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理论园地】 << 【目 录】 | 【调研报告】 >> 
 发布日期:2019-9-30 18:13:58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理论园地】

红十字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

——写在“红十字国际学院”诞生之际

池子华

 

2019831日,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参与发起,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苏州大学合作共建的红十字国际学院(以下简称国际学院)在苏州正式挂牌成立,毫无疑问,这是红十字运动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人道教育事业新的里程碑,值得庆贺!

时代的呼唤

中国红十字会自1904年建会以来,改革创新,砥砺前行,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国内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红十字会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人道组织,成立110多年以来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在重大灾害救援、保护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善事。”对红十字会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作为一个庞大的人道救助组织,红十字会没有一所人才培养基地,不免让人感到遗憾。

事实上,昔日的中国红十字会较为重视人才培养。早在1908年,中国红十字会就面向社会招考医学生,由总会出资,送入上海同济德医学堂学习。“委托代培”的同时,积极筹建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1910年夏,中国红十字会医学堂建成招生,这是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第一所培养红十字人才的专门学校。1912年9月医学堂“提档升级”为中国红十字会高等医学堂,与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办学”,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1922年6月,“上海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护士学校”开学,聘请总会总医院护士长伍哲英为校长,培养护理人才。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红十字会长期挂靠卫生部门,再没有自己专属的人才“摇篮”,这与中国红十字理顺管理体制“自立”后的事业发展极不适应。振兴人道教育,可谓时代的呼唤。

从国际上看,众所周知,红十字会与联合国、奥委会并称三大国际组织。联合国有联合国大学,奥委会有多所奥林匹克学院,唯独拥有190多个成员的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没有一所属于自己的高等学府。习近平指出:“红十字组织是全世界影响范围最广、认同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这两个“最”,分量之重,可以感知。因此,在中国率先创建“红十字国际学院”,不仅可以弥补缺憾,而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跨界融合的新模式

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党和政府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群团组织,红十字有着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覆盖全国,从业人员规模可观。最新统计,全国红十字系统有13000余名专职工作人员,且每年15%以上的更替率,另有14000余名兼职干部。他们需要不断“充电”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对复合型人力资本的现实需要。正因为如此,业界、学界不断发出创建红十字学院的呼声。但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由红十字会单独创建一所高等院校,并不现实。有鉴于此,中国红十字会“跨界”选择与高校合作达成创建目标,无疑是一种策略选择。

应该说,地方红会和有关高校,对创建红十字国际学院,充满热情,上海、安徽、河南、江苏以及一些企业家,积极争取,令人感动。但创建国际学院,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求有比较深厚的研究基础,否则“空中楼阁”,无法达成愿望。选择苏州大学正是总会综合多方面因素所做出的慎重决策。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认定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一个多世纪以来,苏州大学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精神;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培养模范公民”的办学理念;传承和弘扬“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的优良校风和“博学笃行,止于至善”的优良学风;努力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创新人才。目前,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同时,苏州大学是全国第一家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所在地,在总会的支持下,红研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得到总会领导集体及学界、业界的一致认可,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与苏州大学共建国际学院,开创了跨界融合新模式,即融合业界“实操经验丰富”和高校“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各自优势,相互激荡,互利共赢,产生1+1>2的效应。这种与高校联合办学的跨界融合模式,符合人道教育事业的现实需要,对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借鉴价值和“示范”意义。

国际学院的功能

国际学院是一个综合体,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是人才培养。这是人道教育的本质要求。根据人道需求,培养专业人才,是国际学院的基本职能。国际学院站位高,起点高,人才培养自然走“高端路线”,每年面向全国招收一定数量的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博士后。同时,开办“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修班”,面向红十字会系统招生,为提升红十字会青年干部的学历层次创造条件。通过高端人才的培养,使学院成为红十字系统的“黄埔军校”。

二是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追加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杠杆。对红十字人而言,只有不断“充电”,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完善自我,才能适应人道救助事业发展的要求。作为红十字会的“干部学院”,国际学院理应依据红十字事业“供给侧”,分期分批开展干部培训,包括中期培训、短期培训以及在线学习。除此之外,学院也将配合国家战略需要,开展国际培训业务,力求建立面向全球的人道主义教育网络。

三是科学研究。国际学院之所以能够建成,关键在于前期的研究基础。同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依然是重心所在,所谓“教学与科研”,正是一所高等院校安身立命之本。国际学院也不例外。它将以同时挂牌的“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院”以及国际学院下设的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国际人道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研究中心、南丁格尔护理研究中心、人道资源动员与传播研究中心、应急管理与备灾救灾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为支撑,凝聚科研力量,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使之成为红十字理论创新中心和智库平台,使理论研究成果转换为现实的“执行能力”,推动红十字会工作的开展。也期待通过创新性理论研究,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健康发展。

四是文化传播。国际学院不仅是一个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同时也是文化传播基地。科研成果的转化,教学内容的输出以及势必建设的“网上红十字国际学院”,为红十字文化传播开启多扇窗口,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同时,国际学院还将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几代红十字人“梦想”的中国红十字历史博物馆,珍藏历史,开创未来。博物馆除了满足教学需要外,免费对外开放,使之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

五是国际交流。红十字是一个“命运共同体”,193个成员,同构共存于红十字运动的大家庭之中,不能也不可能不相互交流。国际学院本身就体现出它的国际性,国际交流自然而然成为其基本赋能。这就意味着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府。国际化办学原本就是一种国际交流,同时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将国际学院建成民心相通的桥梁和人道外交的重要管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新征程新起点

从性质上说,国际学院不是单纯的公立学校,当然更不是私立学校,而是一种“公办民助”性质的学校,即依托苏州大学“公办”,先行参照苏州大学二级学院进行管理,而办学经费主要取之于社会,体现“民助”旨趣。“公办民助”机制灵活,适应性强,是办学模式上的一种创新,符合现时代人道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创建国际学院,毫无疑问,是中国红十字会对国际红十字运动的一大贡献,对全球人道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道路上的新起点,办好国际学院,自然成为学界、业界共同的期待。201856日,陈竺会长在视察调研苏州大学座谈会上指出:“一方面用理想和未来的前景来吸引人,包括师资、学院资源;另一方面,要使学院将来培养的人才,切切实实能为我们国家的红十字事业发展培养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有用之才。也就是说要接地气,人才培养要和事业的需求、国家发展的需要相结合。”这是基本要求,也是国际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遵循。

要做大做强人道教育事业,尽管面临的挑战很多,但使命使然,理应有所担当。祝愿国际学院不辱使命,奋发有为,成就辉煌。

(作者系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2018-2019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项目阶段性成果)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学术综述】
【调研报告】
【目 录】
【理论园地】
【图书评论】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