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图书评论]栏目 << 已到尽头 | 已到尽头 >> 
 发布日期:2007-12-30 8:13:54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简评
吴佩华
 
  中国红十字会诞生于1904年3月10日,是近代以来历史最为悠久的民间社团。作为国际性民间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本“人道、博爱”胸怀,以救死扶伤、扶危济困为宗旨,在战争救护、救灾救荒、社会援助诸多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耀眼的积德行善角色。
  中国红十字会的产生、发展和流变与中国近代社会息息相关,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寥寥,微不足道,这与红十字会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①]。为积极贯彻落实中国红十字总会“确定一批研究课题,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对国际红十字运动及中国红十字运动的深入研究2”的精神[②],“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在池子华教授、郝如一教授的共同领导下,在前期研究成果——出版《百年红十字》、《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和《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1904—2004》等著作的基础上,以“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为依托,整合人力、智力、史料资源,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加强对国际红十字运动及中国红十字运动的专题研究。该中心将《江苏红十字运动研究,1904——2004》作为“红十字书系”重点项目之一,共分三卷,第一卷,《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第二卷《辉煌十五年,1950—1965》,第三卷《从挫折到振起,1966—2004》,分三册陆续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就是“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组织规划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共5章,近30万字,池子华、郝如一等著。第一章:江苏红十字运动的前奏。追本溯源,缕述红十字如何以有识之士为载体,“东渐”登陆中国,并在江苏大地上落地生根与逐步兴起。第二章:辛亥战时崭露头角。日俄战争后,红十字会经历万国合办到中国独办的“脱胎换骨”后,努力巩固“初基”。会名经历“中国红十字会”向“大清红十字会”的短暂异变,在辛亥风云中又“回归”中国红十字会。在辛亥革命时期,红十字会大力从事救死扶伤的工作,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以新的面目崭露头角。第三章:民国前期的江苏红十字。总会1912年在江苏调整后,迅即在“癸丑之役救护”、“江浙战争救护”、“奉浙战争救护”、“北伐战争救护”中积极从事救伤、恤难、瘗亡等工作。在做好时疫防治的同时,还在水灾救济、火灾救济及其他社会救助中充分做好拯饥援溺、赈灾济困的工作。第四章:抗战时期的江苏红十字运动。抗战在即,红十字会在组织建设、征求会员、筹集会费、筹组救护网络等方面积极做好抗战救护的准备工作。在全面展开抗战救护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做好疫病防治,并从事自然灾害救济,努力关怀弱势群体,尽力做好社会救济工作。第五章:“复员”时期的江苏红十字运动。抗战胜利后,江苏各地分会纷纷“复员”,从整顿会务入手,积极举办红十字周与征募运动扩大红会的影响,及时制定新时期的新工作任务与目标。本章对南京分会的社会服务做了重点描述,对红十字青少年运动在江苏的起源及其“试验”做了阐述,还对冬令救济与灾变救济、解放战场内外的救济救护做了很好的描述。
  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地方红会的学术著作,《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可称道之处甚多,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其一,填补空白,推动红会研究的发展。
  近代中国命运多舛,步履蹒跚,身处其中的中国红十字会也历尽坎坷,它有唐突,有逆境,有挫折。要充分展示近代红会的历史,不但要从宏观上把握红会在中国的登陆、生根、发芽、成长的过程,还应深入挖掘各地红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原中国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孙百秋教授在池子华教授所著的《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序言中曾说,1904—1949年,毫无疑问是中国红会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红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业务范围从单一到多元,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但恰恰对这一时期的会史,研究最为薄弱,空留下许多遗憾。所幸,池子华教授、郝如一教授在前期从整体研究中国红十字会的的基础之上,首次以江苏地方红会为研究对象,勾勒近代以来红十字会在江苏的萌芽与成长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红十字会将“博爱”播撒江苏、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过程。
本书开篇对红十字溯源时,已把红十字精神的内涵从理论上较充分的揭示出来了:博爱侐兵、扶危济困。继之,通过无数次血雨腥风的战场救护、急如星火的救灾救荒、仁爱充溢的社会救助、无私无偏的对外援助等,从实践上将红十字精神的内蕴生动而清晰地示于读者。历史是一面镜子,红会的是与非、兴与衰、成绩与不足、顺利与曲折,在作者秉笔直书之下,尽显无余,对今天红会工作理当鉴益匪浅。该书的出版发行,对进一步展示红会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全貌及所做的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推动红会研究的深入发展。
  其二,视野开阔,视角独特。
  百年红会,历经沧桑。为了系统展现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的全貌,该书从红十字“东渐”在江苏登陆起笔,对江苏红会的历史首次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纵向上重点把握不同时期江苏红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脉络清晰;横向上对江苏红会博爱恤兵、扶危济困的宗旨及精神实质进行了充分解读,不仅详尽论述红会“战地救护”行动,还涉及到和平时期赈济灾民、公益事业、国际援助,社会服务等更加丰富的人道主义活动。将近代江苏红会自成立以来的起与伏、兴与衰、甘与苦、荣与辱等迂回曲折的演进轨迹,和盘托出,一个有血有肉、丰富饱满的近代江苏红会形象顿现眼前。
本书以历史学、社会学为基本切入视角,同时借鉴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学、传播学、灾害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对江苏红十字会的博爱之举、慈善懿行及其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跨学科”考察,揭示出“红十字精神”的深刻内涵,视角独特,视野开阔,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治学功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是学术研究的大势所趋,本书的尝试,是富有启发的。
  其三,资料丰富、论据充分,考订翔实。
  该书资料丰富,诸凡档案、报刊、官修正史、稗官野史等,均有广泛搜罗;对红会公开出版物及内部交流资料,也都有广泛的搜集,许多资料为首次披露,弥足珍贵,使本书显得厚重、扎实,提高了解释水平。如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吴江施则敬的描述,除引用红会内部资料外,还广引《笠泽施氏支谱》及《吴江文史资料》等文献,言必有据,论据充分,扎实厚重。再如,本书对1904年6月8日《申报》中登载“念中国红十字会创办伊始”句中的“中国红十字会”,作者在注释部分做了详细的考订,表明了作者对资料的充分把握,彰显了作者考订翔实的治学态度。类似例子还有不少。
  其四,图文并茂,文笔优美。
  本书图文并茂,文字精炼,清新自然,优美流畅,使原本严肃枯燥的学术著作读起来别具风味。
  历史图片具有不可更改性,其真实性往往高于文字记载;同时,图片再现的历史也更为活泼、生动和具体。历史照片与叙事文字互为印证、参照,使读者在阅读美文的同时,也获得视觉享受。本书征引的历史照片数十幅,其中许多老照片为第一次使用,更显珍贵。大量历史图片的插入,为本书增添了新的亮点,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视角。阅读文字,目睹照片,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场景如在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近代中国战乱不断,灾荒连年,江苏各地分会身先士卒,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不朽功绩。本书虽为学术性著作,但决不堆砌、排比史料,而是将史料所蕴涵的信息融入娓娓道来的叙述之中,一改学术著作“板起面孔讲道理”的做法。尤其对一些典型事件及人物,刻画入微,颇为动人,为读者展示“即使是在一个被暴力摧残的世界里,所有的人也都是兄弟”的感人场景。相信每一位读完此书的人,都会被红十字精神深深感染,而这种感染力离不开作者的生花妙笔。
  其五,具有深沉的时代价值和历史借鉴意义。
  在中国近代社会,作为民间社团的中国红十字会在参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的主要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民间社会救助,无疑是构成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这恰恰是我们过去的研究所忽视的。官方的与民间的社会支持,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在近代中国社会救助活动舞台上,包括红十字会在内的非政府组织较之官方更为活跃,光彩夺目。中国是“仁”的国度,有着乐善好施的光荣传统。动员民间力量参与社会保障事业,具有广泛的现实性、可能性,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开发这一用之不竭的“资源”。
  江苏为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祥之地,在中国红会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全面研究江苏红十字运动百年史,对弘扬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推进中华博爱事业的发展,加强国际间在人道主义领域中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江苏的对外开放,多有裨益”[③]。该书全面审视近代江苏红会的发展历程,通过对红十字会从事的战地救护、赈济灾民、公益事业、国际援助、社会服务等慈善活动的缕析,全方位展示江苏红会的风采,揭示“红十字”精神的深刻内涵。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推动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为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建构,颇有启发意义。
本书优长之处固然不少,但也不无可挑剔之处。如对近代江苏地方红会的对外交往叙事不够。尽管在有关章节中插叙,虽不无可取之处,但毕竟不够系统、全面。
  总之,尽管《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尚有不能尽如人意之处,但作为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地方红十字会史的著作,它的出版,意义重大,不仅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拓宽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领域,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且对推动中国红十字事业、中国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苏州市职业大学讲师)



[①] 茅家琦:《〈百年红十字〉简评》,载《历史教学》2004第3期。
[②]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的意见》(红总字[2005]19号),2005年12月20日。
[③] 池子华、郝如一等:《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前言,安徽人民出版社年2007版。
]]>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图书评论]栏目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