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她用全部的爱,去挽留心中每一个 “夕阳”——记苏州市红十字会老年康复医院院长马姚娥 << 人道博爱体现爱国情怀 | 永远的红十字会 >> 
 发布日期:2006-5-19 17:53:16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她用全部的爱,去挽留心中每一个 “夕阳”
——记苏州市红十字会老年康复医院院长马姚娥
郝如一  周小蓉
 
  人们常把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比喻为“夕阳事业”;人们还把红十字人道主义事业称作为“爱心事业”。苏州市红十字会老年康复医院的马姚娥院长,带领她的姐妹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拼搏,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十年如一日,用全部爱,去挽留她心中的每一个 “夕阳”。
苦,是她奋斗的誓言
  在苏州西南郊的横塘镇,坐落着苏州市红十字会老年康复医院,它创办于1995年5 月。当时,社会上有些老年人得了中风后遗症、脑萎缩、老年痴呆、晚期癌症或处于骨折康复期,大医院觉得在治疗上难奏效,久住难免影响床位周转,不乐意收;留在家中请人照顾往往经济上较难承受;不请人照顾,又成为子女的沉重的家务负担。这些病人不仅让各家医院挠头,也让病人家属伤神。尤其是一些孤寡老人,特别需要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当时,任横塘医院副院长的马姚娥看到了老年人的难处。她想:作为一名医护人员,一生并不想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想用自己微薄的能力,为这些需要关爱和帮助的老人做点实事。她的想法和苏州市红十字会领导的想法一拍即合。不多久,创建苏州市红十字会老年康复医院的方案就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批准。
  医院开始运转了,20张床位很快住满,而当时医护人员和后勤工人全部加起来只有4个女人,马姚娥成了她们的头儿——  一院之长。从老年病人的医疗护理到吃喝拉撒,她们包揽了病人入院后的一切料理。当时的条件确实艰苦,没有轮椅,没有电炉灶,运送病人、挑担泡水等体力活全是她们4人,什么活都干。工作的艰苦付出与老年人得到关爱后的喜悦伴随在一起,她们是很累,但心里很甜。她们把自己的医院亲热地简称为“老康”。那年,马姚娥才35岁。
  老人们对她们的热情周到的服务非常满意,医院在社会上的影响也不断扩大,来医院的病人很多,尽管床位增加到40张,仍不能满足老年病人需要。马姚娥她们的先进事迹和医院床位供不应求的情况得到了市、区政府和省、市红十字会的高度关注,及时对老年康复这一社会公益事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社会各界及友好人士的关心帮助下,新的病房大楼投入了建设。一年后,100张床位的新病房大楼正式启用。搬新“家”了,马姚娥不舍得叫清洁公司打扫卫生,带着姐妹们用钢丝刷清理地上的水泥渣,用肩膀挑走满地的建筑垃圾,12个人干了整整一个月。老人们看到她们疲惫不堪的摸样,心疼地说:“别干了,别省了,你们累坏了身子我们怎么办。”马姚娥回答说:“累不坏的,我们省下钱,好为你们多配置些医疗护理的设备喔!”
  而今,新的病房楼设备齐全,所有病室都有卫生间、空调、电视机和轮椅,病床全部是可调整高低的摇床,重点病室还安装电脑监控、每层楼有健身娱乐活动室,还有为丧失生活自主能力老人设计的洗澡间;有条件的病人还可入住高级套间。100张病床每天都满满的,依然供不应求。看着这些,谁都知道,这里沉浸了马姚娥多少的汗水和心血。有人说:“现在条件好了,马院长也可歇歇了。”但知道内情的人都明白,100张床位的医院,只有52个职工,其中9个医生,12个护士,她们能不苦吗?是的,马姚娥选择了老年康复的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苦。因为,她早就把吃苦当作了自己毕生奋斗的誓言。
爱,是她力量的源泉
  马姚娥常说:“博爱,  对老年人来说,显得更加珍贵和亲切。因为对于年老体弱、膝下无双、经济状况不太好的老年人来说,他们那疲惫的身心,更渴望博爱暖流的滋润和灌溉。”作为一院之长,马姚娥始终把红十字博爱精神作为办院的指针,处处为老年病人着想,时时为老年病人办事。医院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服务细则,在医疗护理上她严格把关,在老人生活上她细致入微,她身先士卒,带领姐妹们发奋工作,让老人们的生命在她们的爱心服务中得以延长再延长,幸福再幸福。
  一位80多岁的老人,膝下无子,久病卧床,送入“老康”时,褥疮累及骨头,病得神志不清。老人两年多没洗澡了,一身臭味,指甲有一寸多长。马姚娥亲自处理病人,及时对症下药,稳定病情,待病情稳定后就和护士姐妹们一起为老人洗澡、剪指甲。由于病人不能到浴室洗澡,她们就一趟又一趟地提水为老人洗燥,整整用去了18桶水,才使老人“焕然一新”。起初,老人又挣扎又骂人,经治疗和沐浴后,神志渐清,面对医护人员的关怀,他从内心感到了无比的温暖。
  一位晚期肠癌的老人病情恶化后,脓血粪尿不断地从腹部流出,熏得满屋子臭气恶味,老人有女儿,但面对这种“惨状”她在照顾父亲时也感到受不了。老人被送到“老康”后,在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情绪很是低落,治疗上也不予配合。但马姚娥没有放弃,她和医护人员一起加倍地给予关照,尽管为老人更衣或换药戴上两层口罩仍挡不住那恶臭味,但没有一句怨言,她们默默地、耐心细致地为老人服务。无言的行动,感动了老人和家属,真诚的感谢,成了对马院长和医护姐妹们的最高奖赏。
情,是她幸福的典礼
   冰心老人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同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在马姚娥的心里,同情更像是一盆火,把老人们的心烤得烫烫的。她知道,人在临终前虽然意识不清,却仍然可以感受到周围环境,听觉往往尚未丧失。为了使老人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感到人间的真情和温暖,她把临终关怀作为医院人性化服务的特色来抓。她带头示范,一方面鼓励病人家属表达对老人的深情,并请老人放心,亲人们会好好照顾自己;另一方面,亲自带头握住临终老人的手,用自己的热量,给老人最后的温暖。临终前的病人的手冰凉冰凉,直透心底,恐惧感不时袭来,但当她看到老人那安详的脸,心中的同情和宽慰立刻驱走了恐惧。“别人做不到的我做了,老人们期望我做的我做了,这就是幸福”马姚娥说。
  多年来“老康”已经形成了一条规矩:凡有老人临终,能抽出身来的姐妹们都要围在老人身边,握住老人的手,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至今,已有100多位老人在“老康”享受临终关怀服务,他们握着医护姐妹们的手,在享受完最后的人间真情后含笑而去。姐妹们都说:“马院长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做到?现在我们感到,每一次与老人们握手相别,也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一道光环。”
  人是有感情的生灵,特别是老年人,当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时,更是忘不了关心子女后辈。一位姓赵的老人,第三次中风后被送进医院,他担心自己这次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唯有一桩心事放不下,那就是小儿子的婚事。他希望能看到婚礼,希望小夫妻能在完婚那天来到他身边。马姚娥知道老人的心事后,一方面尽量延长老人的生命,一方面与家属联系做出精心安排。新人婚礼后,新媳妇特意披着婚纱来到老人病床前叫一声“爸爸”,老人双眼盈满了激动的泪水,他由衷地感谢马院长让他享受到最后的温暖与喜悦,使他在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马姚娥就是这样,老人们心事就是她心中的大事,她对老人们倾注的感情,真的比亲闺女都亲。
义,是她心中的绿洲
  “为每一位老人服务好,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今生无怨无悔”。这是马姚娥的一句心里话,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到“老康”来的老人,都是在家里没有办法护理照顾的老人,其中有些老人脾气十分怪僻,郁闷的情绪得不到宣泄,经常会把医护员工作为发泄情绪的对象,甚至突然使劲掐你的胳膊;有的老年痴呆病人会抓起大便乱涂乱抹;有的老人会在护工给他喂饭时,把饭菜喷到你脸上……。这些,马姚娥没有丝毫的抱怨,还告戒所有的医护人员,遇到类似的情况,不能觉得委屈,应该理解病人。有位家属实在看不过去,对马院长说:“我那住院的父亲要是再乱来一气,欺负你们的话,你们尽管打他,我不怪你们的。”可马姚娥反而更加严格地要求姐妹们善待老人。她说:“他们老了,他们曾经年轻过,也曾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过很大的贡献,照料好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减轻他们的痛苦,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大家千万记住这个“义”字。她还风趣地说:“脸上没被喷过饭,身上没有被掐紫的斑,就算不上是我们‘老康’的人。”
  老年病人来到“老康”,从生活和医疗上一切交给了医院,使许多家庭从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的困境中解脱了出来。为使家属放心、老人开心,“老康”人担当起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义务。有一位晚期喉癌的老人,肺部转移,右颈部肿瘤呈菜花样外翻,舌根部受压后整个舌体外脱,每次咳嗽,血和分泌物会从颈部肿瘤处喷出,甚至溅到墙壁和天花板上。别的医院告知病家,已经无能为力,回去早早料理后事吧。病人家属从报纸上了解到了苏州市红十字会康复医院,用三轮车把病人送到了“老康”。接诊的医护人员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病人,吓得不轻,更不敢接收他。马院长知道后,马上亲自为病人办理了如院手续。病人住院后,情况十分危险,每每咳嗽,血液便从颈部肿瘤处喷出,搞得满墙满床都是,马姚娥率众姐妹一次次为他处理,没有流露出一点嫌弃情绪,病人感激之情油然而升,总好像欠了医护人员的情。马院长知道后来到病人床前,和蔼地对她说:“你得了这病本来就已经十分痛苦,我们的义务就是为你尽可能地解除痛苦,要是你感到内疚,只能说明我们的工作没做好。”老人想到自己在生命最危难的时候院长亲自来关心他,满脸挂满了感动的泪水。临终前,他张着嘴,虽然说不出声,但从那抖动的口形可以看出,他在讲:“谢谢您们,我在阴间会保佑你们幸福”。家属对“老康”各方面的服务非常满意,对医院为老人倾注的关爱非常的感激。老人过世后,其家属只要路过“老康”,总会看望一下照顾过老人的医护人员,看望曾经为老人尽了莫大义务的马院长。
  马院长每天都在病房里转,哪位老人高兴了,哪位老人郁闷了,她都知道。她时时把老人的需求放在心上,除了做好医院的日常工作外,对老人心理护理特别重视。老人们有时像小孩,会耍脾气,为了使老人们开心,她经常义务充当老人的“儿女”,甚至充当老人的“情人”。她得知80岁的李老特别喜欢小女儿,但小女儿在外地,工作忙,联系少,老人经常为此闷闷不乐,马姚娥知道后,便想尽办法与老人的小女儿联系,了解她的一些基本情况后,又冒充远在千里之外的小女儿打电话给老李,这番善意的谎言,让李老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还有一位中风后遗症老王,孤身一人,风烛残年的他,总放心不下一个人,那就是曾经与他相爱过的旧情人。如今老王老了、病了,但因内疚和悔恨的困扰,感到很对不起女方,一直希望能够得到她的谅解。为了使老王开心,马姚娥打听到老王旧情人的住址,但这位“情人”远在山西,叫她给老王写信根本不可能。马姚娥就和姐妹们商量,代那位“情人”给老王写信。第一次没有经验,发信邮戳是苏州,被老王发现了。然后,她们到处寻觅山西那边寄来的宣传资料的信封,小心翼翼地把邮戳保留下来,再把信装进去,信中写满了对老王的关爱与旧情回味。老人看着信,一块压在他心里几十年的石头终于搬走了,心灵得到了莫大的安慰。临终前,老王告诉马院长,已无遗憾在人间。
德,是她毕生的追求
  在医院,哪里最困难,那里就有马姚娥的身影。做院长10年,她仍然和别的医护人员一样参加值班。一年到头,她几乎每天都在医院,她对老人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在为老人做好医疗、心理和生活等全方位服务的同时,还记下每一位老人的生日,到时候就和姐妹们一起给老人送上寿面和生日蛋糕。这温馨的氛围常令老人和家属们感动不已。几年来,她们的爱心服务先后让300多位老年病人在红灿灿的夕阳余辉中康复出院了。
  马姚娥是一个称职的院长,但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她记得每一个老人的生日,却总忘记自己女儿的生日。女儿很小就学会泡方便面,一次学校布置写作文,让学生写自己最讨厌什么,女儿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最讨厌吃方便面,因为妈妈整天忙于医院的工作,忙着照料那些素不相识的老年病人……”。在病人心中,她不是女儿却胜似女儿,她把她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老年康复事业。她对自己的女儿说:“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妈选择了老年康复事业,妈就应该为此奋斗终身。”
  多年来,马姚娥带领医院的姐妹们坚持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用爱心为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以真情挽留夕阳,赢得了住院老人及其家属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全国老龄协会和省市老龄委领导在视察医院后,都被马院长和医护人员的事迹所感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姚娥和姐妹们的辛勤付出,不仅为社会所公认、为病家所称颂,而且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老康”先后获得“江苏省老龄工作先进集体”、省、市“红十字会先进集体”、省、市级“巾帼文明建功示范岗”“五一文明岗”等荣誉称号,马院长和“老康”的先进事迹先后在全国和省市多家报刊、杂志、电台等宣传报道60多次。马姚娥本人则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省、市红十字会先进工作者,以及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爱心捐款:日记与感慨——发生在苏州市红..
中国救援印尼海啸之研究
浅议红十字会公信力建设
她用全部的爱,去挽留心中每一个 “夕阳..
历年世界红十字日主题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