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颜惠庆:两次当选会长,曾代行总统职务》 << 《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盛宣怀的故事》出版 |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红十字学”为事业发展注入“动员剂”——红十字运动研究之我见》 >> 
 发布日期:2018-10-26 20:01:16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颜惠庆:两次当选会长,曾代行总统职务》

2018年1026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李欣栩、池子华的《颜惠庆:两次当选会长,曾代行总统职务》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提起民国时期出身于上海的杰出外交家,人们自然会首先想到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的顾维钧,但还有一个人也是不能忽略的,他就是我国首任驻苏大使颜惠庆。

颜惠庆(1877—1950),字骏人,上海虹口人,先后担任过驻瑞典、丹麦、德国等国全权公使以及驻美、驻苏大使等。抗战爆发后,他凭借自己的声望和号召力,为国内抗战救护事业奔走呼号,是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救济工作的先锋人物。

 

因外交才干成为“红人”

颜惠庆与红十字运动结缘,与他的外交生涯分不开。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陆征祥任第一任外交总长,颜惠庆任外交次长。此后近十年,外交总长人选屡屡变更,但颜惠庆一直稳居次长之席,被称为“不倒次长”,直到1921年被正式任命为外交总长。

“次长”到“总长”,多年的外交经历不仅使颜惠庆赢得了“外交家”美誉,也使他在处理外交事务过程中接触了红十字会工作,对红十字事业有了一定了解。

任职外交总长后第三年,正逢中国红十字会改选。考虑到红十字会“会务重要,有关国际”“非外交人才不足以胜任”,颜惠庆顺理成章地成了红十字人眼中会长职务的不二人选。1924年4月29日,大总统令:“派颜惠庆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蔡廷干、杨晟为副会长。此令。”

初次任职会长的颜惠庆不负众望,带领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参与1924年江浙战争等战地救护、灾害救助行动。

1926年春,颜惠庆一度出任国务总理并代行总统职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北实现统一。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敦促红十字会尽早完成换届改选工作,颜惠庆再次当选为会长。

1933年1月,颜惠庆被任命为中国驻苏联大使,不久便赴莫斯科就职,无法兼顾红十字会工作。1934年9月中国红十字会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王正廷接替颜惠庆出任会长。

 

为救国难向世界“发声”

颜惠庆就任驻苏大使后,苏联政府希望加强与中国政府的政治、商务合作,而国民政府在中苏关系上裹足不前,中东路事件更是让中苏关系降至冰点。

随着中苏关系“遇冷”,加上欧美等国对日实施绥靖政策,颜惠庆缓和中苏关系已是回天乏术。1935年年底,他正式辞去驻苏大使职务,结束了他的职业外交家生涯,前往青岛与家人团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进攻北平的消息传到青岛,引发居民恐慌,纷纷收拾行李准备逃往上海,颜惠庆亦举家迁往上海避难。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这是他“平生中第一次看到发生在眼皮底下的战争”。

9月11日,时任外交部长王宠惠致电颜惠庆,请他向世界各国发出支持中国抗战呼吁书。爱国心切的颜惠庆欣然答应,当即起草讨日电文,呼吁国际红十字组织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

接到颜惠庆的电文后,以顾维钧为首的中国代表团立即将电文呈送各会员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产生了巨大反响,美、英、法等国纷纷表示愿意援助中国,提供抗战物资。

10月22日,颜惠庆又向美国发表了题为《孤立主义像长城一样是没有防护作用的》的广播演讲,呼吁美国政府和人民抛弃“孤立主义”,承担起和自己的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责任,在美国引起很大轰动。

 

投身战时救济事业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面对日军暴行,中国军队除了武器装备不如日军,战地救护条件也相当落后,大量伤兵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牺牲。同时,难民云集,朝不保夕。颜惠庆心生悲悯,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投身到战时救济事业之中。

1937年9月18日,颜惠庆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路)国际饭店主持召开会议,决定由颜惠庆、白赛德、邓纳等人组成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执行委员会。

10月2日,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在国际饭店召开会议,执行委员会正式通过由颜惠庆起草的会章草案,并推定颜惠庆为国际委员会主席。16日,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正式成立,简称“上海国际红十字会”,设会址于国际饭店内,直属中国红十字会。

当时,大批从浦东逃往法租界的难民滞留在南市区,缺衣少食,处境悲惨。建立南市安全区保护难民安全成为颜惠庆等人的共识。经过几番讨论,1937年11月9日,在当地政府协助下,在法国传教士饶家驹神父的往返协调下,南市难民区正式划定。其后近三年,南市难民区先后设收容所130余所,最多时救助难民不下30万人。

难民众多,开支巨大。为筹措救济经费,1937年10月21日至23日,颜惠庆两次专程拜访宋子文和孔祥熙,说明国际委员会的工作性质及所需资金,最终获得100万元的政府拨款。在他带领下,国际委员会广泛发动社会募捐,随后又发起创立“三元救命会”,因入会人员每月只须缴纳3元,平摊到每日,就是一天一角,又称“一角救难运动”。他还委派饶家驹神父去美国募集经费,亲自为他布置行程,并写信给驻美的王正廷、史汀生、戴维斯等人,保证在美募捐工作顺利完成。

作为政治家、外交家,颜惠庆两度出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为推动红十字事业发展建立功勋。特别在淞沪会战期间,发起成立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为伤兵救护、难民救助谱写华章,值得后人景仰。

(作者分别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找准“结合点” ..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找准“结合点” ..
2006世界灾难报告(1)
《光明日报》发表《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一..
回望辛亥革命,中国红会将有哪些分会迎来..
2005世界灾害报告出版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