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经验交流]栏目(四) << [经验交流]栏目(三) | [政策法规]栏目 >> 
 发布日期:2007-12-25 17:13:35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走自愿服务之路
唱人道、博爱、奉献之歌
 
扬州市红十字会
 
  红十字运动所倡导的志愿服务,是一种无私奉献的价值理念。通过志愿者参与宣传红十字会宗旨,大力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扩大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展现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促进红十字事业的发展的需要。扬州市红十字会博爱文艺演出队,就是一支热心红十字事业,不计报酬、乐于奉献的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者队伍。这支团队队员年龄最大的已67岁,最小的50岁。自建队以来,她们风里来雨里去,深入到灾区田头、贫困村庄、乡镇医院,活跃在社区广场、部队营房,把红十字精神传播到千家万户,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送到每一个人的心间,所到之处受到广泛的赞扬。
  一、发挥特长,为红十字事业增光添彩
  红十字博爱文艺演出队25名队员大都是退休人员,她们有一定的文艺基础,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在红十字精神的感召下,她们走到一起加入了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队伍,在红十字会为她们搭建的平台上,不计报酬和得失,自编、自导了一台文艺节目,她们用扬州清曲编排了节目“播洒爱心天地间”;扬州小调《杨柳青》编排了“避险逃生”;快板“夸夸红会三救工作”;女生小合唱“红十字颂歌”等节目。每一位队员都刻苦排练,认真对待每一次演出,用她们的满腔热忱、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活动,她们充分发挥了红十字志愿者传播红十字精神的作用。几年来博爱文艺演出队生动形象地宣传红十字会宗旨,传播红十字运动知识,宣传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爱滋病的预防、遗体捐献等科学知识,她们参与无偿献血,增加了社会各界对红十字事业的知晓度,理解了红十字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她们都已步入中老年,但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表演的敬业态度,却如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寒冬她们冒着冷风雪雨,风尘仆仆参加到乡镇、社区送温暖;炎夏她们顶着高温酷暑,汗流浃背到部队、老区慰问。她们的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的精神,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特别是在我省红十字会成立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为了在“博爱礼赞”的大型文艺演出时,给总政歌舞团的著名演员伴舞,博爱文艺演出队的队员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不辞劳苦,她们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自己身上的病痛,投入了最大的热情、付出了最艰辛的劳动,克服了种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演出任务。
  二、奉献爱心,帮助困难群众
  充满热心和爱心是演出队每位队员的共同特点。演出队的队员们经常热心的帮助弱势群体,同时也捐款捐物奉献自己的爱心。
队长赵开华同志从02年开始一直在帮助一位在扬州打工的外地人,她经常从自己并不富裕的家里拿出款、物,帮助这位打工者渡过困境。当她在电视上看到徐州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幸患上了尿毒症需要透析时,她毫不犹豫地邮寄去100元。队员周志珍看到安徽来扬州上大学的姐弟俩,姐姐不幸患上了尿毒症,弟弟在大街上跪求救助,她立即赶到医院为患者捐了200元。虽然她们捐出的钱数不多,但充分表达了她们的一份爱心,这样的事例在演出队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尤其是演出队的队委邹玉明得知从山区来扬州上学的贫困大学生需要资助的消息后,主动与扬州大学联系了两名大学生。她承担了他们四年大学全部的学习费用和部分生活费用,直至这两名大学生毕业参加了工作。她还资助了一个困难家庭一名患妇科肿瘤的妇女住院开刀的费用,接着又资助她们家考上上海同济大学的女儿在大学期间的生活费和考取了江苏大学儿子的学费,目前这名女大学生在同济大学读研究生。这么多年以来,她一直在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困难家庭。
  队员郭淑仪从20多岁起就照顾了一名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直到这位老人去世。小郭子今年也已50多岁了,她30年如一日的照顾了这名独居残疾老人,经常帮她打扫卫生做家务,买菜烧饭,织毛衣,帮她理发、洗澡等等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她还主动帮她跑民政部门和社区,为老人申请到低保。这位老人身患残疾是不幸的,但在她的人生中遇到小郭子这样的好心人她又是很幸运的,让人感到社会充满了爱。
  博爱演出队的队员们在市红会组织的募捐活动中,也常常自觉地掏出钱放在募捐箱内,为帮助困难群众出一份力。全体队员还曾带着自己的2000多元捐款,专程来到扬州市慈济医院看望志愿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癌症患者王力,并在病房为他表演了一台节目。
“人道为本、博爱为怀、奉献为荣”已成为博爱演出队的风尚。
  三、掌握技能,紧急救护见真情
  作为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者,必须掌握初级卫生救护技术,这是博爱演出队队员们的共识。演出队的队员先后共100多人次,参加了市红会组织的初级卫生救护技术培训,初步掌握了在突发事件和意外事故发生时的急救技能。
  队员宋德宏大姐一次晨练后在和朋友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处民房里冒出了阵阵浓烟,起初以为是哪家生炉子,再看却不像,来不及多想,她疾步来到这家小院里,依稀听到人声,宋大姐一脚踢开门,一股浓烟向她扑来,呛得她喘不过气来,但她还是冲了进去,只见煤气灶旁倒着一位老人,滚滚浓烟就是从煤气灶上的油锅里冒出来的。她迅速关掉煤气灶,打开窗户,赶紧观察老人,只见老人满脸是血,她用学到的急救知识替老人做了简单的止血和头部包扎。当她了解到老人患有心脏病,她又帮老人服了药,将老人扶起时,她发现老人的手臂骨折,又为她做了简单的固定包扎,在邻居的帮助下将老人迅速送进医院,医院的医生护士都夸奖宋大姐的精神和包扎技术。当老人的家人赶到医院时,宋大姐已悄悄地离开了医院。如果不是宋大姐及时赶到,后果将会不堪设想,老人的家人找到她千恩万谢,宋大姐却说:我是红十字志愿工作者,这么做是应该的。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冷静的处理一切,那是因为得益于学到的救护知识和技能,是因为自己清楚的记得老师所讲的要点和有一个节目中的台词“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不颠倒,心肺复苏最重要”。没想到平时有点大大咧咧的宋大姐真是个有心人。
  四、配合中心工作,发挥志愿者作用
  围绕市红十字会的中心工作,博爱文艺演出队参与了各类大型活动。她们参加了博爱在扬州的“春晖温暖行”、“春苗关爱行”“爱老敬老”重阳节慰问等系列送温暖和救助活动;5·8世界红十字日的“救助白血病患者大型公益活动”;中国助残日社区红十字捐赠活动等,她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每次的公益活动中。在“博爱送万家”活动中,队员们来到远离人群的仪征后山区麻风病院慰问演出,那天恰逢雨后,崎岖的山路一路颠簸,好多队员都晕车、呕吐,加上还有很长一段山路要步行,大家提着道具箱,爬上泥泞的山顶,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虽然观众的人数不多,但队员们还是满怀激情,认真演出了十几个节目,使病员们深受感动。
博爱文艺演出队除了认真完成文艺演出任务外,也积极参加募捐救助活动。扬州有一名女大学生患了白血病,他的父亲为救女儿向社会求助。市红十字会与电视台在她的家乡组织了劝募活动,动员企业、个人捐款,奉献爱心。演出队每个队员积极参与了活动,不但精心准备表演了节目,还主动做了许多工作,也捐出善款。
  在为救助我市10名白血病患儿进行募捐时,演出队的队员们放下了架子和面子,和市区的中学生一起捧着募捐箱,胸前佩带着红十字志愿者的标志走上街头,在市区的广场、商场、超市、景点门前向群众劝募,这可是队员们平生第一次走上街头进行劝募。通过这次募捐活动使她们感到自己心灵的升华,感受到能为扶危济困,帮助他人做出一点贡献的快乐。
  正是因为有着一颗爱心,她们走到了一起,加入了红十字博爱文艺演出队;正是因为有着一颗爱心,她们捐资、参加劝募活动;正是因为有着一颗爱心,她们为红十字事业奉献……。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多次报道,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给予她们很高的评价,演出队获得很多的荣誉。2006年博爱文艺演出队荣获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共青团省委联合表彰的“百个优秀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今年又获江苏省文化厅表彰为“特色文化团队”、她们还获得扬州市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在全省和市老年艺术节上,她们的节目分别获得6个奖项。
  在荣誉面前队员们没有陶醉,大家表示将会更加努力。在自己天命和花甲之年还能投身公益、升华自我,使自己的人生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用文艺的形式宣传“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社会各界的关爱送到千家万户,她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她们将永远高唱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之歌,在志愿服务这条道路上永远地走下去……。


 

以人为本倡人道  志愿服务为百姓
 
镇江市红十字会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蓬勃发展,甚至成为一种时代潮流。这也是红十字运动七项原则之一,是“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的集中体现。拓展红十字志愿服务,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民心工程。
  一、狠抓红十字宣传  提升志愿服务意识
  为搞好红十字志愿服务,红十字会要狠抓宣传,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能提升志愿服务意识,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宣传工作光靠红会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依靠红十字志愿者的参与,特别是新闻部门志愿者的参与,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依靠新闻志愿者、加强红十字宣传力度
  长期以来,镇江市红十字会有一批较固定的新闻志愿工作者队伍,呼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新闻骨干,只要红十字会需要,什么时候都能开展宣传。在近年来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中,就是通过新闻媒体,新闻志愿者的大力支持,开展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攻势,使全社会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和知晓率,从而有了万名志愿者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实际行动。截止2007年3月镇江市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采样人数已达8800余人份,位居全省前列,新闻志愿者的宣传功不可没。我们还通过开辟“红十字之窗”,“5.8”世界红十字日,献血日,预防艾滋病日,急救日等活动广泛宣传红十字会,扩大红十字会的影响,提高红十字会的知名度,提升志愿服务意识,推动了红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依靠社区志愿者、使红十字宣传进社区
  镇江市红十字会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利用社区这块阵地,搞好宣传,促进工作。我们所开展的“救灾募捐”活动,救助贫困学生的“爱心一元捐”,救助白血病青少年“爱在镇江、人道万人捐”的呼吁书等除市红会直接向有关单位寄发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社区红十字服务站的志愿者、街道向社会发出的。我们与红十字社区服务站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空前的支持,就拿今年总会开展的纪念献血法颁布十周年知识竞赛、造血干细胞知识竞赛、镇江红会自己开展的红十字运动有奖知识竞赛等,社区的医院、学校、居民3000多人积极参与答题,充分体现了红十字活动的广泛性。
  二、巩固重点服务站  推进志愿服务多样化
  市红会以迎江社区红十字服务站为重点,不断加强社区红十字服务站建设,近年发展了山门口、盛达、鱼巷、尚友、正东路、花山湾北、金山街道等10余个红十字社区服务站,志愿者的服务工作由原来单一的送温暖活动,向帮困助学、募捐救助、宣传培训、健康服务等多样化发展,拓展了红十字志愿服务空间。
  (一)以多形式服务为前提,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
  红十字会每年开展的“博爱送万家”活动,仅2006、2007年向社区群众送温暖,为社区困难群众送去价值94万余元的大米、食油、棉被、衣服等生活物资和生活用品,使4700余户,9700余人口受益。市红会开展爱心一元捐,募得善款近20万元,救助了120余名白血病儿童和贫困学生。还免费为237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了复明手术。今年“八·一”前夕,在省红会的支持下,我市对500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革命老战士进行了慰问,为他们送去价值10万元慰问金和近9万元的保健品,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希望他们健康长寿。镇江红会在上级红会支持下,还为社区和乡镇医院等配发仪器设备等达162万余元,使社区群众受益,深得人心。
  (二)积极在社区普及救护知识、艾滋病预防宣传
  我市红会积极为社区居民,菜菜鸟、行云户外、老兵之家网友志愿者,大学生、导游、公安干警等开展普及性救护培训,近两年培训人数达9500余人,今年市红会还应鱼巷社区等的邀请,请具有省级以上救护师资的人员为他们讲授了心肺复苏,创伤急救等四项救护技术,深受群众的欢迎。市红会还在大学生和社区居民中开展了艾滋病预防宣传,使他们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知道如何预防艾滋病。
  (三)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搞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
  镇江市红十字会自2003年挂牌成为江苏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以来,已达5年之久。每年署假都接受江苏大学医技学院、药学院等大学生到市红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5年来,已接受200余名大学生的实践与服务,红会接受大学生实践过程也是宣传红十字会的过程,市红会工作人员每年都要给大学生讲授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讲授“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宣传红十字会的宗旨、性质、任务,向他们宣传红会志愿服务。我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安排在社区红十字服务站里完成的,比如今年有江苏大学医技学院、药学院30名大学生,我们分着两个实践小组,一个在迎江社区服务站、一个在鱼巷社区服务站,社区里有许多事适合大学生去志愿服务,如健康知识宣传、户籍调查、老年人口普查、档案资料整理等各项志愿服务工作,红会同志带领大学生到红十字服务站,及时对社区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交流,发挥这一纽带作用,把红会志愿服务与社区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服务机制。
 
  三、以志愿者的博爱之心  展现古城人的风采
  为救“爱心女孩”古城镇江满城尽飘黄丝带,这是镇江市民今年年初救助白血病女大学生的一次真实的善举。陈静,是江苏大学的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女大学生,患病前,她曾为同班患白血病的同学奔走募捐,她的善举曾经感动了镇江、感动了网络。当她也患病后,镇江市民为了拯救陈静,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志愿救援活动。数万名市民自愿向这位心灵和外表一样美丽的女孩伸出了援助之手。2007年元旦,50多位佩戴青年志愿者胸牌的志愿者,在镇江繁华市区设立了募捐箱,开展募捐活动,当天就募到1万多元。1月21日,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戚熙娟、杨荣康、葛永德、熊毅雯等12人站成一道人墙,向路人讲述陈静的故事,为陈静募得善款14000元。象征着爱心的黄丝带被系上了3000多辆出租车后视镜,流动在镇江城的大街小巷,融入到社区每一个角落。志愿者的爱心奉献,出租车捐出当天第一次起步价,社区市民也为陈静伸出了援助之手。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镇江市民为陈静捐款达到687000元,这些善款都汇总到市红十字会的帐户,由红十字会统一管理,支付陈静骨髓移植的医疗费用,这是镇江市民和志愿者们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在此基础上,江苏大学还成立了志愿服务组织,镇江市教育局还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加强志愿服务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宿迁市红十字会
 
  近几年来,在省红十字会的关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红十字志愿者管理办法》,以“服务社会发展进步,服务人民群众需求”为宗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初步形成了我市志愿者服务体系,目前志愿者服务工作正向着持久、规范、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先后开展了以“母亲工程”、“金晖行动”为代表的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的构建,提高了红十字会在社会各界的影响。现将我市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把志愿服务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增强社会影响力
  志愿者服务是红十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如何把志愿服务工作真正做好,摆上应有的位置,我们着重抓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认识。首先要认识到红十字会的工作内容很多,人手又少,各项工作面广量大,而要做好各项工作,仅靠我们现有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充分调动社会上有爱心人的积极性,把他们组织起来,和我们一起为社会需要关心的人提供志愿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红十字会工作的目标。其次是明确目标和责任,建立考核制度。我们明确专人负责志愿服务工作,并建成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加大志愿服务工作在年终考核中的比重,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进一步增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责任心,并建立健全各种台帐,填写好申请表,保管好各种资料,志愿服务每次活动都留有图片。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为志愿服务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工作,如何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关爱社会、关爱生命、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以“母亲工程”、“金晖行动”为主的系列活动,切实加大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社会上更多人知道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意义,真正形成“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浓烈氛围,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此外,我们还组织一批离退休老干部,组成“博爱奉献宣讲团”,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三县两区开展宣讲活动19场次,参加听宣讲近2万人次,宣讲团成员用他们自己参加志愿服务的亲身感受和体会,宣扬红十字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宣传他们参加者志愿服务工作,不仅为弱势群体送去了温暖,而且净化了志愿者自身的心灵,在宣讲过程中,我们还注重以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的宣传,在报纸、电视上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志愿服务工作在社会上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自愿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全市志愿者总人数达36万,其中相对长期稳定的志愿者已达200人,比较活跃的志愿者队伍全市有16支,他们已成为抢险救灾、关爱弱势群体的生力军。
  二、狠抓落实,把志愿服务具体工作落实到实处,服务弱势群体
  志愿服务工作是以红十字志愿者为主体,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开展社会服务、宣传关爱、募捐救助等人道主义工作,我们在具体做好志愿服务工作中,坚持专题活动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一是“母亲工程”。创建于1995年,十多年来,“母亲工程”先后共帮助近200名孤儿完成学业,现其中有6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计投入200多万元。这项活动绝大部分资金来源都是红十字志愿者自动捐献。“母亲工程”的实施,实实在在地为当地政府分忧解难,为孤儿学生铺就了成长之路,为社会培养了有用之才。目前,这项“母亲工程”已进入良好发展轨道,受惠于“母亲工程”完成学业现已就业的已有多人,他们现在主动地拿出部分收入反哺给“母亲工程”,红十字志愿者看到自己捐款产生如此良好的效果,捐助“母亲工程”的热情更加高涨,随着“母亲工程”的深入开展,将会有更多的孤儿受到关爱。
  二是“金晖行动”。“金晖行动”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以“一助一”长期结队服务为基本形式,广泛开展“青春辉映夕阳红”、“红领巾为老人送温暖”等主题活动,建立健全以“红十字青少年志愿者送温暖小组”为主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与驻军部队及“三老”优抚对象结队子,送温暖;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月”活动。泗阳县在2006年6月启动了“青春辉映夕阳红”红十字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教育、卫生等系统红十字会成立青年志愿者敬老爱老服务队,与敬老院的老人们结成“一助一”对子,利用节假日、休息日为老人提供做家务、陪老干部聊天、进行医疗保健等服务,为“三老人员”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个体和集体服务项目,极大地丰富了“三老人员”的晚年生活,我们在组织实施红十字青少年志愿者行动中,始终坚持活动开展与机制建设并举,组织发动与社会性招募同步的原则,通过社会化、事业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推动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三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人员分布广,大多在第一线和基层,各个行业都有,信息量广,不少人有特长,我们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中,注重发挥这些优势,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第一及时提供信息。志愿工作者在第一线,他们能及时提供信息,比如灾情的发生等,今年泗洪县发生水灾,就是红十字志愿者在第一时间向该县红十字会提供灾情,县红十字会及时将灾情向省市红十字会上报。第二实施组织监督。在发放救灾物资和送温暖物资中,由于面广量大,仅靠红十字会人员自身监督是不够的,我们就充分发挥红十字志愿者的作用,请他们帮助监督,效果十分明显。第三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红十字志愿者张考直擅长新闻报道和摄影,多年来,他为红十字会工作拍摄照片2千余张,向各级新闻媒体提供红十字会工作的新闻图片和稿件200余张(篇),被国家级报刊采用33张(篇),被市、县级新闻单位采用的稿件或图片119篇(张)。
  三、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志愿者服务工作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能否真正成为红十字会的生力军,能否更好地为弱势群体多做善事,关键是看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好坏,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志愿者队伍建设,首先是加强对志愿者工作的领导力量,成立专门的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秘书长兼任,常务副主任由一名红会专职干部担任,并设三个专门工作小组,确保志愿服务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其次是加强制度性建设,除了健全工作目标、计划、考核方法外,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使志愿者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做到有条不紊;第三是加强学习和沟通。为了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我们定期组织部分骨干成员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此外,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我们还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力所能及的保证,确保志愿服务工作能够持久、有序深入地开展。
  几年来,在志愿服务工作中, 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做了一些工作,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勇于创新,争取创造出更多具有宿迁特色的志愿服务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诞生和逝世乃人生必然
晚霞与晨曦皆光耀人间
 
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
                               
  一、自主发起、红会推动、部门配合、政府支持
  1995底,10多位离退休人员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张振声的支持下,发出关于捐献遗体、促进医学发展与殡葬改革的倡议书,倡导“三不两献一育”,即“不开追悼会、不接花圈挽幛、不用骨灰盒建墓土葬;献遗体供解剖、献器官供移植;骨灰用于植树造林”。倡议引起了市红十字会和当时南京市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张连发的高度重视,1996年初,张会长2次组织召开了卫生、民政、园林、殡葬、公安、法制、红十字会等部门负责人的协调会,确定了积极支持、规范管理、大力宣传、建立网络的思路。此后,市红十字会、“志友”筹备组先后召开4次捐献遗体志愿者座谈会;南京地区7家电视台、5家广播电台、10多家报纸从宣传报道、协助报名、协调工作、经费赞助等给予多方的支持;市法制局积极参与《南京市志愿捐献遗体管理暂行办法》、《南京市红十字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工作规范》的修订;市园林、市农林、殡葬等部门则考察落实“捐献遗体志愿者纪念林”事宜;每日侨报、南京市红十字医院等单位先后提供了办公地点;6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南京市志愿捐献遗体管理暂行办法》和《南京市红十字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工作规范(试行)》,同月,成立由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任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卫生局局长任副主任,法制、公安、民政、园林、农林局的局长、副局长和市红十字会秘书长任委员的南京市捐献遗体工作委员会,下设联络站和登记站,日常工作由南京市红十字会负责。10月3日,市民政局批复同意“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作为南京市红十字会的分支机构。至此,由群众发起筹组、政府大力支持、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红十字会主管的全国第一家捐献遗体志愿者组织正式成立。
  二、组织健全、制度落实、经费保障、自我管理
  1997年2月,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简称志友)干事会成立。他们协助市红十字会制订了《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工作条例》,以及干事会工作细则,财务制度暂行规定等,同时,将全市“志友”按区分成大组、小组,平时的会议、培训、联络,由干事会下达到组,再由大、小组长落实到每个“志友”。
  为解决“志友”经费,市红十字会会同南医大、东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每年向干事会提供4万元办公费,同时向社会宣传募集资金,以保证干事会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干事会是“志友”这个组织的领导机构,也是接受捐献遗体登记的办事机构,除总干事由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兼任外,其他干事 全部由遗体捐献志愿者组成。因“志友”实行的是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干事会和各大、小组长实际承担了从编印《志友通讯》,处理“志友”遇到的各种问题,接待和处理全国各地来信来访,办理遗体接受站的接受、登记手续,到去医院、敬老院及卧病在床的老人家中办理有关捐献遗体手续,到逝世的捐献者家中,帮助料理遗体接受事宜等几乎全部的日常工作。
  三、以人为本、优质服务、丰富活动、凝聚人心
  10多年来,志友干事会以一颗赤诚的心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筹建初期没有办公地点,顾问赵秉华就将自己的住处拿出来办公;干事李启龄,得知一位87岁患重病的老人要求捐献遗体,希望马上到家中代办手续,不顾自己已80高龄,赶去帮助填表登记,办好后又把登记表和纪念证亲自交到老人手中;86岁的郑藻民,“志友”3000多人的花名册,出于他亲手整理;常务干事童福庆,曾切除半个肺,带病主持工作;副总干事赵玉坤在担任宣传干事期间,不仅动员爱人参加了“志友”,而且在爱人患病住院期间,仍然挤时间完成《志友通讯》编辑任务。
  全市14个大组长,130小组长,都是这个志愿捐献遗体组织中的志愿服务工作者。他们齐心协力,用自己的行动服务人、感动人、凝聚人。玄武区高子良生前一直坚持在各社区宣传捐献遗体并承担全区100多名“志友”的走访和组织工作;秦淮区周蓉媛身患癌症,几年前爱人腰椎骨折,卧床不起,她一边照顾爱人,一边坚持将已捐献遗体的24位“志友”的亲属走访完毕;鼓楼区骆云,送 “捐献遗体纪念证”时不慎把膀子摔断,清明到纪念林植树那天,她吊着胳膊赶到集结地,安排本区“志友”参加活动;雨花区臧勇除完成本组工作外,还承担了全市的组织、联络、走访以及干事会交办的募捐、摄影和所有的电子文档处理工作。在为“志友”服务的同时,臧勇还积极参与其他各级各类的志愿服务,累计时间达到3千小时,2006年5月,他荣获“2005年度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
  每年清明前后,干事会都组织“志友”开展植树活动以及凭吊已捐献遗体者活动,1999年,“南京志愿捐献遗体者纪念林”建成,成为每年南京市捐献遗体志愿者和亲属们的固定凭吊之地;2005年,“纪念林”成为南京医科大学和东南大学对学生们的素质教育基地,学生们悼念活动和为医学事业献身的誓词赋予了纪念林弘扬博爱、倡导奉献、移风易俗、净化心灵的新义。
  “志友”在做好遗体捐献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市、区红十字会组织的“世界红十字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志愿者日”等集中宣传活动;在社区,他们也是一支十分活跃的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近几年,干事会还定期开展了健康讲座、家庭互访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志友”生活。
  目前,“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共吸纳了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将军、教育工作者、机关干部、僧人、工人、农民等各行业人士4000多人,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小的18岁,已实现生前愿望捐出遗体的514人。
  四、弘扬奉献、广泛宣传、各方支持、持续发展
  正如“志友之歌”所述:“我们欢唱生之快乐,我们拒绝死之忧愁,慷慨地,让躯体服务于后人,坦然地,把生命的价值追求”。“志友”们不仅奉献时间、精力,还常常捐出钱物来支持遗体捐献事业。已捐献遗体的原中科院院士、江苏省政协主席、东南大学校长钱仲韩先生,爱人、女儿、女婿都参加了“志友”,并捐款3000元支持“志友”工作;南京灵谷寺的浩如法师从参加“志友”到他去世捐体前,先后向“志友”捐款8000元;解放军某军卞庸中政委,儿女下岗,家庭并不富裕,但他把节省下来的3万元捐给了“志友”;顾问杨搜非,将积蓄的3万元资助南京医科大学特困生,2000元资助“志友”;副总干事殷明,一家三代6人参加“志友”,在干事会经费短缺时,他和爱人王琳自拿积蓄3000元用于办公和“志友”活动;联络干事徐小平,自己花钱为钱照荣、庄凤珍等90岁以上孤寡老人过生日……。
  据不完全统计,10年里,“志友”干事会以及各大、小组长志愿服务的时间超过16万小时;自己花费的电话费和交通费超过4万元;采写、编辑《志友通讯》39期,采用稿件、资料千余篇,近70万字,发往全国30多个城市。他们倡导的是博爱的情怀,他们实践的是奉献的快乐,他们追求的是生命的价值。
  从1997年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东方时空》、《夕阳红》、《讲述》等栏目,《中国日报》、《香港商报》等对外、境外媒体都对“志友”进行过深入报道,南京地区的新闻媒体更是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宣传、推动遗体捐献工作。广泛的报道和“志友”们深入的宣传,使南京的遗体捐献工作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支持率大幅提升,2005年,经抽样调查,南京市民对遗体和器官捐献的认可率达91.8%。2005年以来,“志友”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南京市骨干志愿服务队”, “第二届江苏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以及江苏省广电总台城市频道2006年度《南京零距离》公众服务大奖。
  2006年,南京医科大学建立了以介绍“志友”组织和事迹为主的医学伦理纪念馆,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人道、博爱、奉献的教育;雨花台功德园积极支持“南京志愿捐献遗体者纪念林”的二期工程,完成了“纪念林”从栖霞山红景园到功德园的搬迁,并向“志友”提供网上祭扫的平台。各方支持,为南京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6年12月2日,总会彭珮云会长亲自为刚迁址的“纪念林”揭幕,并指示:纪念林是广大志愿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标志,要继续大力支持“志友”的工作,发扬他们“生与死乃人生必然,晚霞和晨曦皆光照人间”的唯物主义人生观,使“纪念林”成为弘扬无私奉献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基地。


 

红十字志愿服务的“别样”选择
——我的志愿服务之路
池子华
 
  红十字志愿服务,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笔者作为一位学者,结合自己的专业,选择了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参与志愿服务,亦可谓“学有专长”了。
一、与红十字“结缘”
  笔者对红十字运动原本一无所知,最初的研究方向是近代政治史,出版过《曾国藩传》、《张乐行评传》、《晚清枭雄苗沛霖》、《幻灭与觉醒》等著作。1991年,由安徽师范大学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重心转移到社会史领域,并以近代流民问题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流民是弱势群体,兵灾匪祸,自然灾害,迫使他们背井离乡,居无定所,命运多舛,经常陷于无以为生的尴尬境地。在搜集整理流民资料的过程中,“红十字”进入笔者的视野。作为民间社会救助团体,她把“博爱”甘露洒向流民,给予他们生的希望。笔者觉得很新奇,对红十字会就有一种探究的冲动,萌发撰写一部《红十字与近代中国》的学术著作的“奇想”,加之1991年长江大洪水,红十字会员活跃的身影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更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只是撰写《中国近代流民问题研究》学位论文(论文后以《中国近代流民》为书名,1996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修订再版),这一愿望埋在心底。1994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安徽师范大学执教,两年后调河北大学。工作变动以及教学、科研任务沉重,研究红十字运动的计划一直无暇兼顾,直到1999年,才把这一研究计划提上日程。这年金秋,笔者贸然致函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建议强化会史的研究,并提出写作《红十字与近代中国》的构想,希望能够得到总会的支持。笔者知道,这样的信很容易石沉大海,所以不敢心存奢望。令笔者感动不已的是,这封原本无足轻重的小信,竟引起时任总会专职副会长的孙柏秋教授的高度重视,孙副会长亲笔复函,表示支持,并表达了合作的意向——这当然是笔者求之不得的,同时嘱托杨国堂先生惠寄《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中国红十字会的九十年》二书。激动万分的我当即打电话给安徽人民出版社,邀其加盟,汪鹏生社长二话没说,纳入出版计划。笔者由此与红十字“结缘”。
二、出版《百年红十字》
  与红十字“结缘”,并不意味着参与志愿服务。要为红十字事业尽绵薄之力,就应该埋头苦干,拿出象样的研究成果。从1999年秋开始,笔者带领研究生,钻进图书馆,收集红十字运动历史资料,走上了以学术研究的独特方式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之路。
2000年1月13、14日,这是令人难忘的日子,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孙柏秋副会长、杨国堂先生,安徽人民出版社汪鹏生社长、周子瑞编辑,与笔者首次相聚北京,共商红会史研究事宜,提出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长远规划即编辑出版“中国红十字书系”系列丛书,其中自然包括《红十字与近代中国》。鉴于2004年中国红十字会迎来百年华诞,商定“近期目标”先行推出《百年红十字》一书,以再现中国红十字会百年风雨的曲折历程,以为“中国红十字书系”之铺垫。之后,我和几个研究生一道,广泛搜求红会史料,杨国堂先生也把自己珍藏的资料毫无保留的“奉献”出来,孙副会长更是多方协助,提供大量难得的材料。经过三年多的苦战,书稿终于杀青。在此期间,2002年5月30日,笔者携带部分书稿,与孙柏秋副会长一道,拜访了原卫生部部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钱信忠先生。钱老对书稿赞不绝口,欣然同意为本书作序,并出任名誉主编。
  2003年9月,在中国红十字会喜迎百年华诞的时候,这部60万言的《百年红十字》,由安徽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精装出版。这是第一部全面再现中国红十字会百年史事的学术著作,被学界誉为“为中国慈善界放一异彩”。(王卫平、王晚英:《为中国慈善界放一异彩》,《安徽史学》2004年第3期)钱老先生为“序”给予高度评价,强调“这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红十字会百年史的力作,值得广大读者尤其是红十字工作者认真研读”。他并指出:“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颁布实施,这是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新的里程碑。中国红十字事业蓬勃发展,前景广阔,作为一位老红十字会员,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只有认真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才能推动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希望红会同仁以《百年红十字》的出版为契机,强化对会史的研究,以史为鉴,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百年红十字》的出版,是笔者以学术研究参与志愿服务的结晶,事实说明,在这一领域耕耘,收获多多,大有可为。而钱会长等老一辈红十字会员的鼓励,也坚定了笔者用“笔”参与志愿服务的信心。
三、苏州“创业”
  2001年7月,笔者在河北大学的服务期告满,乃应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之邀,举家南下,落户神往已久的人间“天堂”苏州。
  苏州是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发达之地,也是笔者“创业”的理想去处。来苏州之前,孙柏秋副会长嘱咐,南下后一定去拜访苏州市红十字会郝如一秘书长,他是红十字会系统的“一枝笔”,他会支持你的事业。但到苏州后,几度欲往又止。《百年红十字》还在撰写之中,没有象样的“礼物”,实在不好意思烦扰。2003年秋《百年红十字》新鲜“出炉”后,便迫不及待携之“礼”拜,果然受到郝秘书长热情接待,晤谈良久,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谈及未来合作,一拍即合。我提议联手编一部能够全面反映中国红十字会自成立以来重大活动的“编年史”——《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1904—2004》,郝秘书长极表赞成,愿鼎力襄助。《红十字与近代中国》交付出版(近40万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为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红十字会近代历史的学术论著并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苏州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0年前的心愿完成后,在苏州市红十字会臂助下,笔者带领弟子们,潜心攻关,志愿服务取得累累硕果:
  ——为推进研究工作的开展,在笔者与郝秘书长的积极奔走下,在省红十字会鼓励下,2005年12月7日,苏州市红十字会与苏 州大学社会学院联合发起成立“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这是为全国第一家以红十字运动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笔者出任研究中心主任。“中心”在积极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的同时,特别注重其社会效应的发挥,致力于学术界与红十字系统的沟通与交流,致力于走一条同各方群策群力与社会携手发展之路。为了扩大对“中心”的宣传,“中心”一方面呼吁学术界更多关注红十字领域,支持和参与红十字运动研究;另一方面呼吁红十字会人士为红十字运动研究工作给予应有重视——挖掘提供研究素材,注意总结实践经验,积极开展理论探索,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结合。在这样的思想指导和精诚合作之下,“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健康发展、高效运行,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2006年1月18日,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江苏省红十字会“十一五”发展规划论证会。
  ——2006年1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苏州市红十字会合编,笔者与郝如一主编的《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1904—2004》。这是第一部检索中国红十字运动百年史事的工具书,也是研究中心的重要标志性成果。2007年9月,该书荣获第九届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6年5月8日,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hszyj.net)正式开通,是为全国第一家红十字研究的公益性学术网站,以朴素庄重的版式风格、丰富深刻的文章内容和前沿凝重的学术内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网站开辟“新闻中心”、“最新动态”、“中心介绍”、“法律章程”、“电子期刊”、“人道沙龙”、“他山之石”等几大栏目,为红十字运动研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红十字运动研究》电子期刊(季刊),面向全国征稿,目前已出7期,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近百万言。“电子期刊”汇集了海内外红十字研究和红十字工作的最新成果和主流思想,为有志于研究红十字运动的海内外学者、业余爱好者以及各级红会组织、红十字会会员和志愿者提供沟通交流平台,并希望通过这一载体推动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深入。
  ——2007年4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由郝如一与笔者主编的《红十字运动研究》2007年卷。本卷精选了中心网站2006年《电子期刊》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了中心过去一年的重要研究成果。该刊为国内第一份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学术理论期刊,反映了国内红十字领域学术和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对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7年6月,鉴于中华书局出版的台湾学者张建俅所著《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存在严重错误,特致函总会王海京秘书长。经总会多方交涉,中华书局、国台办、新闻出版署立即采取措施,停止发行该书,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2007年10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笔者与郝如一主编的《江苏红十字运动》第1卷(共三卷),这是我们主编的“红十字书系”之一种。该书系将推出一系列有关国际红十字运动、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学术研究成果,扩大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
  ——发表《抗战初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战事救护》(《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中国红十字会辛亥战时救护行动》(《民国档案》2004年第1期)、《从中国救济善会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史林》2005年第2期)、《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救济日俄战灾述论》(《清史研究》2005年第2期)、《孙中山与中国红十字运动》(《光明日报》2006年1月6日)、《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赈灾行动述论》(《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6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一九一二年说质疑》(《光明日报》2007年9月21日)、《“复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慈善活动论纲》(《文化学刊》2007年第5期)等数十篇学术论文,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出席苏州市红十字会秘书长例会,参与红十字会系统重大活动,把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对接起来,为红十字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研究生导师,笔者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选择与红十字运动相关的论题进行研究,以培养专业研究人员,壮大研究队伍。
  融入苏州市红十字会,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参与志愿服务,得到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彭珮云会长的首肯与称赞。彭会长在2006年12月到苏州视察时指出:“你们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从理论上总结实践经验,提升认识,很有必要。我希望总会也能与研究中心合作,共同推进红十字理论研究的深入”。总会秘书长王海京也专门致函笔者,表示赞赏。
  江苏省红十字会领导一直关心我们的研究工作,已将与苏大合作开展红十字运动研究列入省社会事业“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2007年4月13日,省红会党组书记、副会长张立明同志会同苏州大学领导共商合作开展红十字运动理论研究事宜,张副会长说:“红十字运动诞生100多年来,一直是具体工作做得比较多,系统的理论研究工作做得比较少,苏大与苏州市红十字会的合作增强了这方面的力量,如果要进一步宏扬和普及红十字运动精神,相关的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省、市红十字会可与苏州大学继续加大红十字运动研究领域的合作,相互支持,进一步提升实践与研究的结合度,以促进红十字运动的发展”。
  同时,“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的成果还引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代表处的关注和兴趣。2007年7月5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代表处新闻官员胡向群女士到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考察,听取了中心工作情况的汇报。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夏东民教授会见了胡向群女士。
四、新的起点
  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参与志愿服务,固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笔者深知,成绩的取得,与苏州市红十字会以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江苏省红十字会、苏州大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更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在笔者的团队中,博士生如杨红星、徐国普、王专、孙语圣、何晓坚、吴佩华等,硕士生如吕志茹、刘红燕、崔家田、王晚英、王银、孙红璠、薛丽蓉、曹金国、齐现厂、王媛媛、邵晓芙、王慧敏、沈燕燕、姚惟尔、邓通、杨二兰等,都参加了课题的研究,同甘共苦,他们与笔者一样,是光荣的红十字志愿者。尤其是苏州“同程网”的同仁,全程赞助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网站的开通及运行,令人敬佩。可以自豪地说,笔者背后有一支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靠着“团队”精神,共同走出一条“别样”的志愿服务之路。荣获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实际上是集体的荣誉。
  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是对笔者的激励与鞭策,也是笔者志愿服务征程上新的起点。在未来的志愿服务行动中,笔者将以“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为依托,在苏州市红十字会和苏州大学共同关怀下,整合学界尤其是苏州大学研究力量,陆续启动《国际红十字运动:历史与研究》、《美国红十字运动研究》、《日本红十字运动研究》、《韩国红十字运动研究》及《红十字运动与和谐社会建设》、《红十字运动的社会学研究》、《红十字运动的伦理学研究》、《红十字运动的法学研究》、《红十字运动的灾害学研究》、《红十字运动的文化学研究》、《红十字运动的管理学研究》、《红十字运动的新闻学研究》、《红十字运动的传播学研究》等课题,逐步拓宽研究的领域,把国际红十字运动、中国红十字运动与江苏、苏州红十字运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以苏州大学为依托,开办红十字会系统研究生班及长、短期培训班,培养红会系统所需人才,使“中心”成为红十字会的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合作,影印出版《中国红十字运动资料长编》;广泛征集国内及国际红十字运动历史资料,把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打造成为资料中心;中国红十字会历史悠久,成立“中国红十字历史博物馆”是必要的,笔者愿不遗余力,予以协助。
  总之,笔者期望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江苏省红十字会、苏州市红十字会以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东亚代表处的指导、支持下,不断扩大志愿服务领域,把“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在海内外有较广泛影响的红十字运动学术研究基地,更好地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经验交流]栏目(一)[12.25]
[经验交流]栏目(二)[12.25]
[经验交流]栏目(三)[12.25]
 ·暂无
[经验交流]栏目(一)
[经验交流]栏目(四)
[经验交流]栏目(二)
[经验交流]栏目(三)
[领导有言]栏目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