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他山之石]栏目 << 已到尽头 | 已到尽头 >> 
 发布日期:2007-12-30 8:02:35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贫困大学生帮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唐文跃   马德峰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但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帮扶策略总体上呈现出层次低、应急性和经济补偿性等特点,没有形成从经济资助到经济平衡再到自主自强的完整帮扶策略。从帮扶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内在要求看,脱贫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要努力达到的目标,脱贫的意识要贯穿整个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策略。脱贫的意识就是要使大学生弱势群体自助、自立、自强!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帮扶策略;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规模正在不断壮大,大学生弱势群体本身也在继续弱势化。在帮扶大学生弱势群体上,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本身以及红十字会都做了大量工作,对支持大学生弱势群体完成学业,发展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高校本身,还是非政府组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帮扶策略总体上呈现出层次低、应急性和经济补偿性等特点,没有形成从经济资助到经济平衡再到自立自强的完整帮扶策略。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本文以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策略的实际情况为探讨基础,分析帮扶策略的关键所在,以更加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帮扶。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基本内涵
  “弱势群体被看成是某些在经济、政治、生活资源的分配方面缺乏机会而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的群体。这种不利的地位足以影响到他们基本的正常生活。”大学里,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员主要通过其各自的家庭与社会的政治、经济、资源分配相联系,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致使其家庭经济收入的恶化或机会的缺乏,家庭对大学生所能提供的以经济为基础的各方面支持不足,导致了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地位,这主要和经济因素相关。经济因素也是形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基础因素。当然,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还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心理成长、身心健康、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息息相关,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经济问题而产生,但也有一部分和经济因素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和这部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背景、成长经历以及心理问题等有关。因此,从广义上讲,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因经济贫困、思想道德水平低下,学习能力弱、人际交往困难,心理障碍等引起的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较为困难和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群体成员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因而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大学生的帮扶策略上也必须是多方位、多角度的。
二、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的情况和突出问题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客观存在。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收费并轨以来,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目前在校大学生中的20%左右为贫困学生,8%左右为特困学生。国家、社会、高校采取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的基本情况
  当前,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帮扶措施可以用“奖、贷、助、补、减、疏”六个字来概括,具体讲就是:
  1、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生源地奖学金和社会捐赠的奖学金。奖励那些既家庭经济困难又刻苦学习、成绩优良的困难大学生,一般额度较大,持续性强,但受奖面较小。
  2、助学贷款。包括国家贴息贷款和地方抵押贷款。往往一个地区委托某一个商业银行进行放贷和管理,只要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可以申请贷款,一般额度较大,一年一贷,因而持续性不强。同时,由于放贷权和管理权都在商业银行,银行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往往放贷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年度甚至借口某些理由不予放贷或减少放贷,因而贷款助学的作用不稳定。
  3、勤工助学。包括学校内部安排的和学校组织介绍的勤工助学机会,如校内食堂、图书馆、资料室等工作岗位,校外家教、维修、技术支持等稳定工作岗位以及一些临时性工作岗位等。一般由学校统一管理,有一定程度的岗位培训,只要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可以申请。但岗位数相对于需求而言很是不足,岗位报酬相对于帮扶困难大学生而言也很不够,特别是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还易引发其它社会问题,所以总体上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帮扶作用不大。
  4、学生困难补助。包括学校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和包括红十字会在内的社会各方捐赠。补助面积较大,贫困大学生基本都能得到次数不等的补助。但补助水平不高,补助的金额和名额不稳定,每年都有浮动。
  5、学费减免。主要是指每年学校从学费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提留,作为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补助。减免金额中等,持续稳定,但在操作上直接抵扣学费,因而只能是欠缴费的大学生才能申请,受助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从操作层面上带来一定的弊端。
  6、经济资助之外的疏导。包括心理咨询、公益服务、贫困大学生就业推荐,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报告等诸多内容。近年来,许多高校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经济帮扶措施起到了放大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工作开展的范围不广,对贫困大学生个体而言不够深入,工作的稳定性和各种疏导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帮扶作用还有待于发挥出来。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国家、社会、高校对大学生弱势群体采取了各式各样的帮扶措施,但在这方面仍有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调整。
  1、贫困大学生数量激增,质量恶化。
  正如上文所述,有1/5左右的大学生属于贫困大学生范畴,8%的大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而这一比例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断攀升也呈迅速上升趋势。如笔者所在学院的2005级新生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超过了以往历届的水平,达到了40%。其中家庭经济年收入低于入校新生所需缴纳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杂费等费用总额(约8000元)的比例就占到了全部新生的15%。有的新生甚至缴纳了学费后身上仅剩余几十元钱,连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无法购买。各个高校的贫困大学生比例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升的趋势却基本相同。每年寒假因舍不得来回车票开支的因素而选择留校生活的贫困大学生已经为数不少。这一方面反映了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激增,另一方面也表明贫困大学生的整体质量在迅速恶化,也就是通过简单的救助可以使贫困大学生能够保证基本的学习生活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另外,质量的恶化还表现在部分贫困大学生出于对学习生活条件平等的追求,置礼义廉耻于不顾,用各种不正当甚至非法的手段获取物质财富,成为高校校园的一个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2、资助同比上升,异比下降。
  目前对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经济资助已经形成了系统化、多方位、多层次的资助体系,而且经济资助的总额也在不断增加,与以前相比有了更大的投入,是谓资助同比上升。但相对于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总量,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比例迅速攀升而言,资助的力度却下降了,是谓资助异比下降,这也就意味着贫困大学生所能得到的帮扶减少了,在学习生活上更困难了。同时,在具体的经济资助操作上,存在着拍脑袋、简单化处理的倾向。如在最近一次的国家、省政府奖、助学金的评比发放过程中,下达名额极大丰富,每个贫困大学生都有指标,而资助金额却固定了,也就意味着不管每个贫困大学生的困难程度如何,已经受资助情况如何,在校学习、表现如何,一律评给该项资助,而且金额全部相同。看似平等对待了每一个贫困大学生,却造成了每一个贫困大学生之间的实质不平等。相对于每一名贫困大学生而言,尤其是那种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又特别困难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深层次上的资助异比下降。而作为弱势群体一员的他(她)在这些问题上又能有多少话语权呢?来自这种不公平的对待不会过多的积累他们的弱势感,而是积累着不满,这有可能成为学校、社会秩序的破坏性因素。
  3、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员的依赖心理。
  一般而言,大学生弱势群体多是来自因为父母下岗、疾病或子女众多、同时上学或边远山区的家庭等,能够考取大学对贫困大学生家庭来说也意味着付出巨大的艰辛。进入大学以后,出于对父母的感恩、对国家社会学校的回报以及对自身前途的憧憬,大学生弱势群体总体上能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在各种帮扶措施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但也有部分贫困大学生对帮扶产生了依赖心理。一方面,他们以为自己困难就应该得到帮扶。如笔者所在学院的一名贫困大学生,其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为单亲家庭。但该生学习十分认真,连续荣获学校的一等奖学金,再加上学院通过各种渠道给他安排的资助,对于解决他的正常的学习生活开销是绰绰有余的。然而,就是这样一名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在得知又一次名额有限的资助开始申报后,又毅然将他的认真而又工整的申请书交给了组织。另一方面,拿不到资助就很不适应或是拿到资助后就用到基本学习生活费用之外,所以才有了贫困大学生群体中的“光鲜族”、“手机族”等,他们衣着光鲜,神情高昂,一点也没有贫困大学生的影子。如某贫困生一年得到了近两万元各种补助,各种装备自不必说,连手机都开通了时下里最流行的彩铃,这是一名连年收入三万余元的大学教师也不会为追求时髦而开通的有偿服务。可见这些“光鲜族”的生活、心理达到了了怎样的程度,反映了他们生活上对资助的严重依赖和心理上的严重扭曲。
 
三、来自脱贫的思考与启示
  长期以来,在对待大学生的帮扶策略上主要是从扶贫、资助、救济等角度入手,而鲜有提及使大学生弱势群体脱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姑且不论以扶贫、资助、救济为主要手段的帮扶策略必然具有的层次低、补偿性、应急性、滞后性等不可避免的不足,只需要从帮扶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内在要求出发,就会发现我们不能只顾眼前,而要着眼长远;不能只满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基本学习、生活需要,而要通过合理的机制促进他们的长远、稳健发展。因而,脱贫就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要努力达到的目标,脱贫的意识就要贯穿整个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策略。英国哲人拉斯金说:“自助是成功的最好方法。”脱贫的意识就是要使大学生弱势群体自助、自立、自强。
  (一)由脱贫意识统领奖、贷、助、补、减、疏的帮扶体系
  用脱贫意识统领奖、贷、助、补、减、疏的帮扶体系就是要把脱贫的意识贯彻到帮扶措施的各个环节。明确各种帮扶措施以脱贫或促进脱贫为目标,充分整合各种经济资助,同时争取更多的政府投入和社会募捐,尤其是社会募捐,统筹安排,使之发挥出最大效用。经济上脱贫还仅仅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脱贫,这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运用经济资助之外的疏导,利用多种机会,树立思想脱贫的明确意图,引导贫困大学生正视现实,正视自我,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融入到集体的发展和个人的学业、事业追求中。
  (二)脱贫要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
  经济资助的相对稀缺性短时间内可能难以改变,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举步不前的理由。在现有情况下,可以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也就是首先解决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良传统,集中经济资助力量,使他们一举脱贫,辅之以思想脱贫,从而改善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状况,缩小大学生弱势群体规模。要做到此点,就必须首先选好苗,从两个向度找出那些品学兼优、能力出众,具有很好的发展潜质的贫困大学生或家庭经济相对较好的贫困大学生。其次,在方式上,主要采取资助的统筹安排,也要大力发展合作教育,就是由合作单位出资金等和合作单位共同培养贫困大学生,大学生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通过实践、实习、就业等途径反馈给合作单位,从而使社会募捐双向化,稳定住社会募捐,开发出一条扩大社会募捐的新路。对于其他的贫困大学生,也要保障他们的基本学习生活需要。
  (三)尝试大学生弱势群体中的合作互助
  解决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的问题,使之脱贫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得每一个贫困大学生都能脱贫,是谓“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问题上不了学。”但我们更应从大学生弱势群体自身做起,寻找出路。在首先使一部分贫困大学生脱贫之时,就应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机制安排,毕竟他们的脱贫是建立在别人不同程度牺牲的基础上。因而,他们有义务,也必须按照事先的安排,在脱贫后以某种形式反哺大学生弱势群体,从而带动整个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改变,乃至脱贫。具体的机制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要把所有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员都置于群体内部的监督中。
  总之,脱贫意识是整个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策略中的关键一点,从不断改善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这种意识,并全面贯彻到具体工作中。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他山之石]栏目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