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的底线是不冷漠——写在中国首个医师节和第10个世界人道主义日之际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8-8-21 9:21:38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www.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190

人道的底线是不冷漠

——写在中国首个医师节和第10个世界人道主义日之际

8月19日是中国首个医师节。以国家的名义设立医师节,与其说是对一个职业的尊重,不如说是对生命的敬畏,或者是人类自我保护意识的强化。这一天还是第10个世界人道主义日。将人道主义与医者链接起来,不是今天,而是150年前。

150年前,国际红十字运动发轫时,人类还没有严格意义的公共医学,也没有严格意义的现代护理。医者本为人类最忠实的伴侣,是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几乎每一个种族都有自己的“华佗”和“希波克拉底”,否则人类的文明不可能支撑到今天。但是,150年前的医者只能算是一种职业或者谋生的手段。真正让医生和护士崇高起来,是因为这个职业植入了人道主义理念,行医的目的开始超越名利、财富,甚至国家、民族、宗教和意识形态的藩篱,将与自己毫无关联的伤兵、战俘和平民纳入救死扶伤的范畴——发轫于战地救护、高扬人道主义旗帜的红十字运动让公共医学与现代护理破土而出,也让医者升华为人道主义工作者。

150年过去了,我们享受着医者护佑、享受着医保制度的完善、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遭遇了种种扭曲的医患关系。无从考察从什么时候开始公共医学重新沦落为谋生的产业,亵渎着救与被救的互信,让一些医者实施着种种冷漠的过度性医疗、防御性医疗。无从考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攻击的对象转向护佑生命的医者,医者成了看病贵看病难的代名词,甚至一线的医生成为了打骂杀伐的对象。

医者是有温度的职业,他们看见每一个濒危的伤患,都会点燃怜悯之心,伸出无私的援手。为了救死扶伤,他们敢为战场上唯一不拿武器的战士,不仅救赎战友,也拯救放下武器的敌人。为了消灭种种威胁生命的疾患,他们敢于挺进血吸虫、麻风病、艾滋病、非典、埃博拉死亡营,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而换回别人的生命。因为,真正的人道主义者懂得,人类是一个整体,即使是医生,也终有一天会成为患者,人类就是在彼此的护佑中得以生存和繁衍——人道的底线是不冷漠。

不冷漠,不仅是人道主义者的素养,也是每一个人的良心。中国目前有医师319.1万人,每500人才有1名医师。中国以占世界卫生总支出1%的比例,为占世界22%的人口提供着医疗卫生服务。人道供给的失衡、救与被救的矛盾,让中国的医者承受了太多的压力,承载了太多的负累。医患关系的重塑,根本上需要制度的支撑,更需要人道精神的滋养。敬畏生命与尊重医者同在,才能使医生安心,患者放心。

不冷漠,不仅仅限于医患之间,更放大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界人道主义日源自人类对救赎者的杀戮,中国医师节的设立某种程度上也为消弭紧张的医患关系。这是一个拒绝冷漠的节日,不能设想只爱一己之命而无视他人生死的人,有怜悯之心;不能设想只算计一己、一家、一国得失而无论他人安危冷暖的人,有恻隐之怀。

人道的星空,眷顾每一个荒芜的角落,只有内心不冷漠的人,才能享用人世间的每一处温情。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