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理论园地]栏目 << [来宾致词]栏目 | [工作交流]栏目 >> 
 发布日期:2006-12-9 15:50:04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第三次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宋林飞
  内容提要  第三次分配是克服第一次分配的弊端,以及弥补第二次分配不足的重要社会分配方式。发展慈善事业,减少贫困与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社会调节,促使更多的个人和群体参与第三次分配。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与发展慈善组织,建立现代财富伦理,推进慈善文化的发育与普及,增强企业家慈善捐款的热情,提高慈善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度,鼓励志愿者的慈善义工,大力推进慈善理论研究与创新。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慈善事业  财富伦理  和谐社会
 
  目前,中国市场调节的工资待遇等初次分配,存在差距扩大化与某些不公的问题;政府调节的社会保障等二次分配,存在覆盖面不足与力度不够的问题。第三次分配是克服第一次分配的弊端,以及弥补第二次分配不足的重要社会分配方式。是托起社会的第三只手。全民普及慈善行为,减少贫困与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发展慈善事业,具有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公德、减少社会冲突等功能。在道德的影响下、法律的鼓励下,个人自愿把部分可支配的收入与财产捐赠出去,或者提供义务劳动等,以救助贫困家庭和个人,这就是第三次分配。显然,慈善捐款等第三次分配在我国现阶段十分迫切,即使将来更加富裕了,仍然必不可少。
  需求与供给不平衡,我国现阶段的第三次分配力度明显不足。由于面广量大,公共财政力度有限,更需要社会公众大家参与,对社会弱者给予有效的社会支持。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应该做“市场不为,政府不能”的事情。为了扩大第三次分配,必须解决慈善文化不成熟、财富伦理落后、社会主体缺位、制度供给滞后、公信力较低等问题。通过加强社会调节,促使更多的个人 和群体参与第三次分配。未来中国慈善事业的规模将会迅速扩大,慈善事业的繁荣时期即将来临。
  1、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
  政府和企业以外各种非政府和非盈利组织构成的“第三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逐渐提升。这是世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在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应积极引导和统筹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解决一些市场和政府不能解决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指出,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不平等”,为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以一种更好的方式来援助困难者”。 ①
  红十字会作为政府人道工作的助手,在协助政府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抗洪期间、2003年抗击“非典”、2004年末对印度洋海啸救助工作中,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募集了相当规模的善款和捐赠物资,有力地支持了灾民重建家园与恢复生产。各级政府应把进一步促进红十字会等慈善事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职责,规范各类社会机构参与慈善事业的义务和责任,如教育科研机构关于  慈善事业的教学和研究、新闻媒体对慈善公益广告的投入、会计和公证等中介组织为慈善机构提供服务等等。
  慈善事业的发展模式大体有三种:一是“官办”。慈善机构直接由政府举办,通过财政支持与社会动员筹集资金、实施慈善计划。二是“民办”。慈善组织完全由民间自办,提供政府规定的服务,主要通过减免税收的形式来实现,可以平等地通过竞争机制获得政府的资助,这是西方国家通行的做法。三是“民办官助”。香港以政府资助为慈善机构主要的财政来源,形成官助民营的官方财政主导性的社会公益事业。
  现阶段符合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应从“官办”向“民办”转变,采用“官助民营”与“民办民营”相结合的模式。同时,把慈善事业纳入社区服务体系,从整体上提高社区的福利水平。运用半官半民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促进社区服务与福利的发展,主要以贫困家庭、老人、残疾人为援助对象,也包括有中等收入的老年人。
  2、积极培育与发展慈善组织
  发展慈善事业,首先应当培育和发展慈善组织。目前,慈善组织中,只有中国红十字会与中华慈善总会等七家慈善机构,有权开出捐赠免税证明。这样捐赠机构的选择范围仍比较狭小,慈善事业难以开展广泛的社会活动。因此,采取积极慎重的方针,发展各种形式的慈善组织势在必行。
  从我国国情出发,应采取多种模式培育与发展慈善组织,哪种可行就采用哪种模式,哪些人有积极性就支持哪些人发展慈善组织。从国外的经验看,慈善组织的培育与发展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分门别类的目的事业模式,二是统一培育模式。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了统一培育模式。②中国未来也应该选择统一培育模式。
  当前,慈善组织的培育应当立足于社区层面的基层慈善组织。慈善事业是社会事业,慈善组织是社会领域一个新的组织形式,要动员社会成员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既要开展突发性“援外”慈善活动,又要开展经常性“本地”慈善活动。
  3、建立现代财富伦理
  慈善活动应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和民间传统。“养儿防老”与“福荫子孙”,是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传统观念,它们来自对家庭贫困的恐惧,以及对家庭保障和财产代际继承的崇拜。其中,“福荫子孙”,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思想障碍,必须破除这种落后的观念。
  消除人们对家庭保障和财产代际继承的崇拜,是培育正确的财富伦理的关键。西方国家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财富伦理,认为给子孙留下太多的财产,会助长他们不思进取的思想,对子孙没有什么益处。崇尚通过个人努力创造财富,继承遗产被认为是不劳而获,甚至有人认为那无异于“抢劫”。
  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财富伦理与市场伦理的基础上。中国有许多企业家不断捐出自己的财富造福社会。今年以来,我省天地集团和黄埔投资集团仅向省红十字会捐赠就都超过千万元。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富豪的捐赠行为也会不断增多和扩大。
  也有人说,福布斯和胡润富豪榜让中国人空前关注富豪,但是如果有人要在中国做一个富豪慈善排行榜的话,在福布斯和胡润富豪榜的名单里找不到几个人。这话虽然夸张了一些,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事实。一方面,富有首先孕育的是奢侈,而不是慈善。另一方面,暴富者表面看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但由于摊子铺得太大,资金链紧张而脆弱。虽然它们也有非基金会形式的零星捐赠,但捐赠少仍然是令人遗憾的事实。
  4、推进慈善文化的发育与普及
  当前,我国慈善文化不成熟,也普及不够。慈善文化是乐于谈论和实施慈善行为的社会氛围,现在这种社会氛围在我国并不十分浓厚。慈善要成为一种大众文化,需要社会慈善价值观的支撑,需要培养大多数人的公益意识和慈善意识,而不能将公益事业和慈善完全归为政府职能的范围;弘扬爱心,在慈善行为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和快乐。
  中华民族具有“仁爱”、“慈善”的传统美德。孔子的“仁者”、“爱人”、“博博施于民而济众”、“和为贵”等思想,影响深远。在我国传统道德思想中的慈善,常常和“义”的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施舍行为叫“义舍”,慈善粮储叫“义仓”,劝善集会叫“义聚”,捐学助教叫“义学”等。“守望相助”,是中国传统的邻里伦理,是一种不断传承的美德。这种农村社会普及的传统在城市化过程中有所淡化。推动慈善文化进城市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增强公众慈善意识。
  要将慈善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文化,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氛围。要把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慈善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去,争取早见成效。
  5、增强企业家慈善捐款的热情
  香港企业家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热心慈善公益事业,在我国内地提供了较大规模的善款,树立了热心公益的榜样。近年来,我国已颁布实施了一些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直接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有关税法规定,内资企业和个人向慈善公益组织的捐赠占应纳税所得额的比例分别在3%和30%以内,可以抵扣所得税。如果捐赠超过上述比例,超出部分仍需缴纳所得税。企业只有向国家批准的基金会捐款才能得到减免税收的优惠,否则捐赠的款项不能抵扣所得税。
  合法避税,是企业家进行慈善活动的动力之一。应进一步提高国家对企业与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税收优惠的比例。西方国家对捐款实行更优惠的减免税。在美国,如果一个企业向社会捐善款的数额超过应缴税收的10%,那么应该减免10%的税款;如果不到 10%,则可以在税收里扣除已经捐出的善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可以对企业与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实行更优惠的税收制度。一方面,强化企业回报社会的责任,提高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慈善机构、基 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准予抵扣5%和40%以内的应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或税前全额扣除。
  开征特殊高档消费慈善附加税。开征遗产税,先征收富人遗产税。西方国家50%左右的遗产税率,中国不宜简单攀比,可在20―30%之间选择适合现阶段的税率,并通过社会认同与彰显爱心,使富豪愿意把部分财产拿出来用作公益事业。
  建立声誉捐赠制度,鼓励企业家参与捐赠活动。通过授予私人捐赠者荣誉称号来激励其捐赠行为,从国际经验来看是有效的。匿名捐赠的个案很少,一出现就会成为新闻事件。根据捐赠的大小给予捐赠者不同等级的荣誉,在高校设置教席,在研究机构设置基金,对捐赠者授予名誉称号等。捐赠数额大的企业家,其获得的慈善声誉有助于企业发展。
  6、提高慈善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度
  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组织了许多社会救助活动。例如:各级红十字会开展的博爱系列工程等,取得了社会公认的成效。红十字会是世界公认的人道救助团体,有很高的公信度。所以有不少团体和个人愿意捐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相信捐出的钱真正用于他们所关注的事业上。然而也有些企业家担心,捐出去的钱不知道最终去向,不知道办了哪些具体的项目;甚至还有个别公益团体曾爆出丑闻。因此应采取多种办法提高慈善机构的社会公信度。首先,应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从而扩大社会公众的信任。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构,公益资产的运作需要外在的硬约束。第三,建立慈善资金使用反馈机制,增加善款善物流向的透明度。第四,增强新闻媒体及公众等社会力量在监督基金会资金使用中的作用。
  7、鼓励志愿者的慈善义务劳动
  慈善行为除了捐款捐物外,还包括志愿者的“义工”行为,以及按照自己的能力来为他人、为社会、为困难群体进行扶助的行为。“义工”是现代社会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重要方式。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4年7月31日的一篇文章指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雷斯特·萨拉蒙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对世界上36个国家的考察指出,现金捐赠通常没有奉献时间来得重要,大约60%的私人捐赠采取了“义工”的形式。
  政府与企事业单位都要鼓励人们当志愿者,主要是在职人员与学生,退休人员也可以当志愿者。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义工”行为减少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慈善事业需要有大量的志愿人士参与。2003年,美国志愿服务参与率为全国人口的44%,我国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的3%。因此,提高全民的志愿服务参与率是我国发展慈善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时,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专业人士为主导。通过群团、社区邻里机构、基金会、联合集资与募款组织等类型慈善机构的专业人士,让慈善事业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妇女与儿童权益保护、老年人服务、消除贫困、就业、环保、预防犯罪、社区改造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8、大力推进慈善理论研究与创新
  我国理论界对慈善事业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种现象必须转变,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社会学者,应加强慈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关注慈善事业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寻求慈善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并借鉴国外慈善研究的理论成果,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慈善理论体系。
  探索慈善投资理论。企业慈善投资不同于没有任何回报的慈善捐赠,慈善投资不唯利是图,旨在帮助弱势群体摆脱贫困,帮助受援者提高自救能力。成功的慈善投资项目,不仅要有好的社会效益,也要维持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收益。杨澜先推动“阳光媒体投资”,后成立非盈利机构“阳光文化基金会”,主要的活动领域放在文化交流、环保和教育等方面。对于这种新型的慈善应多一些喝彩。在胡润“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中,杨澜高居榜首。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媒体一度颇有微词,甚至责难。慈善投资也是慈善行为与表达爱心的方式,应该支持企业家大胆尝试。
  探索慈善产权理论。慈善事业是社会第三次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补充。慈善组织的资源不是私有产权,也不是国有产权,而是一种社会公益产权。这种产权不能象国有企业改制那样实行虚拟量化,不能转变受益对象,不能私有化。
  探索慈善互惠理论。西方经济学家构建了慈善的公共物品理论,假设每个人只根据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实施慈善行事;每个人的决定其捐赠多少时,以别人捐赠的数量作依据。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利己主义的基础上的,而对慈善的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慈善行为中存在大量的利他主义。在许多情况下,捐赠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目的。人们往往是受到对赢得声望、尊重、朋友和其它社会的和心理的目标的渴望,而受到种种善举的激励。志愿者在“获得工作培训、提高工作技巧、获得信息、加强与其他人的联系、参与非营利组织权利的分配,以及获得声望”等方面有所期待。慈善行为被许多人看成是提升“社会资本”的一种方式。捐赠产生公共利益外,捐赠者也从慈善捐赠中得到了效用。马林诺夫斯基用互惠原则来解释经济交易,一个人给予是因为他期待报偿,而一个人回报是由于其伙伴可能中止给予的危险。一切权利和义务都“被置入互惠性服务的均衡链中”。互惠或者“馈赠-接受原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③。我国的慈善事业不同于经济交易,应是互惠原则的新的体现,可以从西方社会交换理论中找到某些合理的解释。
  探索慈善和谐理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对策思路,是从实际出发,从解决现实问题入手。不和谐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冷漠,二是冲突。国际上流行的社会学观点认为:“人与人之间或和谐相处,或互相冲突,或漠不关心,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和谐、冷漠与冲突,是三种主要的社会关系。发展慈善事业,具有消除人与人之间冷漠、冲突因素的重要功能。消除冷漠,化解冲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社会发展与进步表现为减少冷漠、化解冲突、增加和谐。目前,应关注我国社会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城市冷漠、雇主冷漠、富人冷漠、强者冷漠、领导冷漠。消除这些冷漠,像雷峰一样“对同志春天般的温暖”,就会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注释:
①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M].王奔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② 邓国胜:《慈善组织培育与发展的政策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5期。
③ 杨立雄:《慈善经济学面临的危机与范式转变》,《学术研究》2005年第7期。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博导、教授)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慈善责任研究
赵曙明
  摘要:企业追求利润和市场分额无可非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人们衡量一个企业优劣的标准。企业慈善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背景入手,论述了企业承担慈善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着重分析了我国企业慈善责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和谐社会,企业公民,企业社会责任,慈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企业慈善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增强慈善意识,强化企业和企业家的慈善责任,不仅为中国新兴的企业家阶层提供一种发展信念和道德外力,更是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之外的和谐剂,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新的生命力量。
  一、慈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1.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问题的讨论一直都是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热门话题,争论的核心问题包括:企业为什么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承担社会责任?
  主流企业理论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最主要目的。认为企业是属于股东的私有财产,企业经营者应该奉行赢利至上思想,只需对股东负责,不必承担除此以外的责任。[1]  1970年9月13日,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刊登题为“商业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利润”的文章,指出“企业的一项、也是唯一的社会责任是在比赛规则范围内增加利润。”[2]
与此相反,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则明确指出,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还应该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3] 著名管理大师彼德·F·德鲁克在其《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 把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责任作为管理的第三项任务,把其视为与“取得经济上的成就”,“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应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管理行为中去执行。[4]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将其竞争优势理论运用于企业 慈善行为的分析,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战略性企业慈善行为理论。强调企业慈善行为对企业竞争环境可能产生积极影响,并将这种企业慈善行为定义为战略性慈善行为(strategic philanthropy)。[5]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主流企业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前者认为企业应该对其利益相关者负起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在内的多项社会责任,而后者则强调企业经营唯一的任务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消费者维权运动、劳工运动的不断兴起以及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带来的灾难不断出现,使人们在管理理论上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要求“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确保生产商及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的需要,提倡企业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做对员工、对社会负责的企业。近些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财富》和《福布斯》等商业杂志在企业评比时都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国外有一些大学商学院也已经专门开设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课程。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对企业的一种全新的认识,是对追求利润作为企业唯一界定的修正和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组织也是社会的成员,除了要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外,还应该关注社会及其他的社会成员利益,为全社会的发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也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卡罗尔提出的社会责任有四个层次的含义: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明确指出,从事各种类型的慈善活动是企业参与社会生 活,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6]
  2.慈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载体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慈善是仁慈、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意思。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慈的解释为“慈,爱也”,对善的解释为“善,吉”,引申为友好之意。[7]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8]儒家文化中也包含了对“慈善”思想的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与人为善”、“天人合一”、“扶危济贫”,这里面实际上蕴含着深厚的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闻名于中国商业史的晋商、徽商等,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捐巨款购买粮食赈济灾民,就折射出朴素的企业慈善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慈善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企业从事慈善活动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捐款、资助,还包括创办基金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不仅指财物上的给予,也指理念、智慧、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应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第一,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第二,企业必须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改善环境;第三,企业要为社会的和谐做出贡献,不但要关心自己企业的职工,还要关心所在的社区,互助、互爱、互信,社会才能取得和谐。作为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公益事业。
  慈善是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对内部员工利益的责任,为职工的生存、就业、社会保障等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还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特别是对社会的弱势群体的利益应该给予必要的关注和帮助。通过慈善捐助、参加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或创办基金会都可以实现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从事各种慈善活动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
  在我国的经济舞台和社会舞台上,企业家群体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关注,他们胸怀产业报国的理念,热衷慈善,能给全社会树立一个好榜样,能让人们感受到,这部分社会精英,正在改变着中国的财富形象。
  二、企业承担慈善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1.慈善是和谐社会的内在稳定器
  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学的鼻祖。据说他在撰写《国富论》的时候,发现致富不能解决社会所有的问题,内心非常困惑,于是又动手写《道德情操论》,想用道德的力量矫正富人的良心。[10]《道德情操论》作为他在伦理学方面的代表作,其地位并不在《国富论》之下。《道德情操论》中讲的一个观点是社会的财富如果不被全社会所共享,那么这个社会就不稳定,我们今天在讲和谐社会建设的时候,应当从中有所感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主要表现在应对社会风险能力的脆弱,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有效之法。慈善事业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是对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它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的第一次分配是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社会第二次分配,则以政府行为为主,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而社会的第三次分配,就要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慈善作为社会和谐建设中的减震剂作用。发展慈善事业,对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2.企业是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主体。
  现代慈善事业应该由现代企业来主导,企业是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主体,慈善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相对于个体公民在慈善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大,无论是捐款还是组织公益活动,企业的能量更大,更有能力来投入,有条件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慈善活动的成功举办,因此企业主导的慈善活动的影响作用也相对较大。企业在进行慈善活动过程中,不仅推广了一种慈善理念,教育了本企业的员工,也树立了良好企业公民的形象,对同行也有示范带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作为社会利益和发展的受益者,所获取的利益远远多于个人,因此相对而言于个体公民,企业更应该有责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成熟更主要的还是要依靠以企业为主体的广大的社会团体的推动和支持。
企业是一个“多面体”。作为经济范畴的企业,它追求最大利润;作为法律范畴的企业,它要作好“企业公民”;作为道德范畴的企业,它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慈善责任不仅是企业使命,而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的确立,企业作为主体,发挥慈善责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社会道德呼吁和企业文化理念,而且更应是企业必须参加的社会实践。
  3.企业承担慈善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社会认同也是一种竞争力,企业承担慈善责任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认同度,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经营理念已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成本、质量、供货期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承担包括慈善责任在内的社会责任不仅能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声誉、得到人民大众及全社会的认可,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和称赞,而且也可以在市场中更好地体现企业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从而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已经从过去的设备、厂房以及制度等“硬件”,发展为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软件”。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普遍存在重“硬”轻“软”倾向,过分偏重制度建设,轻视道德责任培养,这已经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和基业常青,就不仅应该关心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关心企业内部的和谐,也应该关心商业道德、关心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对社会应尽的慈善责任,积极发挥作为和谐社会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积极提升自身的“软”竞争力。
  总之,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优秀,除了它的利润、规模这些因素外,企业的慈善责任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企业最重要的是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尽到社会责任后,利润将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他还说,不能把利润作为最重要,甚至惟一的目标,否则,可能就得不到利润。[11]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充分说明,在慈善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度,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慈善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当然,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的慈善责任,并不是简单地一次性地为慈善机构和 希望工程捐了多少钱,而是与他对于社会、环境、资源、股东、员工等有一种整体的考虑和持续的责任感。
  三、目前中国企业慈善活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慈善思想在中国虽然源远流长,但慈善作为一种事业在中国则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社会在机制、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慈善机制和企业的慈善文化发展相对不够完善,企业从事慈善活动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正如胡润所说,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慈善业还没有真正开始”。[12]目前中国大陆企业在从事慈善活动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慈善规模比较小。说到中国慈善业与国外的差距,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数字是,2004年中国慈善机构获得的捐助总额,仅 占当年GDP的0.05%,而美国这一比例为2.2%,是中国的40余倍。据《福布斯》杂志统计,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捐款金额相当于个人资产的37%,微软企业于2006年6月15日还公布了企业创始人比尔·盖茨的退休计划。2008年7月份以后,盖茨将离开日常工作,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慈善事业。他还重申,“有生之年,我们打算将价值400多亿美元的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13]投资者索罗斯的捐款比例高达其资产的43%,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去世前更是捐献出了自己的全部财产。[14]
  2006年4月英国人胡润编制的中国慈善榜发布,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基金以6.7亿元的捐赠额,名列中国慈善企业排行榜第一名。[15]2006年8月24日,李嘉诚表示,未来会向私人慈善基金——李嘉诚基金会注入不少于他个人资产的三分之一资产。历年来,李嘉诚成立的私人公益慈善基金会已捐出及承诺的款项约77亿港元。[16]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虽然也不乏富豪慈善家,但通过调查《福布斯》、胡润等慈善排名榜,就会发现中国企业的慈善事业还存在缺位。目前,中国存在1000万家企业中,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也就是说99%的中国企业没有参与慈善事业。
  二是慈善理念不够成熟。国外跨国企业在企业慈善方面有着成熟的“企业公民( Corporate Citizens)”理念,认为一方面应重视公司自身的利益,而另一方面,考虑到公司是社会的一员,即所谓“企业公民”,公司还必须重视社会长远利益,对社会负责,寻求有效途径使小我(即企业)与大我(即社会)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因此,它们往往将企业慈善活动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进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慈善文化。如:“宝洁是盖房子的”、“等我们长大了,宝洁也老了,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了。”这是宝洁捐建的希望小学孩子们眼中的宝洁。同样,在可口可乐希望 小学读书的山区孩子认为“可口可乐是学校”,他们没喝过可口可乐,只知道可口可乐出钱建了学校。但是,在无形中,“宝洁”、“可口可乐”这些品牌已经通过企业慈善公益举动深深的印在孩子们的心中。而中国企业虽然在公益捐赠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中国企业的捐赠理念为“回报社会、造福桑梓”,没有将企业慈善活动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商业利益联系起来,也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慈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人的良心,或者就是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没有将慈善活动与企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我国企业的慈善捐助基础十分脆弱和不稳定,使慈善事业缺少长久的驱动力。
  另外,在捐赠的运作机制上。发达国家的企业慈善榜与企业家个人慈善榜一般是分离的。例如,比尔·盖茨的捐赠不是微软企业的,而是出自他个人的基金会,微软企业有自己依照年度计划进行的企业捐赠。但在中国,很多时候企业慈善榜与企业家个人慈善榜是一样的,企业的捐赠就等于是企业领导的捐赠,企业本身并没有专门的慈善计划和意识。
  三是慈善体制尚不完善。中国现行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免除。个人向慈善公益组织的捐赠,没有超过应纳税额的30%的部分,可以免除。[17]  这实际上是“捐款越多,纳税越多”,是对企业捐赠的变相“打击”。同时,申请退税过程繁琐,中国慈善业的运作透明度不足,管理水平和公信力亟待提高,也影响了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积极性。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慈善捐献给予比较优厚的免税待遇,并对有关慈善组织或机构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同时对个人所得或遗产征收超额累进税,引导富人捐赠慈善事业。
  中国慈善事业现状还与富人担心捐赠可能导致“露富”,并可能招致外界的负面评价有关。近年来社会上对中国富裕阶层及其财富的议论有两个热门词,一是“原罪”,另一个是“仇富”。所谓“原罪”,是指一些民营企业家要么“第一桶金”来路晦暗不明,要么通过一些灰色手段参与运作国家资源,实现暴富。而在“仇富”者看来,绝大部分富人的财富不是正义兴企所得,而是取之无道、来之不义。在这种社会文化心理下,富人为慈善事业慷慨解囊,就容易被人误解。这些都其对富裕阶层投入慈善业都构成了现实的制约。[18]
四是慈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发现,中国企业参与慈善的主要形式还限于各类的捐赠行为,捐赠的形式是以资金为主。国外的跨国企业的捐赠方式则更加多种多样,技术、设备、产品和资金等捐赠方式并行。在华跨国企业埃克森美孚企业承认,他们在华并没有多少金钱捐赠,而只是做了很多公益事件。相对于财物的捐赠,在华跨国企业更愿意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和公益志愿行动。[19]
  财物的捐赠是慈善活动的重要方式,但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宣扬慈善理念,贡献企业的时间和智慧同样是慈善的重要表现形式,相对于国内企业的资金捐赠,这是中国企业目前应该学习的慈善理念和慈善的运作机制。
  另外,民营企业相对国有控股企业在慈善活动中参与度也较小,等等。这些都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通过观念更新、体制变革、环境优化等多方面途径加以解决。
  四、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促进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对策建议
  1.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慈善观念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大,就意味着企业和企业家地位的上升,同时也意味着社会责任的加大。企业以社会的存在而存在,企业应该建立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观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企业家的权利观之上。企业不是“赚钱机器”,企业的成功归根到底不在于赚钱的多少,而在于对社会的回报。这种沉甸甸责任不仅是企业的永续经营,而且是要投身慈善事业,回馈社会。创造社会财富的众多企业,是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源头活水,他们的慈善意识强不强、支持慈善事业的力度大不大,是决定慈善事业规模大不大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企业对员工的法定义务,企业政策和措施应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而且还必须考虑企业行为是否有利于公众利益、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
  企业应树立社会慈善意识,正确认识慈善责任,将慈善责任由一种外在的约束内化为企业的内在需要,主动承担慈善责任,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成为获得广泛认同的可信赖的企业,从而大大增加企业的社会资本,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2004年初,正泰集团南存辉在名为《在创新中提升和跨越》的演讲中,提出了著名的“五个提升与跨越”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如何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提升和跨越。他要求企业要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回报社会,促进企业持续发展。这既是正泰20年磨砺发展之精华的总结,也标示着正泰及中国其它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20]
  2.突出企业主体,弘扬慈善文化
  我国的慈善事业长期以来都是由政府主导,自己搭台唱戏。在人们的思想里,认为慈善是政府的事情。任何一个企业(包括私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和消费者的支持,并且有些企业的发展还可能给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点就要求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的形式多样,投入也有大有小,这也代表了作为企业公民的公德心。总之,慈善是应该由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事业,并不能由政府来唱独角戏,企业作为特殊的公民相对于个人公民来讲,应该承担更大更多的慈善责任。
  企业伦理文化对于实现企业管理的最佳境界和企业履行慈善责任,有着导向和支持作用。用辛苦的收益报效国家、社会,不是经济学规律的规定,也不是传统管理学的原则,而是一种社会伦理问题。企业的慈善责任是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伦理,是一种旨在追求“共同福祉”的企业社会实践。[21]企业在培育和弘扬慈善文化时,应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寻求与其产品相关的慈善项目进行有规划、长久的慈善活动,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慈善文化。这里可以借鉴许多国外跨国企业经验,通过相关的慈善公益活动在自己的企业文化中深深地打上了慈善的烙印,如生产化妆品的企业会通过慈善公益活动把关爱妇女作为其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以婴幼儿产品为主的强生企业则把慈善公益活动的目标集中于儿童安全方面,生产化学用品的杜邦等企业更侧重于对公益环保方面的投入。总之,我们每一个企业和每一个公民都要有爱心,关爱弱势群体、关心残疾儿童、培养慈善意识,投身慈善事业。
  3.健全慈善组织,规范慈善行为
  非政府的慈善组织应该在现代慈善事业中承担重要的任务,是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目前,中国有在国家民政部门注册的公益慈善组织约30万个,而没有经过注册登记的有300万个,这些组织中,有不少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没有规范的管理,也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良莠不齐,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培育一批信誉度较高,操作规范的非政府慈善组织是我国目前慈善事业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企业和个人不愿参与慈善捐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目前的慈善活动的操作上存在一些不透明的因素。缺少一个捐赠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对于捐赠的去向和效果也缺乏清楚的了解,这就制约了企业的积极性。[22]公信力的缺乏带来中国慈善事业的相对落后。就目前来说,中国的慈善事业距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以美国为例,中国人均GDP与美国相比差38倍,而人均慈善捐款数差7300倍,这的确是个惊人的差距。[23]
  4.完善激励体制,优化慈善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为发展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政府要加强对发展慈善事业的舆论宣传,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者的慈善意识。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都要把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要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更多的企业经营者参与慈善事业、奉献慈善事业。进一步推进全方位的体制改革,继续培育和完善市场经济环境,祛除富裕阶层所拥有财富的“原罪”色彩,同时在全社会培养健康的财富文化和慈善文化,使富人以创造财富为荣,并大大方方地乐善好施。
  同时,要加快有关慈善公益事业的法律法规建设步伐,通过制定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法律制度,进一步引导企业强化社会慈善责任意识。“道德”固然是慈善的决定因素,但制度同样也能引导慈善。在发达国家,与税收相关的捐赠制度,可以归纳为“一疏二堵”。一疏,是企业和个人捐助慈善和公益事业可以获得免税的待遇;二堵,是用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对资产“私”到“私”的转移进行限制,以促进企业家更好地履行慈善责任。民政部发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指出,未来五年中,民政部将推动制定便利捐赠人办理税收优惠政策的程序,全面落实企业和个人自愿无偿为公益事业捐赠财产应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个积极的政策指向,可望在一定意义解决企业和个人捐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
  总之,善事业作为爱心事业,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的关注,并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发展现代慈善事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承担起相应的慈善责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的经营行为,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为: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 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2期。
[2]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历程》,2006-08-31, HYPERLINK "http://www.cec-ceda.org.cn" http://www.cec-ceda.org.cn.
[3] 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2期。
[4] 彼德·F·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5] 唐更华、王学力:《企业慈善行为策略研究新进展》,《管理评论》,2004年第9期。
[6] 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7]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版。
[8] 老子:《道德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9] 孟子:《孟子》,中华书局1960年版。
[10]《竞争、和谐与企业家》,2006-08-31,http://edu.tiaoke.cn/fanwen/hexieshehui.
[11] 尹晓燕:《企业利润与“企业公民”的价值取舍》,工人日报,2005-04-07。
[12] 《胡润富豪榜暗示中国的慈善业还没有真正开始》,2006-04-12,http://www.gedahk.com.
[13] 《微软:比尔·盖茨08年退休 投身慈善事业》,2006-06-16,http://www.beareyes.com.cn.
[14] 顾蔚:《慈善业如何才能更有作为》,2006-01-23 http://info.stock.163.com.
[15]《2006胡润慈善企业排行榜》,2006-04-11,http://biz.163.com.
[16]《李嘉诚将把1/3身家做慈善》,2006-08-251,http://blog.sina.com.cn.
[17] 潘洪其:《胡润不满慈善榜高朋满座,中国慈善业未真正开始》,《东方早报》,2006年4月13日。
[18] 潘洪其:《胡润不满慈善榜高朋满座,中国慈善业未真正开始》,《东方早报》,2006年4月13日。
[19]《跨国企业上市公司热心公益只是神话?》《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20日。
[20] 胡迟、顾建平、刘平青、李建明:《正泰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研究参考》总第10期,2005-02-12,http://www.cec-ceda.org.cn/yjbg/.
[21] 赵曙明、吴昊宇:《企业伦理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经济管理》,2006年第16期。
[22] 王开玉、周艳:《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慈善》,2006-08-31,http://www.aass.ac.cn/file.
[23] 周志兴:《慈善事业需要公信力》,2006-04-12,http://blog.sina.com.cn.
 
发扬博爱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陈光标
  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国际交流研讨会。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江苏黄埔投资集团千余员工,向致力于红十字事业的各位领导、各国友人和各界同仁表示崇高的敬意!
  “以博爱心怀构建和谐社会”,是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在今年10月8日~11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重要的中心议题之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一员,应有博爱心怀,发扬红十字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这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造就优良的企业精神,树立崭新的企业价值观。江苏黄埔投资集团一直积极响应“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热情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工作可以用“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来概括。
  “一”是指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公益部——来负责公司慈善公益事业的开展;“二”是公司设立了两个内部公益奖项,就是“优秀员工奖”与“和谐家庭奖”,前者用来奖励具有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等等优点的员工,后者则授予支持员工工作、关系和睦融洽的员工家庭,这两个奖项都是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就是要在员工当中形成“见贤思齐”的向上精神氛围;“三”是指捐赠款物的三落实,也就是捐赠前落实好款物的准备,捐赠时落实好专人负责款物的发送,捐赠后落实好所捐款物的去向和用途,确保我们的爱心真正传递到需要帮助的人那里;“四”则是公司捐助的四个重点:基础教育、孤残儿童、欠发达地区和突发灾难;“五”是指每年拿出公司净利润的五分之一用于公益事业,并行成一种制度。这些年来,我们向社会各界捐赠了一亿多元的款物,虽然不能与国内外著名慈善基金相比,但却代表了我们真诚回报社会的拳拳之心;而且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肯定、鼓励和支持,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的信心。
  当然,红十字会倡导和从事的公益慈善活动并不只是简单的捐助行为,它是以道德和爱心为基础的。因此,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人的增多,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慈善是一切有能力的捐助者在爱心和善心驱使下的自觉行为,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重要和有益的补充。富人自愿通过多种形式捐助和帮扶他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化解不同社会阶层的对立情绪,使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更融洽;而另一方面,让困难群体及时得到关爱和帮助,也会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人间的真情,从而诚信友爱,热爱社会,积极为社会多做贡献。从这种意义上说,以红十字事业为代表的公益慈善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形成良好社会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更要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就公益事业而言,一方面是捐赠者要有远见卓识,真正发自内心的去从事公益事业;另一方面,全社会也要有足够的支持,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红十字事业拥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各级红十字组织深入到社区、工厂、学校,会员从小学生到老人,涵盖了各个阶层,架起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友爱互助的桥梁。而企业参与到红十字事业等公益活动中,也同样期待着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企业投身社会公益活动,这种行为已经远远超越了“知恩图报”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双赢”的境界。一个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努力奋斗,也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和优良环境的支持;另一方面,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越大,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应当成为现代企业家们新时期的价值观。
  从目前我国企业家和富人投身公益事业的比重、捐助的数额来看,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有历史的、现实的、多个层面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有的企业家在认识上还有误区,他们认为,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个人的努力,所有成就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付出取得的,与社会、与他人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在多年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假如离开了社会,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家应该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企业、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该做的,是要学会“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形成以学习先进为荣,以奉献社会为荣的氛围。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鼓励每一个企业和个人积极投身以“红十字事业”为代表的慈善公益事业,为社会献爱心,经济才能更发展,生活才能更美好,社会才能更和谐!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特约研究员、江苏省红十字会副会长、江苏黄埔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公益事业与和谐社会
丘仲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并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十一五规划。这既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向全社会发出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强烈信号。实践证明,发展公益事业,不仅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在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建设和谐江苏的必然要求。
  一、公益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江苏省红十字会至今已经成立五十周年。五十年来,省红十字会切实履行人道主义救助职责,积极募集经费和物资,在备灾救灾、群众救护、社会救助、社区服务和推进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第三部门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支重要力量。省红十字会的发展历史和经验清楚地告诉我们,发展公益事业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缓解社会矛盾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截至2005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5%。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4.3%。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8%。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就业方式多样化,各种群体利益多元化,我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日渐凸现。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全省尚有各类困难群众350多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7%。其中临时救助的灾民年均约100万人,城市低保对象41万人,农村低保对象85万人,五保户20万人,特困职工6万多人,在校贫困家庭学生约80万人。此外,全省还有327万残疾人、及近千万的老年人口需要社会提供帮助。发展公益事业,通过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让有一定经济能力和富有爱心的企业、个人帮助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可以调节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状况,加强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交流、互助,缓解社会矛盾。
  2、完善分配机制
  根据三次分配理论,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实现的是第一次分配,强调效率效益优先的原则;政府通过征缴税金进行收入调节是第二次分配,强调了社会公平的原则;而公益事业则是调节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是捐助者在爱心驱使下的自觉行为,失业者、遭受各种天灾人祸的弱势群体为其直接受助对象,捐助资金和财物并不直接来自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环节的必要扣除,受助者也不以进入生产过程就业为前提,强调自愿和社会公正友爱的原则,其作用在于弥补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的某些不足,使社会分配更趋合理。
  3、转变政府职能
  保障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是政府的责任,但完全依靠政府包办既无法实现,也办不好,更不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要求。政府将公益机构和民间组织作为“第三部门”来加以鼓励和扶持,将传统由政府承担的公益事业逐步转交给公益机构和民间组织来运作,变公益事业的主办者为公益事业的监管者,不但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形成政府保障能力同社会互助方式互联,政府资源同社会资源互补,政府行政力量同社会民间力量互动的合力。
  4、健全保障体系
  公益事业是建立在以社会捐献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事业,其道德与经济相融合的特质,必然成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互衔接,形成撑起社会保障体系大厦的四大支柱。
  5、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的环境利用系数已是经济发展系数的五倍,不仅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也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益。我省的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污水、粉尘、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等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公益组织始终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目标,积极倡导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宣传和推广生态江苏的一支重要队伍。
  二、公益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
  爱德基金会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5年,是一个由中国基督徒发起成立,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组成的民间团体。爱德成立二十多年来,始终不渝地奉行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宗旨,与红十字会等其它公益机构一起为推动我国公益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爱德以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为已任,以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和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三实精神,坚持参与式社区发展思想和参与式项目管理模式,坚持高效率高效益地用好每一分捐款,坚持引进先进的发展理念,创造了以“博爱心、事业心、进取心”和“沟通力、合作力、创造力”为核心的三心三力机构文化。爱德不断扩大与海外机构的友好合作,项目范围从教育逐步扩展到医疗卫生、社会福利,防盲特教、农村发展、环境保护、救灾抗灾等各个方面;项目内容也从建诊所、水井、电灌站等,发展到八大类数十种,包括爱德祖母、社区康复、乡村医生培训、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薪火工程、重返校园、危校重建、社区综合发展、阳光生态工程、生态林种植工程、小额信贷、法律援助等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项目;项目区域从成立初期主要在东部地区,到93年开始逐步转向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石山区、黄土高原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爱德员工从成立时的3个人,增加到现在的近50名;每年捐款总额也从最初的50多万元,到现在的1亿多元。到目前为止,爱德项目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县市,为中国数百万贫困人口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爱德的发展经历使我们体会到,没有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公益事业的发展,没有公益事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各类公益机构和民间组织的发展,而公益机构和民间组织的发展又为公益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公益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资源
  红十字会所倡导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可以说是对公益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这些也都是我们公益组织所需推崇和弘扬的公益精神。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尽管我省公益事业发展正在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毕竟仍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全省公益机构掌握的年资金不到3.5亿,仅占全省GDP的0.02%,不但低于美国占GDP9%的水平,也低于全国占GDP0.1%的平均水平。无论是公益意识、公益机构、公益信用、捐赠机制,还是善款善物管理使用和监督等,都存在诸多不足,迫切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公益精神,大力推动我省公益事业的全面发展。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慈心为人,善举济世的优良传统。在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倡导公益精神,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把高尚的精神与物质捐赠结合起来,互助互济,扶危济困,使被救助者感受到人间真情、社会温暖,孕育回报社会的情怀;使捐助者充满爱心,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实现情感的升华,增强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这不仅有利于培育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互爱互助的和谐社会氛围,而且可以丰富和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丰盛人类生命。
  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也应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公益事业,把弘扬公益精神、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运用灵活多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公益精神和对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典型,营造公益热点,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从而,形成人人热心公益事业,人人参与公益事业、人人奉献公益事业的生动局面,形成政府推动、法律规范、政策引导、民众参与、公益组织实施的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合力,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构建和谐江苏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爱德基金会秘书长)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李桂菊
  20世纪90年代初,开放的中国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14年前,美籍华人王恒先生踏上了一次意义特殊的中国之旅。南京六朝古都良好的投资环境,给来华考察的投资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最终选择了从南京开始发展“金鹰”在中国的事业。
  金鹰国际集团,于1992年归国创立,是南京市首家批准成立的大型多元化外资企业集团。经过十四年的锐意发展,集团以南京、上海为中心,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重心面向全国连锁扩张,已成功在南京、上海、西安等近十个城市建立连锁机构,并稳居所在区域市场的前瞻地位,“金鹰”也已经成长为全国性知名品牌。
  目前金鹰旗下总资产超过60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逾万人。集团所开发之金鹰国际商城,以其214米之超然高度成为南京城市现代化首推之标志性建筑;并曾荣获“南京市十大支柱产业20强龙头企业”、“最佳外商贡献奖”等多项荣誉,1998年被国家外经贸部评为“中国外资企业500强”;2003年~2006年集团连续受国务院侨办表彰为“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
  自公司成立以来,金鹰国际集团坚持以“为企业求发展、为社会创效益、为员工谋福利、为生活增添乐趣”为公司宗旨,在这份信念的指引下,从企业成立开始,金鹰国际开展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公益活动。集团先后捐资设立80万元“金鹰特殊教育基金”、  100万元“金鹰国际儿童版画教育基金”、200万元“金鹰自强不息残疾人奖励基金”、100万元“金鹰助残奖学基金”,捐资200万元与溧水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创建了“溧水残疾儿童教育培训基地”,并积极创立了注册资金为500万元的非营利性慈善机构“金鹰国际慈济基金会”。
反哺社会  做优秀的企业公民
  在21世纪,人们期许的企业形象,是企业也能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尽到自己的责任,成为我们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部分。如果说有什么是金鹰国际从创建一直到今天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并为之不懈努力,那就是,金鹰国际承诺要成为广大顾客最无微不至的朋友,要成为这个社会优秀的企业公民。为此,金鹰国际所有员工都在身体力行地参与更多的公益活动,成为这个社会任何时候都可以坚强相依的亲密友邻。
  把企业经营的成果重新回馈给社会,从而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才真正称得上是“企业公民”。2005年,集团实现利税3.88亿元,2006年预计超过4.3亿元,创造了上万个就业机会,为企业所在地区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受到社会各界长期关爱而成长起来的金鹰国际,正在以实际行动将这份爱心回馈给社会。多年来,集团在社会公益方面捐助的善款累计已达千万元。因在社会公益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集团多次被授予“先进单位”称号,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不仅获得国家光彩事业促进会的表彰,被国务院残疾人协调委员会评为江苏省唯一的“全国助残志愿者先进集体”,2005年,集团再次被表彰为“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先进集体”。集团董事长王恒先生被南京市评为“慈善爱心人士”,被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组委会评选为“爱心大使”。
扶残助困  用爱心回报社会
  中国有6000多万残疾人,是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据统计,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群中,有近百分之八十是残疾人或者是残疾人家属。因此,金鹰国际将公益事业的重点放在了支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上。为了使他们及其家庭能够展开灿烂笑颜、融入社会,靠自己的力量过上正常人生活,金鹰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努力。
  在金鹰国际商城随处可见清晰的残疾人行走指示标志,不仅有专门的残疾人轮椅坡道,而且每一层都有专门为残疾人设立的洗手间指示标志和各种其它设施,如醒目的购物中心导购图、大酒店服务设施示意图、残疾人专用的电梯示意图等。
  自1995年开始,每当金鹰国际购物中心各连锁店开业,金鹰国际一直坚持将用于庆典的款项捐赠给当地慈善机构。各店也一直坚持集团的公益精神,每年向所在地市慈善机构募捐,将公益事业贯穿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中。
  公司刚成立,即主动与残疾人联合会联系,安排录用了8名弱智残疾人和24名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家属就业,让他们享受和金鹰正式员工一样的待遇。对此,公司管理层中曾有过顾虑,担心他们不能胜任清洁维护工作,影响一流购物中心的服务水准。而王恒先生认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相信通过公司的培训和管理,残疾人也能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2005年,集团被表彰为“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先进集体”。
  金鹰国际一直积极参与抗洪救灾、助困助学等社会救助事业:向义乌中学图书馆捐赠50万元人民币,支持发展教育。向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孤幼病儿捐赠助医,使他们痊愈成为正常儿童;每逢六一,公司或请孤幼儿来公司做客,或组织员上门慰问,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的金鹰情。当全国残疾人的盛会——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南京揭开帷幕,金鹰慷慨出资赞助,希望帮助更多残疾人有机会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强健体魄,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向徐州市残联捐赠价值20万元的物资,助建“金鹰自强职业培训基地”。上海金鹰组织了“美国旧金山男童合唱团”金鹰慈善之行,向所属社区捐赠物资。2006年7月,金鹰国际再度向江苏省特困县泗洪县捐款,援建魏营镇中心小学校舍,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并设立“金鹰春雨基金”,每年资助全县200名贫困残疾儿童就学,基本解决了该县学龄残疾儿童因贫失学问题,提供其接受教育的机会,为这些失学或即将失学的孩子们的未来开启一扇希望之门。
  集团还坚持参加每年冬季市慈善总会组织的“爱心送温暖”活动,坚持每年向南京市孤、老、病残、贫困的市民家庭捐款以及捐献冬衣、棉被等,累计价值上百万元,使他们能抵御严寒安然过冬,欢度新春。
  ·三大助残专项基金
  随着助残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金鹰国际针对不同的帮扶方向,设立了三大助残专项基金:金鹰特殊教育基金、金鹰自强不息残疾人奖励基金、金鹰助残奖学基金,分别面向残疾中小学生、自强不息残疾人和特困残疾学生家庭,分别进行资助和鼓励。
  1998年5月,金鹰公司捐款80万元设立“金鹰特殊教育基金”,每年资助100名特困残疾儿童就读。公司和南京市教育局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管理和使用好这笔特殊的教育基金。从基金设立到现在,已经有数百名残疾儿童受到资助。
  2002年5月,金鹰国际集团建司十周年,集团出资200万元人民币,设立“金鹰自强不息残疾人奖励基金”,每年评选十位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残疾人进行嘉奖鼓励。自2002年“金鹰自强不息残疾人奖励基金”成立以来,基金通过江苏省残联在全省范围内的甄选,连续评选出“金鹰十大自强不息人士”,并颁发奖金以资鼓励,这些成功的残疾企业家、优秀学子,对残疾人奋发自强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003年8月,在金鹰申集团成立仪式上,集团向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捐赠人民币100万元,设立“金鹰助残奖学基金”。该项基金将用以资助残疾人家庭,使他们的子女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关怀。
校企携手  创建金鹰残疾儿童培训基地
  正所谓天助自助者。残疾人要自强自立,只有从自身做起,才能逐渐被社会所认同,才能重新回到社会中去。残疾孩子自身具有无穷的潜力,却因身体或环境的制约,被社会所疏远。只有通过向残疾青少年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赋予其立身之本,树立自信,才能让他们自立自强,为未来的人生注入莫大的力量。本着这一理念,金鹰国际开始将助残与教育相结合,致力于为残疾孩子的解决长期的、根本的就业问题。
  2003年开始,金鹰先后出资近200万元,与溧水县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创建了“溧水残疾儿童教育培训基地”,共同探索残疾儿童“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基地总规划面积达到1100亩,计划将其建成生态农业养殖基地,基地将专门接纳残障青少年儿童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延长学校三年学制,在基地建立“金鹰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在其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免费接受三年的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其获得就业能力,并为其提供便利的就业机会,帮助其真正实现自立。同时,基地聘请历届获奖的“金鹰自强不息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以他们的成才经历现身说法,鼓舞残疾儿童健康成长。目前,一期建设已初具规模,占地180亩,其特色园区牡丹园近百亩,为江苏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种植基地。基地Ⅱ期工程目前已经开工启动,基地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建到近700亩。基地计划通过3到5年的时间,将其建设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残疾人教育工作的重点示范基地。
  基地的发展构想也引起了江苏省红十字会的极大兴趣,不仅对基地的建设成就表示了高度赞赏,并积极表示希望以“红十字”的特色力量参与到基地未来建设,在基地“教育-培训-就业”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康复”课程,在基地上建立了“残疾儿童希望之家”。
  12月,在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基地作为特殊教育学校联合企业、有效结合发展残疾人教育、长期解决了残疾人就业和生活困难的成功模式,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和专题报告,取得了热烈反响。国家教育部门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这一发展模式。
博爱传承  创立金鹰慈济基金会
  2005年,为加强集团所致力的各项公益事业的规范性及专门性管理,金鹰国际集团再度捐资500万元,特成立专门致力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性的基金会,集中管理及运营集团所捐助的各项公益项目。2006年初,金鹰国际慈济基金会正式获得批准,成为江苏省内由企业出资设立最早也是数额最高之非公募基金会。
  该基金会的成立得到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的高度评价及大力支持。该基金会将以发展民间公益慈善事业,支持与推动社会公益和全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为宗旨。该基金会的创立,将翻开金鹰国际的公益事业新的一页。它将成为金鹰国际集团公益事业的一个进阶点,意味着金鹰国际参与社会公益的活动将更加活跃也更加广泛。
   2006年4月18日,基金会举行了成立仪式。当晚,作为金鹰国际14周年司庆活动的高潮,金鹰国际慈济基金会与江苏省红十字会、省/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精心筹划,举办了一场以博爱精神为主旋律的“金鹰博爱之声”文艺晚会。
  1999年圣诞之夜,“金鹰情·呼唤爱心文艺晚会”在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这场演出全部由市盲校、聋校残疾师生参加。金鹰公司在省/市残联的关心指导下,成立了专门的班子,聘请了一流的导演,王恒先生全家也专程从美国赶到中国参与组织演出。张海迪听说后非常感动,应邀专程出席并满含热泪登台表演。省市政府的有关领导均出席观看。这次演出在南京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各大新闻媒体做了大量热情洋溢的报道,不仅对唤起全社会关爱残疾人起到推动作用,也向社会传播了残疾人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才能,而且对金鹰员工也是一种增强凝聚力、体现企业文化的最有效形式。
  “金鹰博爱之声”晚会是继1999年 “金鹰情·呼唤爱心”晚会之后成功举办的又一场大型慈善演出。不仅所有的入场券均不作销售,所有节目也均由南京市盲人学校、南京市聋人学校的孩子们及金鹰国际集团的员工倾情献演。晚会还邀请了台湾著名艺人——郑智化作为特别嘉宾参与这台慈善演出。当他唱起我们熟悉的旋律《水手》,观众们都不由在台下与他同唱,这首歌曾经激励我们走过青春岁月,让人奋发向上、永不言馁。最后,作为基金会亲善大使的桑兰也参与了演出,与全体师生共同唱响《同一首歌》,讴歌无私之爱,共抒生命之情,共响博爱之声。
以人为本  营建奉献企业文化
  经过持续发展,金鹰国际日益成熟精进,2005年,金鹰国际的整体销售收入已超过60亿元。集团目前下属房地产开发、连锁百货、商贸流通、汽车销售服务等专业集团,充分发挥其产业链优势,互动协同发展。其中,主营连锁百货业务的金鹰商贸集团已于2006年3月21日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并为被众多投资者所支持,目前市值已达80亿港币。2006年,随着上海、西安购物中心的开设,泰州店开业在即,淮安店等也陆续筹备开店,以及南京金鹰3期、仙林、昆明项目的有序推进,集团连锁发展已经在全国广袤展开。
  “社会参与,真诚爱心”也一直是每位金鹰人都时刻牢记的信念,成为金鹰国际企业文化之重要核心。一次有位高龄残疾人到金鹰国际购物中心购物,中心现场管理人员注意到之后,立即上前为他服务,不仅为他介绍各类商品,而且帮他推轮椅全程陪同服务,给这位老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感到金鹰国际商城不仅在硬件设施上为残疾人考虑周到方便,而且在服务上也同样体现了一流的水准。不难发现,金鹰国际和它所致力的人本追求,正努力与社会公益互动成为最具活力的社会典范。
  集团多年致力公益的文化风范,正在从金鹰人的一言一行中孕育、发扬、光大。未来,金鹰国际将一如既往用真诚爱心回报社会,并以“永续为社会增添价值”的经营理念,率先垂范,坚守信念,不懈努力!
(作者为金鹰国际集团副总裁)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进一步激发红十字会工作的创新活力
张伟新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基本保证,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思想的新突破。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精神与和谐社会一脉相承,它既是人性、道德、良知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对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家庭和则乐、社会和则安、国家和则强的美好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的追求和向往。
  一、红十字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思想价值和重要作用
  1、红十字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红十字工作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率先实践者和示范者。
  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人道、博爱、奉献的伟大民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重大灾难给人类带来的恐惧和创痛前,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让世界人民冲破国界的束缚,冲破种族的隔离;红十字之心让世界人民一起面对灾难,一起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红十字之情更是让世界人民同心协力,重燃希望,共建家园,它是和谐思想的集中体现。红十字精神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种责任.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以爱己之心去爱关心我的人,以爱己之心去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有了这种爱,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就能培育集体主义的精神、甘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种爱,能增强推进和谐社会的责任感,热爱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红十字精神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种品格。一个有着人道、博爱和奉献精神的人,一定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我们从伟人的言语中看到了他博大的胸怀,崇高的境界。学会这种精神,在和谐社会构建中,会提高我们的情操,升华我们的道德境界。红十字工作更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项崇高事业。没有社会,就没有和谐。没有红十字精神,也就没有和谐社会。一个拥有红十字精神的人,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做好红十字工作,你会因为它而更显伟大;创新红十字工作,这个世界也会因为它而更加精彩。所以,红十字精神,红十字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是创新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它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最紧密的联系。在这一战线拼搏奋斗的红十字工作者是推进社会和谐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是构建和谐社会构最可爱的工作者。
  2、构建和谐社会,凸现出红十字会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
  一是从弘扬红十字会的精神来看,是决定我国和我省和谐社会程度的核心标准。红十字会精神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精神力量是无穷的。江苏弘扬的“三创”精神,在全国提出了两个“率先”目标;江阴弘扬的是“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创造了江阴速度;滨海以“凝心凝力,较真较劲,创业创新,进位争先”精神,在发挥后发优势等方面创造了奇迹,等等。而红十字精神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基本精神,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生动力,也是激活和谐社会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动力,必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燃起活力。
  二是从红十字会工作的作用来看,是江苏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工作服务的重点上,红十字会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工作重点是人;在工作要求上,红十字会与和谐社会构建都是以人为本;在作用的发挥上,都是紧紧抓住人这个根本,通过一切为了人,一切满足人,一切提高人,在做人的工作中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从红十字会的发展历程来看,是富民强省,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价值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它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红十字事业的发展,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这个发展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充满崇高的爱和满怀希望的历程,它对于我们和谐社会构建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没有社会的和谐,就谈不上富民强省的实现。和谐社会是由社会的每个要素构成。当前,在社会领域,和谐社区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单位。我国已将和谐社区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最近,全国第一个和谐社区标准评价在南京锁金村实施。总结红十字工作的经验,探索其发展的规律性,就能从实践和理论上,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参考;也能为事业的拓展,团结更多的人,聚集更多的力量,创新更多的工作方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强到优,从优到和。
  四是从江苏红十字会卓有成效的工作来看,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推动力。江苏红十字工作是我国红十字工作的一部份,也是出经验出成果的区域。近年业,他们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做了大量工作,积极地的发挥了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他们的成功实践为我省推进"两个率先"和和谐社会构建树立了红十字品牌,也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政通人和作出了贡献。今后一段时期,江苏发展的任务是:又快又好发展是主题,注重统筹发展是重要方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战略任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根本动力,加快富民步伐是重要着力点,促进和谐社会是重要目标。这个任务和目标是伟大工程,是江苏人民利益的根本所在。在和谐社会构建方面,就必须进一步高度关注民生,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关心被征地农民、下岗失业职工、城市动迁住房居民,坚决守住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三有底线”。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弘扬红十字会精神,紧紧抓住“两个率先”目标,争取更多的人心,凝聚更多的力量,推进江苏又快又好发展。
  二、红十字发展面临着和谐社会构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加快推进,城乡关系调整、组织形式的变化、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化加快,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经济文化城求更趋多样化,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社会问题大量出现,所以,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突现期,既是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期,但也是社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制约的关键期。从江苏的实际来看,十一五时期既是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期、国际化提升期和市场化完善期,又是江苏要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总体上建成小康社会和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战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必须立足江苏实际,科学把握时代特征,坚持以人为本,将红十字精神融入在江苏“创新创业创特色”的三创精神中,将红十字事业融入到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将红十字工作融入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着眼于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尤其是关注最易受损害的人群,调动一切人道主义力量,协助政府发展社会救助工作,为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一步创新红十字工作的机制体制,强化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科学决策和价值取向。
  一是进一步整合各种人才资源,为和谐社会构建创造特色。思路决定出路。我省经济发达,人杰地灵,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政策资源、环境资源等各种资源都在为江苏又快又好地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红十字会事业中,也蕴育着一批各界精英和各地志愿者。如何整合江苏现有的各种经济、人才资源,动员人道力量,开拓创新,运用市场化运作,吸引和调动各种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聚他们的智慧思想、物力和财力,为和谐社会构建和红十字事业服务。我们研究室在围绕省委中心工作,开展决策咨询中,在当好参谋助手方面也想方设法,充分发挥省内外各种专家学者的力量,借助外脑,形成合力。。
  二是进一步搭建平台,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打造红十字品牌效应。红十字会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国际性组织之一,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在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以地方经济服务、为民众服务为宗旨,在相关领域积极开展人道救助工作,为社会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善事。其影响深入人心,赞誉广泛赢得。如何与相关部门合作,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构建一个平台,进一步扩大影响,打造声势,吸引更多的干部群众汇集到这个事业上来,集聚更多的力量融合到这个事业上来。如,我省多年举办的《高层论坛》、现场办公、情况报告会等。
  三是进一步培育红十字文化,在和谐社会构建中不断提升红十字的发展质量。文化是提高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当前,在市场条件下,我国都在开发和挖掘传统文化底蕴,创造和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品牌。红十字工作历史悠久、基础扎实,领域广泛。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从红十字发展史和红十字精神上进一步挖掘、从红十字事业的发展趋势上进一步研究探索,从红十字工作的经验上进一步总结提升,注重培育红十字文化。如,江苏在全省弘扬“三创”精神基础上,提出了在全省人民群众中倡导“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全民创业”的创业文化;在全体干部中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江苏一些企业也都在探索发展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我省红十字会事业,也可结合江苏实际,在“十一五”规划实施之际,在全省人民群众中倡导一种红十字文化,这种文化的积垫和发展,对开创工作新局面,激励和鼓人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进一步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强化和谐社会构建的内生机制体制。近年来,由于政府职能的转移。一些职能转移到社会组织上来。社会组织不同于政府,它能起到政府起不到、政府也不应当起的作用。政府不可能是万能的,市场也不可能是全能的。世界上,社会组织发达的国家按人口计算平均每一百人就有一个社会组织。拥有社会组织的多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参与社会组织的多寡也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尺度。据统计,我国的社团发展很快。他们在学术研究、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都成了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作用。如,社会冲突时,最先觉察的是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社会组织。冲突发生后,社会组织又可以起到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的重要作用。所以,不论是政治领导型的、还是业务管理型的社会组织,不论是利益代表型的、还是公益服务型的社会组织,不论是文体联谊型的、还是学术交流型的社会组织,都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血脉。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组织,为红十字会事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信息处处长)

新形势下创新红会工作机制管见
池子华  郝如一
  新形势下红会工作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这里谈几点不成熟的构想,抛砖引玉。
  其一,联动机制。包括纵向联动和横向联动两个方面。纵向联动是上下联动,即省级红会与总会、市县级红会之间的联动;横向联动是水平联动,是一个省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同级红会之间的联动。联动的目标是达成步调上的一致,取得规模效应,扩大红会工作的影响力。如“中华骨髓库”的建设、“博爱送万家”活动等,就收到良好的联动效应。就一个省红会工作而言,联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但应与“品牌”即红会的重点工作联系在一起。有些颇具特色的专项活动,如苏州市红十字会的“善”字救助系列,完全可以采取全省(至少可以在大市范围内)联动方式,打造出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精品”工程。“联动”纵横交错,覆盖面广,容易形成合力,较之各自为战,小打小敲,更能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其二,“征信”机制。红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善款捐助,汇集了千万人的爱心,资金的流向,不能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取信于民,增强自身的公信力,至关重要。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初期,红会经常借助《申报》等具有广泛影响的报刊,发表“征信录”,公布捐赠人名单。在红会早期创办的机关刊物如《中国红十字会月刊》、《中国红十字会会务通讯》、《红十字月刊》等,常常可以看到“征信录”以及“会计月报”的收支详情,同时不定期出版《征信录》。这种工作机制,提高了红会的透明度、美誉度,使红会获得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在新形势下,红十字事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更应强化“征信” 机制建设,利用各种介质(网络、报刊等)建立健全完善“征信”机制,诚信为怀,在公众监督下开展人道主义活动。无信不立。“征信”机制的有序运行,是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三,理论创新机制。理论与实践,是驱动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双轮”,未可偏废。在实践层面上,红会取得了许多骄人的业绩,但从中外红十字运动的历史来看,一直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偏向,相关学术理论研究严重滞后,这是与红十字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没有理论上的总结、创新,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缺乏动力源泉。这是不言而喻的。令人欣喜的是,这一局面正在发生变化。2005年12月20日总会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的意见》中特别强调:“确定一批研究课题,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对国际红十字运动及中国红十字运动的深入研究”,这是有远见的。江苏省红十字会把“红十字事业发展研究工程”纳入“十一五”规划,也是一大创举,难能可贵。理论创新机制作为红会工作机制的一部分,可以有这样几个构成要件:一是“投入”,即科研经费的投入,并将科研经费纳入预算,支持相关课题的研究;二是“激励”,也就是鼓励红会工作人员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计入“绩效点”,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三是“协作”,主动寻求与高校等科研部门的合作,开辟理论研究的新途径。总会委托清华大学NGO开展的“如何将中国红十字会建设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密切联系群众、符合自身特点的社团组织”的发展战略课题研究,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苏州市红十字会与苏州大学合力打造“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也是一种新的超越,我们不妨称之为红十字运动研究的“苏州模式”。这种尝试是有益的、富有成效的,值得提倡。四是“保障”。要实施理论创新机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构筑学术交流平台,如在红十字会网站开辟“理论园地”,出版《博爱》“理论专号”等等,以利于科研成果的发表。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准备从明年起,每年公开出版一辑《红十字运动研究》的论文集,为繁荣学术研究尽绵薄之力。总之,积极进行科研开发,不断取得学术研究的新进展,才能更好地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至于信息交换机制、工作交流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资源动员机制等,也都有值得改进之处,这里提出来供研讨。
 
(作者池子华: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郝如一:苏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副主任、苏州大学兼职教授)
 
]]>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理论园地]栏目
目录和前言
[领导有言]栏目
[工作交流]栏目
[来宾致词]栏目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