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历史研究]栏目 << [人物专访]栏目 | [图书评论]栏目 >> 
 发布日期:2010-9-30 15:15:46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建国后江苏红十字青少年国际通讯活动述论
沈燕燕
 
    内容摘要:建国后,随着江苏各级红十字会的建立,红十字青少年国际通讯活动受到重视并得以开展。本文通过对该活动的分析,揭示其具有的深刻意义,并期望能对全国全省的青少年国际通讯活动有所启示。
    关键词江苏  红十字青少年  国际通讯活动
 
    “国际通讯活动始创自欧洲儿童向美国儿童表示感谢的通信,其后形成为红十字青年的一种主要活动”[①],为了易于表达,该活动主要采取交换纪念册和小礼品这种图片、图画、实物的形式[②],而不采用文字通信的形式。如1957年夏季,南京、无锡两个市的有关学校红十字少年和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等十多个国家的红十字少年交换信件并互赠礼品,有纪念册、手工艺品、电动仪器模型、植物标本等。[③]
    该活动的开展能加强各国青少年间的友好联系,“收到合作同情的效果”。早在建国前,江苏亦即中国第一个红十字青少年组织——红十字青年服务团成立后,即组织团员制作国际交谊纪念册,参加国际交谊纪念册展览,与美国童军做联谊游湖野餐活动等。服务团制作的纪念册同其他青少年制作的纪念册一同参加了展览,最后选定226册寄赠美国红十字会。[④]
    建国后,为了响应中国政府和平外交的策略,同时培养青少年的国际主义精神,红十字青少年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成为江苏红会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1956年至1963年间,南京、苏州、无锡等市红十字青少年与苏联、南斯拉夫、日本、泰国、古巴等十几个国家的红十字青少年开展交流活动。1964年4月,南京、苏州、无锡等市红十字会,组织红十字青少年制作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具有民族风格、精致美丽的纪念册和礼品,与亚、非、拉、欧等10个国家红十字青少年进行交流活动。1965年苏州、南通、常州等地红十字青少年,制作了集邮卡回赠给澳大利亚、委内瑞拉等国红十字青少年。[⑤]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至1966年10年间,中国在倍受美苏等方面的压制下,继续以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作为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特别注意“大力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团结与合作”[⑥]。在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国际通讯活动中也充分响应了国家的方针政策。如1963年,总会发布通知要求主要将亚、非、拉美作为进行国际通讯的重点国家,西方国家一般不主动送,社会主义国家除确定的重点国家外,也暂不主动进行,当年江苏省的通讯对象被定为委内瑞拉、智利、泰国、多哥、朝鲜、古巴和菲律宾等七个国家。[⑦]这一点充分折射了红十字青少年国际通讯活动所具有的时代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对外关系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秉承了中国和平外交的一贯作风,在此基础上红十字青少年之间的国际友好交流活动也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江苏省各地红十字会自从恢复工作以来,不少红会都组织中小学红十字青少年与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的红十字青少年互赠画册等,进一步增进了各国红十字会与人民之间的友谊。如1982年江苏各地青少年就和罗马尼亚、日本、捷克、波兰等十多个国家的红十字青少年进行了友好通讯,互换礼品等活动。[⑧]1987年,徐州一中戚飞同学的“红十字花”一文,被总会选中与新西兰红十字青少年交流,并建立了通信联系。常熟市社会福利院常欢和南京市聋哑学校学生赵小东2名残疾儿童的美术作品,在第七届残疾儿童工艺美术作品国际大奖赛上获奖。[⑨]
    不仅如此,青少年间的国际交流活动增添了新的形式与内容,除参加国际间的绘画比赛、作文展、交换手工制品和纪念品等,还多次选派青少年参加国际间的互访交流和国际夏令营活动,且对青少年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成绩优秀,并且外语水平比较高的。如1987年8月,镇江和连云港2名红十字青少年,代表江苏省红十字会参加了总会在昆明举办的国际夏令营。1989年9月1日至14日,无锡一中学生唐燕蕾被选送赴意大利参加国际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活动。[⑩]1994年,经江苏省红十字会牵线搭桥,南京金陵中学与日本熊本县荒尾高校建立了友好联系,教师和学生互访交流。[11]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势必能达到更为显著的互动效果,青少年们在直接沟通、互助互学中,建立友谊,进一步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特别是将学习活动不仅仅局限在红十字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方面,还延伸到了两国两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生活习惯、思想理念等多个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江苏省举办了首届中德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来自德国红十字会勃兰登堡州分会的10名红十字青少年与江苏省红十字青少年进行了友好交流。[12]这项活动对江苏的红十字青少年国际交流工作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开拓,将该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创造成江苏的一个品牌工程,意义非同凡响。
    由上得出:红十字青少年的国际通讯活动意义无疑是深远的。首先,成为向外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青少年生活学习情况的窗口,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及青少年状况。第二,直接的交流活动增进了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红十字青少年的友谊,促进了地区间红十字会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树立了江苏省红十字青少年的良好形象,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符合中国和平外交的政策。第三,丰富的活动内容开阔了红十字青少年的视野,同时也培养了青少年的国际主义精神。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①] 袁可尚:《红十字青少年会员组织之目的和活动》,《红十字月刊》总第13期(1947年1月),第4页。
[②] 纪念册的主要内容可包括下列几个方面:⑴本校红十字青少年活动情况介绍——学习卫生知识,进行卫生宣传,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和卫生救护等各项活动。⑵学校情况介绍——有多少学生,学习些什么,有些什么设备。⑶各项课外文娱活动。⑷本地自然环境、特产、名胜古迹等。⑸红十字青少年自己的美术作品、手工、剪纸等。⑹中国邮票。⑺植物标本。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画报剪报。注意事项:⑴纪念册里的照片、图片或实物要附文字说明,说明文要简短,不要把我国党和政府提出的政策或口号直接搬到纪念册上。⑵纪念册一般不要贴我国的领袖像,也不要把我国的领袖像作为礼品送给国外的红十字青少年。如纪念册上画有国旗,要注意使五星大小和位置合乎标准。礼品可用青少年自己做的雕刻、编织、刺绣、图画、集邮等。注意事项:礼品要小巧、轻便,不易损坏破碎的。(《关于继续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国际通讯活动的通知》,苏州市档案馆资料,全宗号C36,目录号9,年代号1963,案卷号10。)
[③] 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④] 池子华、郝如一等著:《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页。
[⑤] 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02页。
[⑥]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⑦] 总会根据有红十字青少年会员的国家确定了进行国际通讯的重点国家如下:
社会主义国家——古巴、阿尔巴尼亚、朝鲜
拉丁美洲国家——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巴拿马、巴西
东南亚国家——菲律宾、泰国、锡兰、巴基斯坦、缅甸、印尼
西亚非洲国家——伊拉克、黎巴嫩、加纳、多哥、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突尼斯、阿联酋
总会根据各地红十字会的具体情况将数字和通讯的对象分配如下:
城市   纪念册本数  通讯对象
北京市     5       古巴、朝鲜、秘鲁、巴基斯坦、阿联酋
上海市     5       古巴、墨西哥、菲律宾、加纳、利比里亚
江苏省     7       委内瑞拉、智利、泰国、多哥、朝鲜、古巴、菲律宾
广东省     8       阿根廷、哥伦比亚、缅甸、阿尔巴尼亚、泰国、巴西、巴基斯坦、锡兰
(《关于继续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国际通讯活动的通知》,苏州市档案馆资料,全宗号C36,目录号9,年代号1963,案卷号10。)
[⑧]《盛立同志在省红十字会理事会会议上的讲话》(1982年1月20日),江苏省红十字会档案资料。
[⑨] 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⑩] 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11] 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
[12]《江苏省红十字青少年工作介绍》,江苏省红十字会网,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与美国红十字会
王宁宁 高芳英
 
    根据地质学,地震是异常强大的地质事件,是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世界历史上有无数起地震发生,大部分发生在偏远地区,对人类遭受的损失在地域范围和经济范围上都有限。但如果地震发生在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影响必定是毁灭性的。1906年发生在美国旧金山的大地震,就是有史以来罕见的毁灭性自然灾害。年轻的美国红十字会,在这场地震中充分发挥了红十字精神,立即行动起来,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宗旨,展开了积极的救援活动。在救援活动中,美国红十字会经受了考验,积累了救灾经验,创立了协助政府应急救灾的典范,扩大了红十字会在美国和国际上的影响。
 
一、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的严重后果
    美国的旧金山是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海湾城市。“20世纪初,旧金山市虽然只有短短60年的历史,却已成为美国经济、贸易和文化的重要城市,对内、对外贸易仅次于纽约。它还是美国通往东方的大门”[1]
    “1906年4月18日凌晨5时13分”[2],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旧金山市晨曦初露,整个城市还在沉睡。突然,地底深处传来一阵深沉的轰隆声,地面开始剧烈颤抖,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整个旧金山市。美国新闻记者约翰·巴雷特(John Barrett)记下了当时的感受:“只觉得双脚在慢慢往下陷。紧接着,大地开始剧烈摇晃,人们摔倒在地。我试着从地上爬起来,但总是摔倒……我发现不远处的高楼等建筑也在剧烈地震颤。顿时,耳边传来巨大的轰隆声,只见一幢幢大楼像醉汉似的直往下坠。房屋倒塌之处乱成一片,破碎的玻璃门窗哗哗直响,碎石堆积如山。不远处,一个身着工装、手提饭盒的建筑工人走在上班的路上,一根巨梁倒在他的身上,当场将他压得血肉模糊。周围发生的一切仿佛持续了1个小时,但事实上不到2分钟。我刚从地上爬起,大地又开始晃动,不过这一次的强度不如第一次猛烈,我抓住旁边的东西,勉强站了起来”[3]。 根据约翰·巴雷特身临其境的描述,地震恐怖地摧毁着城市的一切:建筑物疯狂地摇晃随即倒塌,倒塌的墙体堆积在街道上,扬起的尘埃令人窒息;街道就像波浪一样起伏扭曲,人行道被撕裂,电车轨道被掀起变弯;马匹在恐怖的黑暗中狂奔,人群在绝望地呼救……。这场大地震仅仅持续了75秒钟,但震后的旧金山已是一片瓦砾,“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使用的全部炸药的总和”[4]。更为可怕的是地震引发了一场熊熊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使震后大火的破坏性远远超过了地震本身,“以至于人们在回顾这场灾难时,更多的人称之为‘旧金山大火’”[5]
    地震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首先,数以千计的人口瞬间殒命。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估计,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和随后的火灾中,死亡的人数为3000人。[6] 由于地震发生在凌晨,大多数人还在家中熟睡,天崩地裂的地震埋葬了毫无准备的人们。震后裸露的电源冒着火花燃着了倒塌房屋的木头,地下释放的气体与明火或翻倒的火炉渣接触助长了火势,一些惊慌失措的幸存者刚刚脱离了被坍塌的建筑物压死或埋葬的危险,却无法逃脱被大火吞噬的灭顶之灾。市区到处可见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40万人口中有25万无家可归”。[7]
    其次,几亿财产化为灰烬。美国学者德波尔(Jelle Zeilinga de Boer)和桑德斯(Donald Theodore Sanders)分析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的代价:“之前曾经有过一些震级较大的地震,有几起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更多,但几乎没有一次地震带来这样严重的后果。在受影响的整个地区,财产损失无法估量。在旧金山市内一个面积超过4.7平方英里的区域内,有28000座建筑物被摧毁,包括了整个商务区和超过一半的城市住宅区”[8]。建筑物像积木一样倒塌,商业区里的大部分房屋被地震摧毁,旧金山海湾沿岸那些建在沙质土地上的木屋,在地震中全部变成废墟。18日下午,市中心的商业街区已经陷入一片火海之中。“著名的皇家大旅馆,这个海湾城市的象征,抵抗住了地震,却被大火烧成了灰烬”[9]。“星期四黎明时分,巴巴里海岸火光冲天,周围被映照得通红。在海上160公里远的地方都可以看见旧金山上空浓烟滚滚,尘土飞扬”[10]。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估计,1906年因地震和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达4亿美元(约今天的50亿美元)之多[11]
    再次,城市生活瘫痪、经济秩序混乱。不仅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困难,连救火的消防车和消防水龙头一时难于找到水源,“因为地下供水管道和蓄水池管道在地震中遭到了破坏”[12],最后只得动用海军军舰上的消防设施救火。电力设施的毁坏和灾后大火的燃烧,使得有些地方夜晚更加漆黑,有些地方被大火烧得炙热通亮。商业街区的坍塌,使商店已经无法正常营业,造成生活日用必需品奇缺。昔日繁忙的港口,已不见往来的贸易船只,“主要的经济和贸易地区几乎被百分之百地损坏”[13]
“这场地震及随之而来的大火,对旧金山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主要城市所遭受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4]。由地震引发的自然火灾本来经过消防队员的奋力扑救,很快得到了控制,但人为的纵火却扩大了灾情。当时美国的保险法规定,因地震损坏的房屋财产,保险公司是不予理赔的,而房屋受到火灾的破坏,却在理赔的范围。“所以有些屋主就放火烧毁自己已被地震破坏的房子以便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15]。政府当局为了制止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调动了军队,凡发现纵火者就地枪决,这才控制了灾情。
 
二、美国红十字会在地震后的救援活动
    到1906年,美国红十字会刚刚成立25年。年轻的红十字会虽然从1881年成立以来,已经参加了1881年密歇根森林火灾、1889年宾夕法尼亚州南部城市约翰斯敦(Johnstown)特大洪灾、1900年得克萨斯州东南部港市加尔维斯敦(Galveston)飓风潮汐波袭击等多次自然灾害的救援活动,但是面临历史上罕见的灾难性大地震,还是第一次。
    红十字会的救援工作能力及效果经受了很大的挑战,灾后救援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首先,积极募捐钱物,招募志愿者奔赴震区,参与救援活动。震后第二天,美国红十字会就募集到了一批钱物,该会组织捐赠的钱款和捐赠的食品、药品、帐篷、棉被等,都在紧急救援阶段对维持灾民的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会也紧急招募了志愿者,组织了100位志愿者奔赴旧金山,“与旧金山市政府的救援小组合作,成立了一个名为旧金山救援和红十字基金会的公司,专门管理和分配向公众募集到的850多万美元”[16]。“许多捐助者具体说明了他们把钱用于何处的意愿”[17]。红十字会与当地政府组织的合作救援非常成功,除了根据捐助者的意愿外,他们还根据不同地区受灾情况的轻重以及灾民需求状况的不同,把旧金山分成数个小区,根据不同地段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帮助,争取合理有效地利用每一美元的捐款,合理有序地发放救灾款物,使灾民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其次,独立开展具体的救援工作,为灾民提供医疗服务、帮助灾民安排食宿、重建家园。“旧金山地方红十字会拥有护士委员会,在地震和大火后,许多护士成为志愿者” [18]。“这些志愿者积极投入到了灾后救援中”[19],减轻了伤病者的痛苦;旧金山灾后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饮食问题,很多灾民处于饥饿中,更别提能吃到热的食物。红十字会做灾民之所需,在旧金山全城范围内分设多处临时厨房,灾民们可以用食品代用券或者仅10美分就可吃到一份热气腾腾的饭菜;红十字会用木材搭建了许多简易的房子,代替最初由军方提供的临时帐篷和小棚子,为无家可归的灾民提供了安身之处;红十字会给那些准备重建自己家园的灾民提供500美元的奖励,鼓励灾民在被毁的家园基地上,重振旗鼓[20];红十字会在商业区为工匠提供工具修建店铺,为商人提供进货渠道,帮助恢复商业经济;红十字会把剩余的可利用资金以多种形式发放给那些有需要的灾民,如重建社区可以获得500美元的贷款等[21],这些资金使有些灾民可以不依靠救济,重新开始独立的新生活。
    红十字会积极参与救援活动,不仅减轻了受灾者的痛苦,也降低了政府救灾的压力,帮助灾民树立了重建家园的信心,增加了灾民重建家园的力量。
 
三、参与震后救援扩大了红十字会的影响
    虽然国际红十字会成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战地医疗救援服务。但是美国成立了红十字会以后,在“1900年和1905年国会向该会两次颁发证书,指出该会的服务目的是援救士兵、退伍军人及其家属和各种自然灾害的灾民”[22],也就是说,美国国会特许美国红十字会不仅在战时,而且在和平时期担负协助民众减轻和摆脱因灾难产生的痛苦。因此,自然灾难的救援是和平时期红十字会的一项主要工作。
    虽然美国红十字会自成立以来参与了历次的救灾活动,但毕竟它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在民众中的影响还十分有限。当红十字会的救援队伍不辞辛劳到达旧金山,准备协助政府参与救援时,受到了当地民众的阻止。“尽管当时旧金山也很需要紧急救助,但是人们并不欢迎红十字会组织的到来”[23]。原因很简单:尽管美国红十字会已有25年的历史,但普通民众对红十字会并不清楚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当灾难来临之后,民众不欢迎红十字会,甚至有抵触的情绪。“他们认为救援工作应该由旧金山自己来解决,红十字会组织的援助对旧金山是个极大的侮辱”[24]。这与美国极强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民族特性有关。在这种情况下,红十字会忍辱负重迎难而上,决没有因此而放弃救援工作。他们坚持宣传人道、博爱、奉献的国际红十字精神,一切以救援为先,坚持用最无私的实际行动,彰显伟大的人道主义救援精神。在工作中,对募集来的钱物账目公开,公平、公正地分发救灾物资,最终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信任。正是红十字会在此次救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博爱、无私奉献,扩大了红十字会在美国政府和公众心中的影响,证明了红十字会是个可以信赖的组织,使得政府和民众对红十字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树立了红十字会的良好形象。“美国的很多报纸对美国红十字会的灾后救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该组织在灾后救援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25]。总统也曾经赞扬:“美国红十字会是唯一一个被国会批准和授权的国家重要紧急救援组织,是能够承担此次救援任务的首选组织”[26]
    国际红十字会组织对美国红十字会在旧金山大地震中的救援工作也给与了高度评价,国际红十字会成员国纷纷赞扬美国红十字会的贡献。
    另外,美国红十字会从旧金山大地震的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地震救灾经验。首先,应该在志愿救援队伍达到灾区之前,募集尽可能多的资金和救灾物资。其次,需要尽快建起食堂,为灾民提供三餐,以免灾民饿死扩大灾情。第三,尽快搭建简易木房,安置无家可归者,以免灾民受冻。第四,协助地方政府抢修电力设施和水源供应,避免生活混乱。第五,防止震后火灾、瘟疫、鼠疫、疾病侵袭,减少损失。第六,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灾情,分区合理使用捐款。这些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在以后的救灾活动中,被普遍采用。
    然而,红十字会在这次救援活动中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比如,红十字会的医疗救援经验不足,缺乏志愿救治医生和护士,一般志愿者没有医疗经验与实践,需要招募更多的志愿医生和护士。还如,红十字会没有为灾民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遭遇灾难的人所看见和经历的事情可能会让他们的心理难以承受,“灾难带给人类的心理危机轻则直接影响个人家庭生活和社会不安定”[27],重则危及人的生命,所以心理健康援助至关重要。可当时的红十字会人手少、规模还不大,连普通医疗医生志愿者都缺乏,更谈不上心理医生了。直到“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署(FEMA)着手制定灾难受害者服务方案,资助有关重大灾难的社会心理反应研究”[28] 之后,美国红十字会才拥有了专门经过培训、具有灾难心理指导经验的人员。
    总之,通过旧金山大地震的救援活动,检验了红十字会组织的精神、功能、效率,可以看出红十字会是一支特殊的队伍,是一簇希望的圣火,是从事人道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分担国家和政府救灾重任的非政府组织,是美国一支能够释放巨大能量的应急救灾力量。
(作者分别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1]宋俭、王红:《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2]西德尼.泰勒、拉尔夫斯.托克曼.塔尔:《旧金山大灾难》(Sydney Tyler、Palph Stockman Tarr:San Francisco’s Great Disaster),旧金山1906年版,第50页。
[3]宋俭、王红:《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1页。
[4]宋俭、王红:《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
[5]宋俭、王红:《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6] http://quake.wr.usgs.gov/info/1906/casualties.html
[7]【美】安德鲁·布希著、李莉译:《大灾难后的金融变局》,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8] 德波尔、桑德斯:《人类历史上的地震:地震灾害的深远影响》(Jelle Zeilinga de Boer, Donald Theodore Sanders, Earthquakes in Human History: The Far Reaching Effects of Seismic Disruptions)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 陈浓颜:《百年之痛,大地震摧毁旧金山》,World Vision,2006.08。
[10] 宋俭、王红:《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11] http://quake.wr.usgs.gov/info/1906/casualties.html
[12] 宋俭、王红:《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13] 宋俭、王红:《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14] http://zh.wikipedia.org/wiki/1906.html
[15] http://zh.wikipedia.org/wiki/1906.html
[16] http://www.redcross.org/museum/history/sanfranquake.html
[17] 查尔斯J.奥康纳、弗朗西斯H.麦克莱恩等:《旧金山救济调查》(Charles J. O’Connor,Francis H. Mclean.ect:San Francisco Relief Survey),纽约1913年版,第102页。
[18] 拉维尼亚L.多克等:《美国红十字护理史》(Lavinia L. Dock etc., History of American Red Cross Nursing),纽约麦克米伦公司1922年版,第129页。
[19] 拉维尼亚L.多克等:《美国红十字护理史》(Lavinia L. Dock etc., History of American Red Cross Nursing),纽约麦克米伦公司1922年版,第129页。
[20] http://www.redcross.org/museum/history/sanfranquake.html
[21] http://www.redcross.org/museum/history/sanfranquake.html
[22] 杨生茂、张友伦:《美国历史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8页。
[23] http://www.redcross.org/museum/history/sanfranquake.html
[24] http://www.redcross.org/museum/history/sanfranquake.html
[25] http://www.redcross.org/museum/history/sanfranquake.html
[26] http://www.redcross.org/museum/history/sanfranquake.html
[27] 赵炜、程云松等:《灾难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专栏V:美国联邦灾难心理卫生服务系统》,中国重病急救医学,2005年9月,第17卷第九期。
[28] 赵炜、程云松等:《灾难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专栏V:美国联邦灾难心理卫生服务系统》,中国重病急救医学,2005年9月,第17卷第九期。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理论园地]栏目
[历史研究]栏目
[目录]栏目
[工作研究]栏目
[人物专访]栏目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