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随笔]栏目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06-11-8 0:20:02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www.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320
缘份与感悟
——写在中国红十字报创刊二十周年
郝如一
 
  人世间,缘份中常常蕴含着巧合,而巧合又常常深化了缘份。巧合是偶然的,缘份是必然的。从偶然到必然,人们会更加珍视缘份的存在与发展,
  作为中国红十字报最早的供稿者和特约记者之一,我和中国红十字报的不解之缘,恰恰缘起于20年前——她的创刊之时。那时,我在苏州市卫生局工作,也是一名市红十字会的新闻宣传志愿者。有一天,当时的红会秘书长递给我一张4开小报,希望我往这上面多写稿。我打开一看,是中国红十字报创刊号。于是,我一发而不可收,20年来累计在这份报纸上发表的新闻、摄影、文学作品和工作研究、理论探讨文章近千篇。在中国红十字报的特约记者中,我成了发表作品最多的一个。
  人生能有几个20年?我给自己“算”过“命”了,充其量三个半,四个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极其珍视自己和中国红十字报的20个春秋的缘份。而且,是这段缘份的“前5年”,成就了我主动要求从卫生局转岗红十字会的“后15年”干出的一番事业。为中国红十字报写稿20年,不仅让我认识了红十字事业的崇高伟大,而且让我投身其中、身体力行,进而成为全国红会系统一名比较资深的专职干部,据说还有点知名度。
  20年缘份,感悟良多,归纳起来不外12个字:共生俱荣,互动发展,迈向未来。
  在自然界,共生现象比比皆是,各类生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由此形成的生态链,维系着自然界的平衡、和谐与进化。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苏州红会和我本人与中国红十字报的关系也可以用“共生现象”来诠释:
  ——是与中国红十字报的缘份,让我从一名红十字新闻宣传志愿者成长为一名15年“会龄”的“老红会”,而我这20年尤其是后15年为中国红十字报提供的稿件,又成了她生存发展的新闻源泉中的一部分。
  ——中国红十字报对苏州红十字事业的宣传报道,是我们前进的一大动力,而我们越进步越发展,新闻素材就越多,可以提供给她的稿源就越多……如此良性循环,走向互动发展。
  ——20年来,中国红十字报刊社给了我和苏州红会莫大荣誉,从每年的特约记者特等奖和报刊发行特等奖,到这次分别被评上“十佳”新闻宣传人物,和“十佳”报刊发行单位(借此机会还要感谢投我们票的红会同仁和广大读者)。反之,中国红十字报从4开小报到对开大报,从旬报到周报到明年计划出周二报,越办越越受读者欢迎和赞誉,这份荣耀中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吧。这就是俱荣。
  ——中国红十字报创刊20年,我们苏州的订数从300多份、600多份到800多份、1000多份,直至将近1800份,可说是年年递增,独占全国同类城市鳌头20年,甚至比全国一半左右省份的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订数都多。为什么订那么多?因为中国红十字报是我们做好地方红会工作的“精神食粮”。我会工作的进步与拓展、成绩的获得与发扬,乃至我会知名度和形象的提升,都离不开报纸的支持和帮助。
  ——说来道去,20年来中国红十字报与我们地方红会感情越深则互动越好,共同发展也就更入佳境。相信中国红十字报定能越办越好,展现大报的权威与风采。我想,若干年后我退休了,仍回到20年前的身份——再当一名新闻宣传志愿者,继续为中国红十字报勤奋笔耕,迈向未来。

捐髓其实很平常
郝如一
 
  随着报名捐髓志愿者的不断增加,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也逐步扩容,据悉,目前达到36多万人份。于是,捐髓者与白血病人配型成功和实现捐髓的数量都在上升。这对中国和海外华人华裔中的血液病患者来说,无疑是福音。
  不少地方的媒体对当地实施捐髓的新闻事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全方位的报道,当属无可厚非。这种慷慨捐髓救人性命,有利促进精神文明的善事义举理应大力宣扬。然而,遗憾的是,某些媒体在报道中出现了偏颇,反而给捐髓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甚至造成被动局面。比如,有的媒体在获悉捐髓者因故延期或不能践诺捐献后,竟指责人家“临阵脱逃”或“见死不救”。更多的是,媒体为颂扬捐献者奉献精神,细腻地刻画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和移植的现场感人之处,结果把话说过了头,将捐髓者正常的善举写得过于悲壮,反而给民众造成了捐髓伤元气、损健康,至少有点可怕的负面印象。
  笔者认为,媒体对捐髓新闻的报道也要抱以平常心。说它平常,是因为它和捐血并本质上的不同。说它平常,还因为骨髓和血液一样,都是健康人体内的可再生资源。捐髓绝对不比捐血悲壮,都是很平常的爱心行为。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捐髓来之不易呢?造成造血干细胞“物稀为贵”的,并不是骨髓本身,而是骨髓细胞基因检测上供者与受者的配对相合成功率很低,仅有数百数千甚至上万分之一。这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并非是要求供者作出多么大的舍己救人般的牺牲。如果捐髓也和捐血一样,在许多城市都有成  千上万乃至十几万人次的捐献量,那还有什么稀奇呢?因此,我们千万别被配对相合率低的“稀奇”所误导。
  媒体也好,市民也好,都不妨以平常心对待捐髓志愿者。捐髓与捐血,前者不比后者悲壮。稀奇的,只是前者与病人配型上的技术要求高于后者,配对成功率比较低而已。以笔者经手的苏州13例成功捐髓者为例,他们的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短则数月、长则两年,无一影响健康。他们自己也觉得捐髓是平常人做的平常事。笔者以为,对于配对成功却违诺不捐者,人们池不应指其“见死不救”——这是一种志愿行为,而非法定责任。捐,固然值得颂扬;不捐,遣责于法无据。对此,不妨也以平常的眼光去看待。

当街头募捐遭遇不信任时
郝如一
 
  苏州市红十字会从今年5月8日起,每逢周日上午9—11点就组织志愿者轮流上街,手捧10多只红十字募捐箱,在主要闹市地段向路人劝募。这已成为一项制度坚持了下来,这也成为姑苏街头一道展示市民爱心与文明素质的风景线,得到许多人的支持、理解和参与。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每次的两个小时街头募捐少则二三千元多达六七千元。这些钱的去向是很明确的:为苏州市红十字会的“善”字系列救助计划筹措资金,用于救助贫困的尿毒症、白内障、白血病患者。
  然而,任何新生事物问世后所要走过的道路总会遭遇曲折和不顺。苏州市红十字会的街头募捐在得到众多市民支持参与的同时,也有些市民却表示了怀疑:这是真的吗?别是骗子骗钱的新骗术啊?当劝募志愿者出示了红十字会颁发的工作证牌和相关证明后,有时也不管用:那也难说,现如今咱中国什么不能造假什么不能行骗?面对此情此景,红十字志愿者们虽说心有不悦,但也只能陪着笑脸解释,大家并无多少抱怨。
  确实,笔者以为倒是没必要抱怨什么,为社会做好事反遭怀疑,这在当今中国是一种正常社会现象,也是市民自我保护意识“过度”的正常表现。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已经“过度”了,还算得上正常吗?是的,我认为很正常。君不见,媒体三天两头曝光骗子、揭露骗术,在社会诚信缺失,各路骗子给市民“上课”越多,“水平”越高的状况下,市民直接或间接的教训就越深刻,防骗的警惕性就越高,自我保护意识就越强,有点“过度”自然很正常——孩提时代,我们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吗——把好事当成坏事,把募捐当成骗钱,这是反复“教训”的后果,是社会生活经验尤其是诚信缺失的积累。这不是印证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嘛:见多不怪。不怪就属正常现象!
  当募捐遭遇质疑,苏州市红十字会及参加募捐的志愿者们没有抱怨,没有气馁,没有歇手:他们要用坚持下去的行动告诉市民,我们是正宗的募捐;他们更要用诚信的劝募和规范的操作告诉市民,捐款人的爱心不会被丢失,更不会被贪赃——人道主义救助事业是那么的崇高神圣,岂容失信与失范去沾污。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整体的文明进步,随着诚信制度的建立健全,随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深入人心,随着“八荣八辱”逐渐成为广大市民的行为规范,红十字会的街头募捐会被越来越多市民所接受,质疑者会越来越少,参与者会越来越多。街头募捐这道城市文明风景线,会越来越亮丽。

聚常德之善  建和谐社会
卢宝财
 
  9月,苏州市红十字会举办一场为救助贫困尿毒症患者的德善计划募捐的书画义拍,18幅作品拍出69万元“天价”,面对爱心丰厚的人们,置身热情洋溢的现场,“德善”救助计划发起人、苏州工业园区外企“飞索半导体”总经理卢宝财坐不住了,他登上讲台,以肺腑之言结束了拍卖活动,更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中外人士:
  “我始终奉信人性本善,每个人生来都具有善良的心灵,都想尽己所能回报社区、帮困助贫;但是,如何把大家的仁爱汇聚在一起、并传递到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这就需要有一些良好的平台和体系。‘德善’的成立和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回想当时我们提出要联合社会的力量共同帮助贫困肾病患者,曾担心它是否可行。幸运的是,市红十字会、卫生局、电视台社会经济频道都给予全力支持,我们决定联合发起德善计划。此时,工业园区管委会也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管委会马明龙主任还应聘出任‘德善’理事会名誉主席。此后,我们向另外10多位外资企业家朋友推介‘德善’,他们的回应都非常简单:‘好,我们要参加!’,18个月来,我们不仅成功地成立了‘德善’理事会,并且将其运转得非常健康。今天参加活动的各位慈善艺术家和来自于许多爱心企业的代表,也用无私奉献再次证明了我们均处在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社会中。我相信,要把‘德善’继续建设好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提倡‘常德’,所谓常德,是指常住不离,固有不散的德行。
  “俗话讲:有业有报。对于‘德善’,所谓的回报就是能为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做一点贡献。当看到我们的努力能为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带去一些安慰,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内心感到欣慰。中国的哲人老子讲得好: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德善’所追求的就是这种不争名利的真诚之善。惟有如此,才会有更多的人信任‘德善’、支持‘德善’,‘德善’救助计划肯定会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