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图书评论]栏目 << [观察思考]栏目 | [文献资料]栏目 >> 
 发布日期:2006-11-8 0:28:19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建国后中国红十字会的机关刊物
池子华
   
  本文简略介绍建国后中国红十字会机关刊物演变的历史。作为喉舌,机关刊物在推进中国红十字运动,传播国际人道主义法诸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见证了中国红十字会跌宕起伏的曲折历程。
一、《新中国红十字》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经过改组,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在万象更新的时代背景下,《新中国红十字》(月刊)于1950年9月30日创刊发行。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的机关刊物,《新中国红十字》既是新的刊物,也是1913年创刊的《中国红十字会杂志》的继承。她的办刊方针是:根据“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及“动员和组织人民实行自救助人”的救济福利方针,协助各级人民政府,面向人民大众,宣传并推广防疫、卫生、医药及救济福利事业。具体任务有五,即“传达总会各种政策、计划、决议及重要报告”;“报道总会、分会、国际红十字会的动态,及有关团体机关的重要消息”;“提出并讨论红十字会的特殊问题,举出工作中的典型例子,交流经验”;“进行卫生教育和救济福利政策教育”;“进行红十字会工作及红十字会工作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她表示“将努力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各地分会、与会员群众、与红十字工作者、与红会事业有关的机关团体和个人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使会与群众联为一气,共同为搞好红十字会工作而努力。”[1]
  《新中国红十字》创办后,遵循办刊方针,围绕五大“具体任务”,月月准时出刊,将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各种信息,传送到全国各地分会,“以帮助他们了解红十字会的政策和会务发展的情况,并从实际中否定旧的,创立新的,找出红十字会今后发展的方向;又寄发中央人民政府有关单位、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全国卫生民政行政机构,以冀全国行政首长及各级干部对新中国的红十字会有所了解,更好地指导和协助人民红十字会事业的展开;本刊也广泛地寄发全国医药界、救济福利界、各医学校、各大医院、各大图书馆以及北京市工会、文化馆等,希望引起广大群众对红十字会的认识与兴趣。”[2]用心可谓良苦。
  随着红十字事业的发展,《新中国红十字》在探索中不断改进,栏目增多,内容力求饱满充实。以第1卷的12期刊物为例,1—4期,主要传达总会改组的情况、红会的方针政策、制定的各种规章和总会本身的活动。从第5期开始到第12期,当时由于抗美援朝运动的高涨,组织了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开赴前线救护,围绕这一焦点,《新中国红十字》第5、6、7、8诸期,作了大量翔实的报道。1951年2月,该刊建立了通讯员制度,使各地分会及各直属单位的活动情况,通过“分会园地”反映出来;又接受读者的意见,从第6期起增辟了“卫生常识讲话”栏目,第7期起又连续介绍兄弟国家红十字会概况;从第8期起除了国际医防队的工作通讯之外,第一医防服务大队在淮河两岸的活动及工作报告也更多的陆续刊载了。月刊容量从第7期起大大增加,由原来的3万多字,增至9万字左右,其中第12期达12万字。从第7期开始,大量增加照片的篇幅,使刊物图文并茂。由此不难看出,《新中国红十字》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推动中国红十字会走上“新生”之路,对推进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她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新中国红十字》月刊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刊物之一,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内部发行,影响面不够宽,给后人留下一丝遗憾。
二、从《中国红十字》到《博爱》
  《新中国红十字》命运多舛,仅出47期,1954年底停刊。她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停刊整顿”,令人惋惜。两年后,1956年4月,她以《中国红十字》的面目再度出现在人们面前。可是,好景不长,1958年底,由于总会机构发生变动,总会国内工作部门(组训部、宣传部)与中央爱国卫生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中国红十字会的地位一落千丈,《中国红十字》再次停刊,与卫生部《讲卫生》月刊合并为《爱国卫生》,1959年出刊,以宣传报道爱国卫生运动、防病治病常识为主,只保留了一个“红十字园地”栏目。中国红十字文化建设遭受挫折。即便如此,《爱国卫生》也没存在多久,1961年停办,一停就是20年。
  由于中国红十字会的国内工作长期停顿,红十字文化事业也遭封杀,“红十字”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几乎荡然无存。“红十字”变成陌生的字眼。
  粉碎“四人帮”,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春回大地,中国红十字会重振雄风,面目一新,作为机关刊物的《中国红十字》杂志终于在1980年7月又与久违的读者重逢了。《中国红十字》月刊杂志的复刊表明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逐步地向着正确的方向迈出可喜的坚定步伐。
  《中国红十字》月刊仍然是以红十字基层组织、卫生和其他有关部门基层单位、会员以及广大群众为对象的群众性刊物,她“着重宣传群众卫生、献血、‘三防’、急救、护理、医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报道红十字会、血站、人防等基层单位的活动和工作经验,介绍国际红十字组织的重大活动和有关国外科技知识,致力于我国人民群众卫生水平的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3]钱信忠会长在复刊号发表文章,号召全国红十字会员和刊物的读者“携手前进。”
  1992年的早春二月,改刊后的《中国红十字》杂志第1期双月刊问世了,刊名仍为《中国红十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千姿百态、各领风骚的期刊百花园里,《中国红十字》也许是不起眼的刊物,但她以“人道为宗旨,以博爱为己任,送您温馨,给您真挚”,她的文字“如丝丝细语,流入人们的心田”,她的精神“如春风阳光,给人以行动的力量。”[4]
  改刊后的《中国红十字》以更丰富多彩可爱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所设栏目有“独家文章”、“名人与红十字”、“海峡两岸”、“人物专访”、“昨夜星辰”、“人道天地”、“社会广角”、“服务窗”、“红十字论坛”、“警戒线”、“环宇红十字”、“史海钩沉”、“社会问题反思录”、“红会史料”、“往事漫忆”、“红十字经纬”、“悬壶济世”、“输血献血”、“四海之内”等,的确新人耳目。
  改为双月刊的第一年,即从1993年起,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红十字》双月刊杂志更名为《博爱》(双月刊,2003年1月改为月刊)与广大读者见面。刊物冠以“博爱”,更直接形象地反映了红十字的宗旨和任务。中国红十字会自创立之日起,创始人沈敦和即提出“博爱恤兵,服务社会”为最高宗旨;1946年7月,红十字国际联合会第19届理事会决议第四条规定:红十字会工作以推进人类博爱思想,并服务社会藉以防止或减免人类的痛苦为目的。“博爱”体现了人类互助友爱的精神,是人道主义的最形象表述。她不仅避免了与新创刊不久的机关报《中国红十字报》名字的重复,易为广大群众接受,而且可以使更广泛内容的作品刊载本刊,争取到更多的读者。
  值得注意的是,《博爱》杂志以孙中山先生手迹为刊名题签,更显凝重,她唤起人民铭刻先生推崇的精神,以博爱的光芒普照人间。
  与《中国红十字》相比,《博爱》清新活泼,除继承原有特色栏目之外,增辟“名人轶事”、“水落石出”、“无影灯下”、“两性对眼”、“谈情说爱”、“心理咨询门诊”、“人道审判台”、“五彩世界”、“天使之歌”、“歪打正着”、“开心快餐”、“爱的呼唤”、“博爱·亲情篇”、“博爱·爱情篇”、“博爱·同情篇”、“保护儿童”、“人在旅途”、“奇闻轶事”、“热门话题”、“生命之河”、“父母须知”、“开心一刻”等几十个新栏目。的确,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份以博爱为宗旨的综合性刊物,《博爱》熔可读、科学、服务于一炉,集博大、挚爱、多彩为特色,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三、《中国红十字报》
  1985年中国红十字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全国的红十字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国内国际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原有的《中国红十字》杂志由于篇幅所限和出版周期长,已不能适应红十字工作的需要,总会决定除继续办好《中国红十字》杂志外,再创办《中国红十字报》作为总会的机关报。一报一刊,犹如一鸟双翼,各有侧重。《中国红十字》杂志相应减少有关会务知识和红十字活动的内容,增加卫生救护和输血献血等方面的分量,侧重于科学知识的宣传,《中国红十字报》作为总会的机关报,其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是在“四大”的会章和工作方针指导下,充分反映各地红十字会的活动和工作经验,及时报道国内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动向、传递信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红十字会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中国红十字报》试刊第1期于1986年10月5日出版,出版三期后各地红十字组织和会员普遍反映较好,经报请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1987年1月5日正式创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的创刊可谓生逢其时,她将在全国上下各级红十字组织共同开创红十字工作新局面的进程中,在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宣传中,充分发挥其舆论工具的作用。
  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为《中国红十字报》的创刊题词:“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救灾舒难谋求人民福利,维护世界和平尽宣传报道的神圣职责”;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钱信忠题词:“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红十字会作用”;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树则题词:“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普及卫生科学知识”;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谭云鹤题词:“及时交流经验,共同开拓前进。”
  为了《中国红十字报》的创刊并宣传“四大”以来红会工作的成就,1987年1月26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训练中心大楼举行记者招待会,《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新华社、《中国日报》、《瞭望》、《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健康报》、《社会保障报》、《华声报》、中央电视台新闻部、中国新闻社等20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出席招待会,他们听取了关于《中国红十字报》创刊经过及其方针、任务和红十字会工作成就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后,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和国内工作兴趣盎然,不时提出询问并表示要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做出努力。
  《中国红十字报》月出一期,周期过长,不能适应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需要。1991年1月起,缩短刊期,改为半月一期。尽管如此,周期仍嫌过长。1992年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红十字报》改为对开周报,逢周五出版。扩版后的《中国红十字报》,立足红会,面向社会,以崭新的面貌走近读者。
  《中国红十字报》刊头由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版面安排:一版为要闻版,主要宣传中国红十字会的有关方针政策,国内、国际红十字运动重大活动,二版为“传真”——“亮点·聚焦·集锦·通联”,三版“纪实”——“论坛·基金·救助·校园”,四版“文萃”——“特写·艺苑·史话·百科”。2002年3月8日起,为落实中国红十字会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达成的2002年至2004年国际人道主义法和其他相关内容的“国际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传播工作合作计划”,《中国红十字报》特辟“传播工作专栏”,旨在为各地宣传干部提供分享信息、交流经验的园地。传播是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基础,发展与传播密不可分。“只有广大专职干部和志愿工作者掌握了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才能通过他们的努力使社会各界了解红十字会,支持红十字会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专栏的开办不但有利于交流传播工作的经验,了解传播工作的各种信息,促进传播工作的开展,而且有利于我们整个事业的发展。”[5]总之,《中国红十字报》以人道主义为宗旨,涉及社会、生活等更多领域。
  一报一刊,是中国红十字会传播人道主义的载体,是红十字文化建设的一个窗口,因此倍加呵护。为办好机关报刊,中国红十字会几乎每年都要召开报刊工作会议,还专门设立全国报刊工作发行工作最佳奖、优秀奖、先进奖、表扬奖以及优秀特约记者工作奖、好新闻奖等,以资推动。
  中国红十字会报刊的征订工作是人道领域传播工作的先行条件。多年来,总会倡导“全会办报刊”的方针,使各基层红十字组织以及会员、志愿工作者认识到红十字报刊征订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红十字会工作的情况,“多订阅一份《中国红十字报》和《博爱》杂志,就会多扩大一分红十字会影响。”为将征订工作落到实处,总会要求“各地红十字会为本会理事每人订一份《中国红十字报》和一份《博爱》杂志,使他们及时了解掌握中国红十字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执委会、总会的有关方针、政策以各地红十字事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他们对本地区红十字会工作的指导作用,推动红十字事业发展;在本系统做好订阅工作的基础上,要积极深入机关、厂矿、学校、医院、血站、救护站和社区以及乡镇等社会各个方面,广泛宣传,扩大影响,拓宽订阅的范围;对团体会员单位要明确职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红十字会根据本地基层组织数确定并落实订阅范围和读者对象。凡在订阅总会报刊工作中取得业绩的单位可获完成任务奖或超额奖;排名在前的省(区、市)以及院校和企业,均能在报刊上得到常年鸣谢或登载基层组织名录的优惠,同时赠送广告版面等。”[6]由此亦可见红会对文化建设之重视了。
  作为中国红十字运动的文化阵地,地方各级红十字会报刊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建设之中。自1990年以来,至今已召开十几次地方红十字报刊协作会议,交流经验,探讨共同繁荣红十字文化的途径、办法。在1998年的协作会议上,还评选出天津、上海、浙江、山东、江苏等10家办得较有特色的地方红十字报。
  红十字报刊是宣传红十字工作,扩大红十字会在国内外的影响,动员全社会参与人道主义事业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势下,红十字报刊走进“网络时代”,必将绽放出更加鲜艳的人道之花。
《中国红十字报》纪念创刊20周年
 
 9月26日, 《中国红十字报》创刊20周年纪念表彰会暨“政府、媒体、企业与发展公益事业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红会代表、各媒体单位代表等参加会议。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珮云、常务副会长江亦曼出席会议并讲话,副会长苏菊香、郭长江,秘书长王海京出席会议。


  彭珮云在会上指出,《中国红十字报》伴随着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发展走过了20年不平常的历程。它是宣传红十字精神的重要阵地;是传播中国红十字会声音、展示中国红十字会形象的重要渠道;是联系困难群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了解国际红十字运动的窗口。20年来,《中国红十字报》在宣传红十字精神,传播红十字理念,动员民众参与红十字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会议对全国红会系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在“政府、媒体、企业与发展公益事业论坛”上,来自媒体、学术单位和企业的代表分别就这一主题进行了演讲。
  纪念会后, 召开了中国红十字会报刊工作会议。


[1] 《新中国红十字发刊词》,《新中国红十字》1950年第1期。
[2] 《〈新中国红十字〉月刊一周年》,《新中国红十字》1951年第1期,第66页。
[3] 《〈中国红十字〉复刊词》,《中国红十字》1980年第1期。
[4] 《春的问候》,《中国红十字》1992年第1期,第1页。
[5] 王立忠:《努力开展传播工作,促进红十字事业的发展》,《中国红十字报》2002年3月8日。
[6]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做好2002年〈中国红十字报〉〈博爱〉杂志征订工作的通知》,《博爱》2001年第6期封底。
]]>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历史研究]栏目
[史事经纬]栏目
[他山之石]栏目
[理论园地]栏目
[文献资料]栏目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