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他山之石]栏目 << [图书评论]栏目 | 已到尽头 >> 
 发布日期:2010-3-30 0:56:54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关于健康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
 
刘秀雪   宋言奇
 
    城市化进程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人们的健康。为了使城市更有利于人居,更能促进人们的健康而不是相反,人们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希望借助健康城市,获得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际和谐的环境。
    为了更好地建设健康城市,人们开始制订健康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对健康城市加以量化。当前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健康城市的指标体系已经成型。我国健康城市的评估指标体系制订工作开展较晚,但发展态势良好,目前上海、杭州、苏州等相关城市已经出台相关指标体系,还有部分城市酝酿建立。江苏省甚至计划构建全省范围内的健康城市评估体系,推进全省健康城市的构建。作为这次计划的参与者,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对健康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有些许体会,在此提出几点思考,以做抛砖引玉之用。
 
一、指标体系制订应体现普适性与特色性的统一
 
    应当说,健康城市是一个舶来品,其内容体现了西方特色。而我国目前的评估指标体系大多借鉴西方国家制订,这其中就有一个普适性与特色性统一的问题。应当说,人类对健康的需求有着共性的方面,这是健康城市指标体系应具有普适性的主要依据。世界卫生组织1986年在《渥太华宪章》中认为,健康是一种积极的概念,影响健康的因素众多,如水的供给、卫生设施、营养、防灾、食品安全、卫生医疗服务、住房条件、工作条件、教育、生活方式、收入等,这些因素称为健康决定性因素。这告诉我们:以人的健康为出发点与终极目标的健康城市,当然就不仅仅是规划以及公共卫生领域的事情,还涉及水的供给、卫生设施、营养、防灾、食品安全、卫生医疗服务、住房条件、工作条件、教育、生活方式、收入等,覆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同时也告诉我们,健康城市的指标体系应有一些普适性的东西与标准。
    遵循上述理念,从多维度出发,我们认为健康城市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基本范畴与分支:健康政策与管理(其中包括政府承诺、措施扎实、基础巩固等);健康服务(其中包括千人执业医师数、千人注册护士数、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等);健康社会(其中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每万人拥有全民健身工程数、公共场所禁烟抽查合格率等);健康环境(其中包括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健康人群(其中包括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传染病总发病率等);市民参与及公众满意度(其中包括市民对健康城市建设的知晓率、公众对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公众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等)。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各个城市的情况不尽相同,各自有着自身的特色,面临着不同的特殊问题,这样在评估指标体系的制订中,还要注意特色性问题。为此我们建议,指标体系中最好不要100%的客观指标,应有20%左右的主观部分,专门针对城市特色而设置,体现一定的灵活性。以苏州市为例,我们认为目前苏州健康城市建设至少有三个层面的特色性东西:。其一,外来人口的健康问题。苏州市目前有大量的外来人口,甚至与本地人口达到1:1的比例。健康城市的建设不能“独善其身”,没有外来人口的健康,也就没有本地人口的健康,因此,保障外来人口的健康十分关键。其二,历史文化的保护问题。苏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部分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建设健康城市不可忽略的一环。其三,职业病的问题。大量的外来打工人口在苏州从事加工工业,职业病问题日渐突出,如何保障外来打工人口免受职业病的困扰,自然也不应被排除在健康城市的建设范畴之外,因为没有公平的健康城市不能真正称为健康城市。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在健康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制订与修订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殊情况,留出一些主观指标,以彰显地方特色。
 
二、指标体系制订应体现适用性与易得性的统一
 
    作为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我们不仅要考虑指标的适用性,同时也要考虑指标的易得性,做到二者的辨证统一。指标的适用性十分关键,这是整个指标是否合理科学的关键。但仅仅有适用性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同时还要考虑一些实际情况,不能为了完美而完美,因为有些指标不太容易获得。为了获得这样的指标而付出高昂的代价,就没有什么必要的,指标制订要考虑二者的折中。通常情况下,我们应当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尽可能地首先考虑容易获得数据的指标,然后再去考虑不容易获得数据的指标。这样做,虽然在考核效果上稍微差了一点,但却综合了效率、成本等多种因素,不失是一种相对合理的选择。例如在健康环境的指标选择中,我们有以下的候选指标: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四害”密度控制良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居民区每平方公里公厕数。按照适用性与易得性的统一,我们建议首先排除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无论评估效果如何,这个指标数据的获得是比较困难或者说是难以精确定位的。
 
三、指标体系制订应体现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指标体系的制订既要注重稳定性,也要注重发展性。健康城市评估体系应涵盖一些基本指标,这些指标大体反映了健康城市某一方面特征,或者代表健康城市的某种“门槛”,抑或代表健康城市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这样的指标应保持相对稳定,即使将来重新修订指标体系也应当保留。这样的指标主要有: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恩格尔系数等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健康城市的建设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有些指标的制订应不断更新,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以健康环境为例,在过去,困扰苏州市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大气污染,20世纪80、90年代,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模式一度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著名。但目前苏州加大了环保的力度,大气污染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但同时水污染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另外不可忽略的是,目前一些新型污染,如辐射污染开始显现出来,对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指标体系就要考虑动态性,以便指导各级部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当然,将来苏州市的生态环境形式还会发生变化,同样也需要我们不断与时俱进。
 
四、指标体系制订应实现专家与基层工作者意见的统一
 
    指标体系的制订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能仅凭个别人“拍脑袋”,离不开多主体的参与与努力,其中有两个人群极为关键,一是专家,二是基层工作者,二者缺一不可。专家的作用在于战略性与理论性,指标体系这样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缺乏专家的“高瞻远瞩”是难以想象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专家,不是指几个人,而是一个专家群,这个专家群应包含着医学、规划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人才。只有这样一个专家群的存在,所制订的指标体系才能客观公正。但仅仅有专家群还是远远不够的,指标制订还离不开大量基层工作者的参与。基层工作者的优势在于微观性与实践性,与专家的作用正好形成互补。因此我们建议,在指标体系的制订过程中,由专家以及基层工作者组成团队,共同把关是明智之举。具体应用上,可采取逐次淘汰的方法,筛选指标体系。以健康人群指标筛选为例。我们首先可以搜集整理国内外关于这个领域的指标,主要指标如下: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1/10万)、婴儿死亡率(‰)、传染病总发病率(‰)、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婚前医学检查率(%)、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知晓率(%)、公民健康素养基本技能掌握率(%)等。之后用集体打分的形式,从高到低排列,分数低的剔除。当然打分可以进行2——3轮,以保证科学性与公正性。在这个筛选过程中,由专家组与基层工作者组共同把关,公同打分。经过这样提炼的评估指标体系,才能真正具有科学性。
 
五、指标体系评估应体现先进性与进步性的统一
 
    以上四点谈论的是指标体系的制订问题,在这部分,我们论述一下指标体系的应用环节,也就是如何运用指标体系进行评估。我们认为,指标体系的评估应体现先进性与进步性的统一,这是我国城市情况错综复杂现状下的必然选择。作为一种评估体系,当然要体现出先进性,这是毋庸质疑的。就象标准化考试的道理一样,分数就是成绩的一种衡量,谁的成绩高,就证明谁学得好。但过于注重先进性,就会打击那些基础相对较差城市的积极性。毕竟我国大多数城市不具备上海、北京乃至苏州那样发达的基础设施、雄厚的医疗设备以及完善的服务体系等,如果只注重得分的高低,势必会打击它们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反正也已经落后,怎么努力也赶不上,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消极心理,这样在健康城市的建设上,就会出现一种“马太效应”。因此,我们认为,在注重先进性的同时,还要注重进步性。在评估过程中,一方面看谁的得分高,另一方面,看谁的进步大。就象在评价考试成绩时,对90分的要进行表扬,但对30分迈到60分的人,我们也应当进行表扬一样,毕竟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进步明显。如果能够做到先进性与进步性的结合,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城市就可以力争上游,而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城市也有了“奔头”,这种各得其所,各有所求的局面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理论园地]栏目
[目 录]栏目
[历史研究]栏目
[图书评论]栏目
[工作研究]栏目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