡市红十字会

4月16日的南京,天气晴好。躺在江苏省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病床上的张海华心情也似窗外的株株桃花,烂漫开放。他笑着说,“人的一生,能有机会去重燃另一个生命,这辈子我活得值了。”

从志愿者到捐献者 一切太突然

1981年出生的张海华是个阳光热情的小伙子。虽然年龄不大,但早已为人父的他总是体现出比别人更多的一份责任心和成熟感。2007年4月6日,当时已经在无锡威孚集团做工程师的他响应号召,和几个要好的同事一起报名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报名结束,张海华并没有太把这事放在心上。回家和妻子一说,感觉也是若无其事。对他们而言,电视新闻里看到的配型成功的几率实在太低了,而这事真要轮到自己头上,似乎非常遥远。

四年多的光景转瞬即逝,2011年11月的一天,一个电话打断了正忙于工作的张海华。无锡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一位正在上海治疗的11岁白血病孩子与其初配成功,希望能和他做进一步的高分辨配型。电话这头的张海华愣住了,随即他很快做出反应,“没问题,我愿意。”

从高分辨配型到全身体检,令张海华自己大感意外的是,他完全符合捐献条件。想到曾经在电视里看到的救人场景将要在自己身上演绎,张海华满是激动、高兴。

从反对到支持 妻子全力保驾护航

对于张海华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他的妻子并未持反对态度。然而,得知配型成功这种小概率的事件竟然发生在自己丈夫身上,她整个人还是懵了。惊慌、害怕,生怕影响身体健康的她一次次询问丈夫,“真的一定要捐吗?对身体有影响怎么办?”张海华没有争论,只是告诉妻子,“我们也有孩子,我们的女儿7岁,那个小孩11岁,无论如何我都要捐。”丈夫平静的一席话,妻子显然看到了他捐献的决心。既然无法劝阻,那还不如作为坚强的后盾,好好地在背后支持他。于是,不通医学知识的她开始上网查阅、翻看各种资料,并四处询问、了解捐献需要注意的事项。

张海华老家在泰州,妻子是宜兴人,两边的老人平时为了带孩子经常住在他们无锡的家里。想到守旧的老人极有可能不同意此事,以免发生不愉快的争端,捐献前期,张海华和妻子瞒着老人说要带女儿出去旅游,让他们回老家休息。老人都走了,可张海华的妻子又有了后顾之忧:真的陪丈夫去捐献了,女儿该由谁带呢?无锡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特殊情况后,立即做出决定,同意张海华带上妻女一同去南京进行捐献。

患者病变 捐献一波三折

张海华与对方患者的正式捐献时间定在2012年4月16日,启程时间为4月11日。然而,事事万变,就在准备出发前两天的下午,无锡市红十字会接到江苏省红十字会的电话,由于对方病情突然发生恶变,张海华的捐献工作被迫终止。一切来得那么突然,但张海华更多的还是惋惜,他多么渴望自己能够救回孩子,点燃他生命的第二次火焰。造化弄人,仅仅隔了十几个小时,第二天上午,张海华再次得到无锡市红十字会通知,对方病情已趋稳定,需要他再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有了一次转折,大家生怕张海华的心理起变化,“好的,没问题!”张海华的回答依然十分肯定。

捐献当日 众人鼓励赞善举

打完动员剂的最初几天,张海华经常会全身酸痛、乏力,但想着这个世上有一个弱小的生命正等待自己重新燃起,他立刻抖擞精神,振作起来。

4月16日捐献当天,张海华起的特别早。他告诉妻子,自己有些激动,还有些紧张。为了抚慰丈夫的情绪,妻子不停地在一旁安慰,而红十字会及医院工作人员的鼓励也成了张海华无限的动力。

上午9点多,张海华进入了江苏省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看到他如此救人的善举,周围的不少医护人员都纷纷赞扬。无锡市红十字会及无锡威孚集团领导当天也特意赶到南京看望和慰问张海华。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张海华捐献的含有造血干细胞的100多亳升血液,立即被送往上海市一家医院,注入等待救治的那名11岁男孩体内。至此,他也成为了江苏省第241例、无锡市23例成功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

让张海华觉得开心和意外的是,当天下午他还收到了这名身患重病的小男孩感谢自己救命之恩特意写的一封感谢信。稚嫩的字迹、淳朴的话语,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所有真诚的感谢,此时的张海华激动地落下了泪,他说“只要能救孩子一切都值了。”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历史研究]
[图书评论]
[焦点透视]
[目录]
[调研报告]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