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http://www.hszyj.net/
友情支持:同程旅游 
图书评论 << 历史研究 | 已到尽头 >> 
 发布日期:2015-3-30 20:19:53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字体:   
 

【图书评论】

《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一辑)评介

丁泽丽

 

史料的整理出版,无疑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基本建设”。尽管之前出版了《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申报>上的红十字》、《<大公报 >上的红十字》、《<新闻报>上的红十字》等,但对深化红十字运动研究而言仍远远不足。有鉴于此,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整合人力资源,陆续推出大型资料汇编《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该书为这一系列中的第一辑,由池子华教授、崔龙建博士主编,于20147月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共计46万字。该书的整理完成是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集体劳动的结晶,也是“红十字文化丛书”的新成果。

一、内容概要

《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一辑)(以下简称《选编》)由《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周年纪念册》(以下简称《纪念册》)辑录而成。《纪念册》是中国红十字会于1924年为纪念该会成立20周年编辑成册,“印成十万部,发行东西各国及本国二十二行省”[],“全书五百余页,有华英文合璧,内容丰富,又□铜版图画一百四十帧,祥尽各省前后救灾之事,并各界名人题词,书法精妙,万国红会联约及海陆军条约之注释全载,中国红会及各医院防疫、救护、看护、学校、一切章程及慈善近录,又有名人列传论说,特文小说俱有趣味”[],“分条约、纪事、章程、近录等十六门”。[]因篇幅所限,《选编》未将“题赠”、“图画”、“题词”等5部分录入,其余基本照录原文,为便于读者阅读方便特添加序号。根据该书辑录的史料性质可分为史学资料和文学资料两类。

史学资料囊括七部分。第二部分“纲目”,以纲目体的形式,呈现红十字会的组织建设及救灾、救护、救疫的人道活动,包括中国红十字会20年大事纲目及中国红十字会固始分会12年大事纲目两部分。中国红十字会20年大事纲目的录入不可或缺,之所以选择固始分会,或因固始分会成立于中华民国成立之时,选择一分会作为个案说明民国以来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情况。总会与分会“并驾齐驱”,可从中窥视20年间整个红十字系统的发展概貌。第三部分“条约”,包含《万国红十字联合会规约》、《日来弗红十字约推行于海战条约》、《红十字条约解释》,说明红十字会作为国际性组织于战时救护中应遵循的国际约法。第四部分为“奏折”,辑录吕海寰、盛宣怀、吴重熹上奏清廷,陈述中国须设立红十字会的原因及如何运行的条陈。第五部分“章程”,包括《中国红十字会修正章程》、《中国红十字会市医院章程》、《上海吴淞两口防护染疫章程》、《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学校暂行简章》、《上海中国红十字会出发救护队临时章程》、《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简章》及《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护士学校章程》,是中国红十字会制度建设的结晶。第六部分“分会”,涉及《中国红十字会分会通则》及全国22省分会建立情况。第七部分“纪事”,以纪事本末体的形式陈述20年来中国红十字会经历的重大事件。第八部分“近录”,为该书的核心内容,所占篇幅近半,收录20年来总会与各分会的往来函电,如分会请求总会支援救灾,分会报告总会救护中遇到的突发情况,分会函告总会本年的施救情况及总会复分会函电等。

文学资料包括四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颂词”,由各省市红十字人将20年来中国红十字会从事的救灾、救护等人道活动以诗词的形式描述下来,语言精练,感情真挚。第九部分“列传”,收录红十字会运动史上贡献突出的人物,中外均有涉及,如南丁格尔女士、峨利生医生、唐露园先生、欧灵生先生等,以列传的形式沥陈其奉献红十字事业的突出成就。第十部分“文苑”,收录中国红十字会成员在救护、掩埋、放赈、医院等方面所著诗文,分会描述灾荒、灾民情况的诗文,中国红十字会发布的募捐启事、征信录、刊物发行情况,追悼红会领袖人物的追悼文等。第十一部分“小说”,以此呈现中国红十字会20年间的三大主要活动,即救疫、救灾、救护,通俗易懂。

二、价值突出

首先,史料价值颇高。史料是治史的前提和基础,是推动史学研究深入的基本保障。该书为史料汇编,无疑史料是其最大的贡献。第一,为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基本建设”添砖添瓦。如前所述,虽然资料建设颇有建树,但对深入红十字运动研究而言,仍较为薄弱。该书辑录中国红十字会于1924年发行的《纪念册》,弥足了已刊资料的不足。第二,史料珍贵。红十字运动研究早期资料较为缺乏。《纪念册》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纪念20周年编印的书册,载有大量珍贵史料,其发行已有90年,发行之时虽有10万册,然在战祸连绵,硝烟滚滚的社会环境下,幸存较少。《选编》以其为蓝本,将颂词、往来函件、奏折等珍贵的一手资料编辑整理,编印成书,呈现于世,可谓追寻其早期历史足迹的重要依据,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第三,真实性强。《选编》为史料汇编,在保留《纪念册》原貌基础上进行整理。如此,既保留了史料的完整性,又避免了断章取义之弊,为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其次,内容全面,拓宽研究视角。第一,从内容的量上看,该书分“颂词”、“纲目”、“条约”、“奏折”、“章程”、“分会”、“纪事”、“近录”、“列传”、“文苑”、“小说”11个专题,几乎涵盖红十字运动的方方面面,从建会立章到国际救援的重大活动,救灾、救护、救疫等基本活动,红十字人的颂词,红十字突出贡献人物的列传等无不涉及,内容丰富。第二,从内容类别上看,《选编》载入史学资料的同时,亦将文学性材料纳入,如“列传”、“文苑”、“小说”等,可谓该书内容上的一个特色。

丰富的内容,且以专题形式呈现,为研究者提供思路。就研究内容而言,以往主要集中于救灾、救护活动两个层面,救疫活动虽有涉及,但不够深入。从《选编》展示的专题中可以启发我们,规章制度、医疗机构、突出人物等不失为可拓展的研究内容。就研究方法而言,该书中辑录大量的诗文、小说等文学材料,值得珍视,张仲民先生指出,“文学材料不‘真实’,只有档案、日记类的材料才‘真实’,才有利用价值,这样的史学观念早已成为陈之刍狗,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文学材料的历史用途这样的问题正在被史家重新反省和检讨”。[]将文学材料运用于史学研究中的“以诗证史”,即“以诗文为史料,用所谓历史之眼光,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史料成分,分析诗中之古典今典。并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的掌握历史真相,对古人之思想、情感及其所处之时代社会达到正真同情及了解”[]的研究方法,早已被史学家运用于其它领域的研究中,红十字运动研究也值得尝试。《选编》有关所载诗文,都是很好的素材。

最后,体例清晰,方便查询。整体上看,该书分11个专题,从不同层面展示了中国红十字会前20年的丰功伟绩,研究者可根据其研究对象有选择的翻阅资料,方便快捷。从各专题上看,体例虽然多样,但仍便于查询。如第二部分“纲目”,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年大事纲目,时间跨度大,事件繁杂,无论采用纪事体抑或编年体都略显凌乱,《纪念册》采用纲目体,用“纲”书写严谨的提要,用“目”详其内容,“纲欲谨严而无脱略,目欲详备而不烦冗”[],前后脉络通贯,读者如不欲详读,只须看“纲”便可了解大概。《选编》保留其原有的纲目体,以编年贯穿通篇,每一年下以纲目注明事件,简洁明了。再如,第七部分“纪事”采用纪事本末体的形式,以重大事件为中心,每一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完整地反映整个事件的全过程。研究者若欲了解会员大会、救济日本地震详情等只需查阅这一事件即可。可见,全篇体例因专题需要而设,极大地便利了研究查询。

三、美中不足

该书作为史料汇编,其史料之珍贵,内容之丰富,体例之独特无疑值得称赞,但亦有不足之处。

第一,史实错误未能纠正。该书几乎完全按照《纪念册》辑录,只是酌意分段添加标点,虽保留史料原貌,然其错误之处一仍其旧。首先,已订误之处尚未修正,该书第二部分“纲目”,可谓研究中国红十字会早期历史的最重要、最权威的文献资料,然囿于资料或限于时间,其中错误之处不少。池子华教授针对1993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载录《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周年纲目》,将其中错误史实考证更正,特著文《<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年大事纲目>订误》,指出其中存在17处错误[]。此次辑录时,如能添加注释予以更正,更有利于研究者使用。其次,其它错误,如该书第67页,中国红十字会固始分会十二年大事纲目(附录),“第一年:壬子,中华民国九年。”此处显然错误,民国时期壬子年实为1912年即民国元年,再则,其后的第二年为中华民国二年,第三年为民国三年,亦可说明“民国九年之误”。

第二,为了保留《纪念册》全貌,《选编》照录,不可避免造成与已出版的资料重复,不少资料,如“中国红十字会大事纲目”、“红十字条约解释”、“本会开创时之奏折(一)(二)”、“中国红十字会修正章程”、“中国红十字会各省分会一览表”、“中国红十字会救日本震灾纪事本末”,就与1993年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重复,虽然情有可原,但不够完美。

第三,英文资料完全省去,似有不妥。《选编》辑录了《纪念册》11部分的内容,《纪念册》中的赠词、图画因录入不便省去尚可理解,然其英文部分特别是对中国红十字会的简介,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且可为外国研究者提供方便,直接略去不录,有些遗憾。

尽管该书尚存在些许不当,然瑕不掩瑜,对深化红十字运动研究意义重大,也为后续史料整理出版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近代上海红十字运动的多元呈现

——《红十字在上海,19041949》简评

刘思瀚

 

上海是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也是中国红十字会诞生地。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生、发展,与“上海”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多年来,学界针对上海红十字运动的专门研究并没有实质性地开展起来,成果寥寥,这与上海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的独特地位极不相称。201411月,马强、池子华主编的《红十字在上海,19041949》(下文简称《上海》)一书,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发行,弥补了这一缺憾。

《上海》一书,洋洋洒洒43万言,收录了自红十字会登陆上海至新中国成立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沪城分会(上海分会)、国际红十字组织、赤十字会等几乎所有在上海区域范围内活动的红十字组织、类红十字组织及其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全书凡15章,分别为:第一章红十字在上海“登陆”、第二章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与上海、第三章草创之初的中国红十字事业、第四章上海:辛亥革命期间人道救援的枢纽、第五章民国肇建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再次转型、第六章“癸丑之役”中的人道救援、第七章“二次革命”后的上海红十字运动、第八章江浙战争与上海红十字运动的高涨、第九章上海特别市设立前后的红十字组织、第十章抗战前期的救护行动、第十一章“淞沪会战”爆发前的调整与准备、第十二章“淞沪会战”与红十字会的人道救援、第十三章“战争中的人道”与创新、第十四章“复员时期”的上海红十字运动、第十五章红十字文化在上海的荟萃。

全书以时间为经,以重大事件为纬,再现了近代红十字运动的背景、起源、过程和红十字运动在上海地区发展的多元与多样性,内容全面而系统,其中以下几条线索格外突出:

其一,红十字会与政府的关系。中国红十字会创立伊始,经历了由“中外合办”至“国人自办”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清政府借红会转向“自办”之机,加强了对红十字会的管控,不但成立红会要奏报朝廷,而且红会会长也由朝廷任命。此后,红会经历了将中国红十字会易名为大清红十字会的风波,由此造成“京会”、“沪会”的对立,这一局面直到民国初年才得以解决。民国建立后,红十字会召开首届会员大会与“统一大会”,化解了“京会”、“沪会”的矛盾,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章程,为红十字会不断成长壮大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北京政府意图加强对红会的掌控。随着北伐战争的结束,南京国民政府一经成立,即对红十字会进行“彻查”,理由是红会在北伐战争中救护不力,“积弊太深”。其实,这是因为红会在北伐战争期间忙于应付上海疫情,分身乏术,无力展开有效的前线救援。这一方面反映出红十字会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另一方面,诚如本书中所说,“即使红十字会没有所谓的置若罔闻,亦在劫难逃,只不过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罢了”[8]。南京国民政府刚刚完成政权替代,势必要对旧有的社会组织进行“整理”,加强对红会的管控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从《上海》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红会在上海诞生后,各个政府都没放弃将红会纳入管控的努力。每一次政权更迭,随之而来的都是新政府对红会的重新控制。这固然是乱世政权更迭频繁的伴生现象,但也体现了红会作为一个秉持中立与人道主义原则的社会救助组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红十字会秉持中立,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不可避免。如何建构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从《上海》一书中或可得到启发。

其二,红十字会组织结构的演变。《上海》一书对红会总会与分会的关系演变作了详细的考察。与国际红十字运动一样,中国红十字会也是因为一场战争——日俄战争而诞生,上海绅商创立红十字会的目的就是进行战争救护。而随着红十字会的不断发展,上海地区在辛亥革命期间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历史上的第一个得到总会正式承认的分会——沪城分会,这也是上海市红十字会的前身,“拉开了上海市本地红十字事业有序发展的序幕”[9]。不过,在上海以外的各个地区也都成立了许多打着红十字旗号的慈善组织,名目繁多,且与中国红十字会联系不强,可谓“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红十字会系统。只有“统一”中国红十字会的内部关系,理清红会的上下级结构,才能推动红十字事业的有序发展。有鉴于此,红会于19121030在上海召开“统一”大会,明确了分会的权利、义务及其与总会的关系。规定所有分会统一命名为“中国红十字会某处分会”,并且要求地方成立红十字分会必须报备总会,批准后方能成立。《上海》一书认为,中国红十字至此确立了“一种垂直的关系,总会下设分会,分会就是基层组织”[10],向规范化管理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而组织建设作为一条重要线索,贯穿于《上海》一书中。

其三,红十字会战争救护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红十字会因战争而生,战地救护可以说是红十字会当时的核心业务。毫无疑问,有关红十字会战地救护之举构成《上海》一书的中心内容。通过对日俄战争、辛亥革命、癸丑之役、二次革命战争、江浙战争、北伐战争、抗战前期、淞沪会战、上海沦陷等时期的战地救护进行详细叙述,重现了红十字会战争救护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从本书中可以看出,红十字会战争救护水平的提高,不仅仅体现在救护规模上,更是救护人员素质、救护体系、救护方法与战前救护准备等各方面的综合提高。

其四,红十字会对社会服务事业的探索。虽说红十字会的主要任务在战争救护,但在20世纪上半叶有限的和平时期里,红十字人还是对如何做好社会服务工作进行了探索。《上海》一书中就多次提到红十字会的社会服务事业。早在1922年,红十字会总办事处就于上海组织了马路救护队,配备多辆自行车,并统一着装,“一闻电话,立即出发施救”[11],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红十字会实力的不断增强,其社会服务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抗战胜利后的“复员”时期,上海红会就开办了诊疗所,方便附近的居民就医。对于不便前往诊疗所的市民,红十字会还组织流动服务站和流动诊疗车,尽可能的扩大其服务范围。

其五,上海之于红十字会的特殊意义。《上海》一书的诞生,其实正从一个侧面映证了上海之于红十字事业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窗口,是东西文化交融汇聚之地。而红十字文化最早也是通过上海登陆中国,据《上海》所述,19世纪80年代,上海的《申报》就对红十字“颇为关注”,连续刊登多篇文章,向国人介绍红十字会及红十字精神。随后诞生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及后来的中国红十字会都将上海作为其总部所在地,此时的上海已然成为了全国红十字运动的中心。民国成立后,红十字会召开首届会员大会,将总办事处设于上海,更奠定了“上海红十字运动的优势地位”[12]。《上海》一书还对红十字会首先登陆上海的原因作了探析,认为上海拥有独特的地缘因素,在经济、文化和慈善传统上拥有其他地区所难以企及的优势。上海红十字运动的跌宕起伏,直接影响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历史进程,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社会变迁的风风雨雨。

《上海》作为一本区域红十字会史研究的学术专著,颇具特色,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注意:

其一,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再现了近代红十字运动的背景、起源、过程和红十字运动在上海地区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以历次战争与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范围划定章节内容,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在日俄战争、辛亥革命、癸丑之役、二次革命战争、江浙战争、北伐战争、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会战、上海沦陷等时期的救护行动,勾画出红十字运动在上海的演进历程,让读者对此段历史有一清晰认识。这种谋篇布局,不但契合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更能突显出红十字会的命运与战争紧密相连的特点。

其二,资料丰富,广征博引。作为一本叙述时间跨度达近半个世纪的专著,《上海》一书所征引的史料是十分丰富的,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本书的作者们,广泛搜求,整理出大量文献资料,包括档案资料、报刊资料、外文资料等,多达数百万言,为著作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终成长篇巨制,没有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支撑,是难以想象的。而这些资料将精选汇编为三卷本百余万字的《红十字上海——资料长编》,公开出版,必将为红十字运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创造条件,值得期待。

其三,内容全面,重点突出。1904年至1949年,红十字会由草创走向成熟,这一过程中的事件与人物可谓不胜枚举。限于篇幅,《上海》并没有尝试面面俱到的叙述方式,而是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在红会创立的早期,着重阐述红会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其组织演变。而在战争时期,注重展现红十字会的战地救护工作;在短暂的和平时期,则把重点放在红十字会的社会服务事业上。这样的编裁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各个时期红会工作的重点所在,让读者对红十字会的起源、发展、各个时期的工作内容都能有最本质的认识。本书在叙述方式上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注重个案研究,如对二次革命中的“大通”号救援行动、“淞沪会战”中上海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等,都有专门探析。通过这样的个案研究,能够使红会的救援行动更加丰富饱满,同时把对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使《上海》一书不仅有广度,更有深度。

其四,总分兼备,特色鲜明。《上海》所论述的对象是上海地区的红十字会,不仅仅有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上海的历史足迹,还有上海本地红十字组织的成长之旅。不仅论述中国红十字会如何通过历次战争不断发展壮大,也对上海地区红十字组织的成立过程,以及如何在总会的关怀下发挥自身的作用做了详细叙述,如本书第六章就专辟一节,论述二次革命期间,刚刚成立不久的沪城分会的救护行动。此外,《上海》一书还对上海地区历史上除中国红十字会以外,曾出现过的特殊的红十字组织作了系统考察,第十三章所论述的上海沦陷后留沪人士(多为外籍人士)组织的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即为一例。《上海》一书还特别注意在红十字研究中,突出上海红十字组织的特点,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上海地区红十字会开展的社会服务事业和红十字文化宣传上,本书第十五章就是对上海地区红十字文化传播特点的系统总结。

《上海》一书的出版,填补了红十字历史研究中的诸多空白,更对思考当下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首先,《上海》一书廓清了有关上海红十字的相关史实。本书不仅为红十字研究提供了一个区域研究的范本,为此后对上海红十字运动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还为城市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对上海红十字会的论述中,窥见20世纪上半叶上海城市的多个面相。笔者以为,通过红十字研究来把握某个地区的社会组织特征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一条可行之路。而《上海》一书至少可以为此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其次,《上海》一书提示我们重视上海在红十字运动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如前文所述,上海之于红十字会,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红十字会传入中国的窗口,又是中国红十字会诞生之地,更是长期以来红十字会总办事处的所在地;又不仅仅是红十字会战地救护的后方指挥所,有时还成为战地救护的最前线。由此可见,红十字运动史中的上海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即是红会活动的中心,又是红会活动的前线,无论对城市史,还是社会史,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上海》一书的出版,或能激发更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再次,《上海》一书能带动区域红会的比较研究。《上海》已基本完成了对上海红十字运动的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已有的成果,能否进行区域间的红十字运动比较研究呢,值得尝试。在结合社会史研究的方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之间红十字会的起源、发展与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其原因,可以加深对红十字运动在不同区域发展模式的认识。

最后,《上海》一书还能启发我们对红会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有新的思考。历史经验值得人们借鉴,红十字会史同样不列外。通过了解分析中国红十字会的历史,我们或许对现实问题能有一个新的考虑。例如,晚清民国时期的红十字会,对于每一笔捐款,都在报刊上刊登鸣谢广告,一方面以示感谢,另一方面也起到昭信社会的作用。这无疑对红会目前提升透明度问题有所启示,做法不一定照搬,但先辈红十字人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又如前文所述,上海市曾出现过一支由红十字会组织的马路救护队,对遭遇事故的人士予以及时的救护,甚至有记载表明,这支救护队曾经救助过饿晕在马路边的路人[13]。这种救助方式,无疑扩大了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力。红会秉持的助人为乐、服务大众的这种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相信有助于红会进一步提高公信力和美誉度。

《上海》无疑是一本成熟的学术专著,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如,由于是集体成果,各章节之间的衔接稍显拖沓,某些事件有重复的描述。此外,倘能增加一章对上海地区红十字会的特点加以总结、提炼、概括,当更显系统、全面。瑕不掩瑜,《红十字在上海,19041949》是一本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力作,值得研究学习。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周纪念册招登广告》,《申报》1924627

[]《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年纪念册出版征求纪念会员》,《申报》1925223

[]《红十字会印就二十周年纪念册》,《申报》1925228

[] 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40页。

[] 胡守为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 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6页。

[] 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二十年大事纲目>订误》,红十字运动研究2007年卷。

[8] 马强、池子华主编:《红十字在上海,19041949》,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版,第191页。

[9] 马强、池子华主编:《红十字在上海,19041949》,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版,第81页。

[10] 马强、池子华主编:《红十字在上海,19041949》,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版,第98页。

[11] 马强、池子华主编:《红十字在上海,19041949》,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版,第147页。

[12] 马强、池子华主编:《红十字在上海,19041949》,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版,第99页。

[13] 马强、池子华主编:《红十字在上海,19041949》,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版,第148页。

 365Key 新浪ViVi 搜狐狐摘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网摘 igooi-it网摘 亿友响享 博采 打印 】【 收藏 】【 推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暂无  ·暂无
观察思考
目录
百家争鸣
调研报告
理论园地
 评一评
正在读取…
  笔名:
  评论:
   
【注】 发表评论必需遵守以下条例: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6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Powered By:EliteArticle System Version 2.20
网站备案中