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他山之石] << [人道之窗] | 已到尽头 >> 
 发布日期:2013-12-30 20:13:05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民间救助组织的现状及其发展路径
——以苏州市为例
郭蕾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充分反映出民间社会组织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杨团主编“中国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3版)》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49.2万个社会组织,比2011年的46.2万个增长了6.5%,是自2009年以来社会组织总量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社会团体26.8万个,比2011年增长了5%;民办非企业单位22.1万个,比2011年增长了8.3%;基金会2961个,比2011年增长了13.3%。这些社会组织,在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许多领域发挥作用。社会救助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民间救助组织作为载体将慈善救助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民间救助组织发展状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值得探究。本文以苏州为例,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几个以社区为基托的民间救助组织进行调研。
 
一、基本现状
   本文从社区的组织形式和存在方式角度,将社区分为现实社区和虚拟社区两种,并在此基础上对社区内的民间救助组织进行分析探讨。
  (一)现实社区组织模式的民间救助组织
   在苏州市沧浪区民政局备案登记的民间救助组织共有19个,发展情况都不一样,组织的大小等也不尽相同。并且,在 “1+2+1”[①]组织管理体制的带动指导和进一步促进推动下,各组织都初具规模及一定的影响力。19个组织依据发起人的不同,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社区基层领导发起、企事业单位发起和个人自主发起。其中社区基层领导发起的占了总数相当大的比例,是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的一种组织形式。大部分组织大都是因某个人或某件事为缘由成立的,并且以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为追求目标。这其中,以下几个救助组织较有特色:
  (1)“阳光晴”俱乐部
  “阳光晴”俱乐部位于莫邪路里河新村,由居委会丁主任于2003年建立,参加者多为身患癌症或者尿毒症的病人,其中不乏已经患病十年以上的老人。它的特色在于,从精神上对俱乐部成员进行帮助,即帮助患病者调整心态。患病之人最大的一种恐惧就是每天出门看到与自己完全不一样的富有生命力和活力的人,同样的两个生命,但一个正蓬勃地成长另一个却一点点枯萎,对比后的恐惧难以想象。“阳光晴”俱乐部为成员提供了一个走出去的机会,走出阴影和恐惧,走到温暖的集体中去。这里大家都一样是病人,有着共同的感受,正像一位病人说的那样“我们都是家人”。除此以外,俱乐部还会经常联系一些专家到这里给大家做讲座,专家很多都是免费、义务上门为大家服务。
  (2)“夕阳红互助组”
  “夕阳红互助组”位于南环三社区,组织规模较小。由于此社区建立较早,空巢老人较多,老年人生活成为很大的问题。缘于此,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就联络部分退休的党员,由他们牵头,在2005年1月正式成立了“夕阳红互助组”,至今已两年多,互助小组个数从最初的10个发展到现在的60多个。
  “夕阳红互助组”是以楼道为单位,每一单元有需要的就成立一个互助组,并选举一个组长,每月定期召开组长会议,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诸如座谈、游玩之类。大家还共同制定了《爱心互助组公约》,并联合署名以此来规范组织的运行,鞭策各成员积极参与。从这个角度来看,组织结构可以说比较规范。
  (3)“江祖国爱心社”
  “江祖国爱心社”于2006年3月成立,位于友联第二社区。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反响及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江祖国是已去世的友联社区原党总支书记,生前就兢兢业业为群众做事。江祖国去世后,被新华网喻为“社区里的守望者”,他的事迹搬上了荧幕,“平安中国平安的家”把他的精神传颂到全国各地。为了把江祖国的精神继续发扬下去,社区工作人员发起,社区群众积极响应,以他的名义成立了爱心社。爱心社自己做了“爱心卡”,上面写了志愿随时无偿为大家服务的人名和企业单位名,有理发的,有修鞋的,有疏通下水管道的等等。爱心社有自己的志愿者队伍,并且由于自身的影响力比较大,获得了一些企业的资助,踏踏实实全心全意地为困难群众提供贴心帮助。
  (二)虚拟社区组织模式的民间救助组织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使组织“虚拟社区”轻而易举。这些虚拟社区由于自身具有的覆盖范围广、信息传播快、参与人员多等优势,活动范围极为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各类公益性事业。
   在苏州就有不少这样的组织,如苏州公益网,苏州义工联盟和苏州义工网等,其中数苏州公益网的规模最大最典型。社区成员一般以志愿者身分,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从事公益活动,为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以苏州公益网为例:
   苏州公益网(以下简称公益网)成立于2004年10月,是由网友自发成立的旨在从事社会公益性活动的网络团体,并且是永久性非营利公益网络团体。它由一批“愤青”组建,大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让他们感慨万千,并对一些弱势群体的遭遇深感不平。
   公益网的组织结构较为严密:义工代表大会是公益网的最高权力机构,主要是对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理事会是执行机构,执行最高机构的决定及理事的任免等工作,下辖理事、候补理事、顾问、理事会秘书等。公益网部门设置比较完善,有多个部门组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工作效率较高。
   这种网络社区组织形式的救助组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人参加公益事业的诉求,为社会救助做出了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苏州市的民间救助组织大都以社区为依托,开展的活动贴近社会,能及时捕捉弱势群体需求,对吸引更多成员加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助于扩大组织的影响力和行动的效度。然而,这些民间救助组织同时又面临许多困境,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数不具备登记条件。《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团必须具备法人条件,要有3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单独固定的办公场所、专职人员、50个以上的会员等条件。然而我们所了解到的组织基本没有符合条件的,都过于松散、随意。另外,民间救助组织登记管理的配套政策不健全。
   2. 受助对象范围窄。就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救助对象多为老年人,并初具一定规模,但在其他社会弱势群体方面的救助力度稍有不足。导致这一结果一方面是由于老年人在社会困难群体中的特殊性。老年人受到体力、脑力等各方面的限制,以及子女不在身边的客观条件,注定在生活方面面临众多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和占社会人口总数的相对数越来越大,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3. 专业化不足。大多数组织的工作人员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者或普通群众,从未参加过专业的培训。虚拟社区中,组织者和社区成员大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以兼职方式参与社会救助的,因而时间、精力等明显不足,这就势必会影响组织活动的开展。
   4. 资金来源单一。多数组织除了接受社会捐助外,没有其他资金来源。但组织知名度不断提高,参与人员不断增多,完全以社会群体自愿捐助为资金来源,根本不能够满足更多人、更多活动的需要。使得组织即使有创意有想法也没有能力扩大救助范围,这直接导致组织活动的开展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一直处于断断续续的状态,使民间救助组织缺乏长久发展的保障。
 
三、发展路径
   针对民间救助组织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扩大民间救助组织的影响力,使其更好地为救助事业发挥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政策法规的扶助指导。
   首先,对于民间救助组织的登记条件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政府要从主管型向服务指导型转变,打破像《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类似法规政策的限制。
   其次,为民间救助组织的成立发展提供更多的优惠措施。比如为组织的暂余资金创建一个便利的保值、增值通道,给予税收优惠以及用地优惠等。
   2、社会媒体的广泛宣传。
   首先,通过对民间救助组织开展活动的宣传、对民间救助组织本身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的报道、对突出的救助事例的跟踪报道,使公众对民间救助组织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慈善救助氛围,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深化救助力度。
   其次,对其困境的相应报道可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也使其他民间救助组织避免类似问题,引以为鉴。
   3、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
   民间救助组织产生成长于社会,其运行当然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的慈善救助意识,调动公民的参与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期充分发挥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的力量,形成民间救助组织开展救助和发展的坚强后盾。
   苏州民间救助组织在总体上是对政府救助者以公共产品的有力补充,扩大了救助对象的范围,贴近群众、更能满足群众所需,救助方式灵活多样,更富有人性化,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苏州民间救助组织是在政策不完善、氛围不浓厚的环境中萌发的,主要还是依附于政府,缺乏自身独立性。相信在政府的正确引导、有效管理和大力支持,社会各方的积极响应以及个人救助意识的增强下,民间救助组织将会进一步发展,在更广阔的空间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①] 苏州市自2013年年初实行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即社区实行党委领导(1)下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2)以及社区幸福联盟(1)的新型组织管理体制。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历史研究]
[工作研究]
目录
[理论园地]
[调研报告]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